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探究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探究

时间:2022-03-02 00:09:3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目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业成绩在初中学业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导致学校和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再加上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到位,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存在兴趣不浓、主动性不高、实效性差等问题。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探析,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作者简介:黄欣茵(1985-),女,汉族,大学本科,目前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主要以探究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探索适合当前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为研究方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篇论文获市、区级一等奖,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从初中思想品德七至九年级的教材的内容分析看来,主要讲述了三个主题: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看来主要有六个方面: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的能力;2、授予学生道德规范与交往常识,从而增强其交往与合作技能;3、授予学生国家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和各种制度规章,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4、明确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5、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策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增进其爱国热情和为国奉献的精神;6、进行理想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学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通向理想的人生之路。

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下面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探讨,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展。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在访谈中,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困惑时,多位老师都谈到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之间的矛盾。知识性的东西,学生通过自主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到,但是要记忆,需要时间很长。对学生最重要的思想性教育和引导总是感觉不深入,效果不好。这就让老师产生矛盾,思想品德课到底是教给孩子什么?这种由于教育者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只能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的教学,会造成学生讨厌课堂,不愿意上课。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喜欢在课堂上“互动、活动、实践、情感融洽、师生平等”。但现实的课堂,且不说仍然有不少“填鸭式”、“满堂灌”课堂,在这些课堂上,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课程,一样的教学方法,秧田式的课桌凳,粉笔加黑板,教师在苦口婆心,学生在静静地坐着,这样的“被动加机械”,学生讨厌之至。

3、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大多还是以课本知识为教授内容,教教材。思想品德教学更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情感需要的。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新发生的事物存在好奇,对一本书,一门课的教学内容早已感到枯燥和乏味。

4、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资源的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溃泛,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然而在教学中,政治老师们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或方法

鉴于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呢?对此,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看法。

1、 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者要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2、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

3、重视基础知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无论是材料新颖的选择题,还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富有创意的主观题,稍加分析,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就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同学们丢分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的失分,往往是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务必要求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当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同时要求 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学会从总体上驾驭知识,提高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当然老师也要做适当的指导,不过一定要自己动手,否则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印象深刻和融会贯通。

4、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2]《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曾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 教学方法 探究 思想品德 初中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