《三国演义》读后感8月31日夜读《三国演义》第一回,东汉灵帝时期,天下渐乱,时有张角黄巾军起义。刘、关、张三人忧心天下,胸怀大志,于桃园结义,受商人资助,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
8月31日夜读《三国演义》第一回,东汉灵帝时期,天下渐乱,时有张角黄巾军起义。
刘、关、张三人忧心天下,胸怀大志,于桃园结义,受商人资助,集结涿县民众投奔幽州太守刘焉,征讨黄巾军立首功。战友卢植却遭人陷害,由董卓代其职,败,获刘、关、张三人所救。三人无官职,遭到董卓轻视。张飞气愤,便要提刀杀董卓。名句“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事件:卢植遭人陷害,张飞欲救,被刘备劝下(“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深刻体现刘备与张飞的性格,张飞鲁莽冲动,刘备顾全大局却又较懦弱,是以后故事发展的一个包袱,不知判断是否正确。
另外,曹操出场,介绍生平,引名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青年曹孟德有权谋、多机变,任县令时颇有治理之手段。(佩服
读第一回感触不深,所以记录比较少,这一回应是比较重要的,时代背景、重要人物出场,刘备、张飞、曹操的基本性格在短短一回中显露无疑。或许以后回过头来看看,会有更多话想说。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人物有蜀王刘备、多疑的曹操、五虎大将赵云、张飞、关羽、黄忠、马超、天下无双的诸葛亮······
故事讲的是三国:蜀(刘备)、吴(孙权)、魏(曹操)之间发生的战争。
开始农民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头领张角四处招兵买马、大闹朝廷。张飞、关羽、刘备桃园三结义,张飞拿着丈八蛇矛、关羽拿了青龙偃月刀、刘备打了双股剑,一起参军讨伐黄巾军。刘、关、张三人斩了张角,立了很多功劳,刘备才做了个平原县蔚,很失望。后来,他们三英战吕布,吕布逃跑了,王允用美人计杀了董卓和吕布。刘备建立了蜀国,孙权建立吴国,曹操控制着魏国,三国鼎立。大概过了几十年,孙权想要回荆州,和蜀国发生了战争,曹操也来“凑热闹”,五虎大将全部牺牲,只剩下孔明一人,后来也因年老多病,操劳过度而亡。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向魏军投降,就这样蜀国被灭掉。再后来“三国”归西晋。正应了孔明说的:“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很佩服作者罗贯中,他能用这么美妙、生动的语言来写这本书,被列入四大名著,真是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古典文学名著、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美丽画卷,并讲述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动人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诸葛亮草船借箭黄公覆献书诈降》这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讲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于是便以攻打曹军为由,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却说三天即可,便让鲁肃私下调度二十条船,第三天四更时借浓雾去北岸取箭。第三天五更时,船便接近了北岸的曹营,船上的军士便也开始擂鼓、呐喊,引曹军向插满草把子的船上射箭。太阳升起时,船上已插满了箭,顺风顺水的朝南岸开回,满载而归。曹操失了十万多支箭,心里烦闷,听取了荀攸之计,派蔡中、蔡和两人诈降去探取情报。不料周瑜也将计就计,让黄盖、阚泽诈降,也去探取情报。
读完这个故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的诸葛亮,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周瑜,老实忠厚、可靠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阴险狡诈的曹操,肝脑涂地、一心为国的黄盖,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阚泽,这一个个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全都跃然于纸上,仿佛就在眼前。这样多的人物,最令我赞叹不已的,还是要数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了。面对周瑜的一再陷害,诸葛亮总能巧妙应对,用巧妙地计策让周瑜的阴谋落空。周瑜虽说心胸狭窄,但也是才智过人。他不但识破了蔡中、蔡和诈降的计谋,还将计就计让黄盖、阚泽二人同样诈降,,来探听情报。
我认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应该有诸葛亮的大智慧,而不是周瑜的小聪明,这样做事才能稳中求进,取得成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4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里面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武术高超的关羽,善良的刘备,勇猛的赵云……,他们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刮骨疗伤的那一篇章,关羽身高八尺,被毒箭射中手臂,名医华佗给关羽疗伤,华佗让他用麻醉药,但他不用,华佗用刀把关羽的肉割开,白骨头露了出来,治疗完,关羽脸色从来没变过,众人大吃一忙不,华佗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勇敢的人。要是我,我早就哭起来了,关羽还有许多直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呢!
