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约3万吨,其中包括200吨高炉一座、30吨平炉两座。
钢迁会经多方考察,决定利用重庆及周边地区丰厚的煤铁储量与便利的水上运输,将新厂址设立于距离重庆上游约20公里的大渡口地区,以求战时兵工钢铁材料的自给自足。但日军仍盯着钢厂不放,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新建的钢厂成为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有一段时间,敌机连续好几天对大渡口轮番轰炸,从早到晚空袭不断。但因为巧妙伪装,炼铁、炼钢的高炉和平炉,却神奇地从未熄火停产。当时工人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生产,一边还得躲避日机轰炸。
这座钢厂(重钢前身)建成后鼎盛时期有员工15699人,是抗战时期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最多时占全国钢铁产量的90%,被赞誉为“国之桢干”、“现代工业此其始基”。
一场崭新的涅槃之旅
新中国成立后,张之洞的这份“骨血“在重庆愈发壮大,由汉阳铁厂演变而来的重钢在中国的钢铁版图上越来越重要,拥有了“北有鞍钢,南有重钢”的赞誉。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便是在重钢轧出,铺就在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上。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重钢成为“全国十大钢厂”,大渡口因重钢而建区,被称为“十里钢城”。重钢也从此被视作重庆工业的一面旗帜,一个符号,一个寄托。对于生活在大渡口区的人来说,重钢是那么的大,整个大渡口区,城即是厂,厂即是城,所有的街道、商店、学校甚至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面,都能和钢厂挂上关系;重钢是那么红火,就算是到了夜晚,昼夜不停的炉子也能把整个天际映得紫红;重钢总是那么忙碌,一列列的小火车满载煤炭呼啸而过;重钢总是那么时尚,第一个手扶电梯,还有那气势恢宏的电影院……
若干年过去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已扎根大渡口73年的百年重钢,也走上了首钢的道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见证它成长的重庆主城区。曾经热闹的厂区变得空空落落,周围的闹市也随着厂区和几万工人的离去而成为了孤独的废都;曾经沸腾火红的厂房,最后一批或是等待搬迁或是等待废弃的器械四处凋零;曾经傲气十足的火车头扎堆的挤在一起,就像没有家的浪者相互偎依;曾经豪情万丈的最后一批工人边装载着拆下来的器件边黯然泪下。
李子林、石槽门、中山堂、丁家垭口这些热闹非凡的集市现在都荒无人烟了,驶过的公交车空空荡荡,曾经必须靠挤才能上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回。从张之洞初创汉阳铁厂到重钢搬迁,这个钢铁王国120年的艰辛与辉煌都已结束,摆在它面前的,将是一场崭新的涅槃之旅。
推荐访问: 铁厂 兴衰 到重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