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工产业污染物排放会对河流水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优化生态环境,除了要对排放源进行控制,还需要使用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本文将结合河道治理的重要性,生态修复技术在维护堤坝抗洪、疏通河床淤泥、调节现有水质、恢复生物繁殖等方面的应用,为保证水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修复技术
引言:
河流是我国水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资源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近几年,因为水资源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水源臭化、自然灾害频发、河流板块化等等。为避免危害持续加重,需要对现有受污染河流开展修复处理,提高河流水源的质量。
一、落实河道治理的重要性
从根本作用上来看,河道治理就是对现有的受损水系统进行修复,遵循自然生态的运行原则,使用科学手段使河流环境不断接近自然效果,保护水环境中各类生物的高效活动。在落实河道治理后,河流资源中的水质净化能力更强,生物系统更加完善,对应也能提高渔业的发展速度。使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时,首先要了解治理原则,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制定治理目标时,要对区域内水环境做好监测调研,考虑到周边环境对河流修复的影响,从源头上解决污染危机。例如:河流周边如果有化工厂排放质量未达标,就需要有效截断污染源,缩小污染范围,还要開发周围河道,从而加强对工业污水的净化能力。另外,在治理河道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与审美性的要求,不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水量分配要符合地区生产规划,在满足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减少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投入量,维护质量的同事降低河流治理的经济成本。对于审美性的设计,工作人员要做好河流规划,水系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使用了生态修复技术后,河流系统应带给人们好的视觉服务效果[1]。
二、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一)维护堤坝抗洪
推进河道治理可有效实现洪水后退的目标,目前维护堤坝抗洪时常使用生态护岸技术,该技术结合了河流修复与堤坝护岸,能够同时实现治水与环境保护两个目标。技术人员可使用多孔环保混凝土、木材、石块和自然材质等材料修筑河流沿岸,这些材料都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够有效的加固堤岸,控制水土污染的扩散范围,增强水体结构中的动植物多样性,优化河流周围环境。
(二)疏通河床淤泥
土壤是河流系统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其为微生物、生物的繁衍生殖提供必要场所,而且河床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有效吸附并分解排放的污染物。河床土壤内存在大量胶体,可以实现对离子的交换、沉淀、吸附处理,降低沿岸污染物的浓度。而目前河床淤泥中存在大量污染物质,严重影响水体健康,河床中氮磷元素含量过高,会造成营养限制,不利于生物存活,引发富营养问题。疏通河床淤泥可以将污染含量过高的淤泥直接清除,有效控制氮磷污染物的含量。疏通河床淤泥也是目前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常见修复技术,例如:我国太湖、西湖等河流系统中都使用了该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治理成果。
(三)调节现有水质
调节河流水质是实行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任务,可优化现有水文形式,实现清洁环保的生产目标,确保区域范围内的水质符合环境标准,降低TOC化学物污染风险。河流水体自身具有净化能力,当污染物进入到河流中,水体会对污染物进行混合、稀释、分解、挥发、吸附、沉降等处理,这样一来污染浓度被大大降低,但是一旦污染容量超出水体净化范围,就会导致水质污染,生态调节失衡。调水技术是目前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物理净化技术,通过建设水泵站、阀门等系统可以优化河流的生态能力,保证水利系统的功能性,改善下游河道的水体质量,通过增加水量,分散污染源。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保证河流上游有充足的河网,河网清洁能力强且基础设施全面。还可以使用河道曝气技术,向水体输入氧气或空气,提高河流溶氧效果,给好氧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人工浮岛也是调节水质的一种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上搭建浮岛,在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利用生物工程学原理,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净化水体,该技术使用便捷,成本投入低,得到河道治理的广泛认可。
(四)恢复生物繁殖
河流污染会导致河流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对污染的处理效果减弱,水系统的自净容量无法负担大规模的污染物质,水域系统逐渐丧失自体净化能力,从生物繁殖角度来看,河流水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生态水路系统,系统中蕴含着充分的生物资源,而河床土壤与水质也是为昆虫、微生物、水生物、鸟类提供了充分的生存资源。如果水体缺少自我净化作用,那么生物系统必然会遭到破坏。在使用生物修复技术时,可以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三方面入手,首先使用植物修复可以通过投放植物,例如:芦苇、金鱼藻、凤眼莲、菱角等都是常见的修复性植物,在投放修复植物后,河流内放射性元素与金属物质可以得到控制与分解。生物修复也被称为生物操控法,在投放鱼类、虾类等生物后,水系统内的食物链可以得到修复,抑制藻类的大规模增长,例如:在水库内养殖鲢鱼、鳙鱼能够避免水库呈现富营养状态。微生物修复时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将河流中的有机物分解成各种无机物,减少污染影响,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乳酸菌、酵母菌、光合作用菌等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能够提高河流水域的活性,控制重金属元素的扩散,以免碳元素硝化[2]。
结论:
综上所述,在开展河流治理活动时,需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明确治理目标,选择最佳的生物修复技术,遵循地区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维护河流的功能性,同时还需要提高河流系统的美观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给人们审美上的享受,推进我国水资源系统的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刘苑,王润,陆文钦,等.城市河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长沙市圭塘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J].景观设计学,2019,7(04):114-127.
[2]文剑.城市郊野型自然河流的修复与重建——张家界市太极溪生态治理及水利景观项目[J].低碳世界,2017(16):50-51.
作者简介:官望成(1986.12-)男,湖北荆门人,汉族,大学本科学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
推荐访问: 河道 技术研究 河流 修复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