有一次,骄阳似火,我和家人去爬东台山,没走多久,我就满头大汗,腿脚发麻,腰酸背痛,我就想起了关于那么勇敢活着,王小次展览比上,关于那我心里默念着我一定能成功,我就登上了山顶,正是毛泽东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读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让我在这里面学习了许多知识,如: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为困难倒下的精神,对人有诚信,对人善良等等,我爱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
刘备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对待任何一个困难都很冷静、沉着,而且有爱心,为了顾全大局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三顾茅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特点。他为了国家大业,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光顾诸葛亮的家中。虽然屡屡遭拒,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这个有名的军师。以至于刘备的以后战事顺利开展。我喜欢的人物还有诸葛亮。他不仅拥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书中描写了许多让我钦佩的计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另外他的“舌战群儒”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写了千古流传的诗句。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让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他也会利用他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他赢得了很多次大的胜利,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以弱敌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但是他生性多疑,因周瑜的一个小计谋,错杀了他的两名大将军,失去了人心。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刘备教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处理,顾全大局,不顾私利;诸葛亮教我要多方面的学习,并且要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6
《三国演义》是一本书家喻户晓的书。起初我对它兴趣并不大,可是,没有书可以看了,我只能打开它,居然越读越有味。
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诸葛亮了,他靠三把火就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想统一全国,派夏侯惇驻守新野。刘备请诸葛亮献计,诸葛亮设下埋伏,让赵云引敌,用火攻,夏侯惇大败。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曹洪进攻。但诸葛亮料事如神,早早撤离,把易燃物藏在房顶下。曹军入住民宅,刘备军在城外放火箭,城内燃起熊熊大火,曹军仓皇逃窜。
第三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取得一定的优势下,开始轻敌,导致指挥失误,最终大败。孙权和刘备进逼关头,结了盟,要以弱制强。(诸葛亮怎么做的?)
看了《三国演义》,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什么时候都不能像曹操一样,鲁莽、轻敌,不思考一下后果,最终都会失败。要像诸葛亮学习,三思而后行,遇事沉着冷静,仔细思考,总能以弱胜强,让人敬佩。(祁译萱改)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7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一开始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直到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了。
《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场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大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智慧忠心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赵云。
先说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宛若神仙的诸葛亮。他能言善辩,面对张昭的故意刁难,他的一句:“大鹏飞万里,鸟雀怎么知道它的志向是什么呢?”让张昭哑口无言;面对谋士、√小编★√大臣们提出的难题,他对答如流、言辞得体。当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打算利用找他造十万支箭的机会除掉他时,他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避实就虚诱使曹操中计,成功地取得了十万支箭,让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再看看刘备手下威风凛凛的赵云,他精忠报国,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他不顾生死,长坂坡一战,他单枪匹马从八十万曹军中救出阿斗和甘夫人。在定军山,赵云奉命去烧曹军粮草,利用埋伏赶走了曹军,夺得了粮草。使得曹操都对他起了爱才之心。
读经典三国,悟英雄豪气,使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忠”“义”“智”“胆”,这样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精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8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寒假重温《三国演义》,书籍、电视剧令我回味无穷,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令我感慨万分,遂翻《三国志》。可一看却发现:原来演艺与正史差距那么多,又感慨一番,于是提笔作文:
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的真实,演义是小说。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虚构,是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的虚构,而不是随便拿段史实就可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神化与丑化
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就会发现,《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而这其中就有被神化和被丑化。被神化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则是“忠”和“义”。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和“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云长三十余字的谥号了。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令人印象深刻,而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无中生有却又深入人心。因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9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的史实与民间传说为依据,编写出来的。优秀历史小说,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
在其中也有许多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人物形象。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刘关张三人的相貌,突出人物性格。
为了更加激进情节,又运用了动作手法,如“刘关张大战吕布”,一步步写出它们的每招每式,让情节更加激烈,更加引起读者兴趣。
在人物描写中更有心理描写,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写出了曹操与刘备的心理活动,烘托的刘备的英明和曹操的雄心。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语言描写,写人物交流,以达到突出效果。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写了刘备与徐庶的对话,突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刘备的感激不尽。
写到这里,就让我突然想到“走麦城关羽遇难”,应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写了关羽奔赴成都向刘备求救,打算夺回荆州,写出关羽的性格——侠肝义胆。
《三国演义》写了起起伏伏的故事情节,让我不仅眼界大开,而且有深深的感动。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0
东汉末年,分三国。什么是三国?是那战火连天不休,是那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是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们称它为乱世。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刘备匡扶汉室,深明大义;曹操不啰嗦,一心想夺荆州。乱世枭雄辈出,也是盛世。
在这英雄辈出的时候,有两个人我最喜欢,也是敬佩。一个攻于心计,用阴谋——曹操;一个神机妙算,用计谋——诸葛亮。
我们先说诸葛亮。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如同神仙一般在这乱世风沙中一尘不染。有时,我在想,诸葛孔明这样的人不会是上天派下来辅佐刘备的吧。但当我看完全书后,我明白了,历史只能决定出身,自己的路自己选!
曹操,一代枭雄,一心想夺荆州。长坂坡那一战,他本可以取胜,可他爱才,放了赵云。有人说,曹操是个坏蛋,可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按照不同的情形,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百姓面前,他必须体现他的威严;在大臣面前,他必须铁面无私,不顾人情。而且,假若东汉末年的不是曹操,说不定这天下又要大乱。
再悠久的历史也会被一点一点消失,再传奇的人物也会被一点一点遗忘。但他们真的值得我们铭记。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推荐访问: 读后感 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字左右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左右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5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