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宣布辞职。随后,2月1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副院长安德斯·哈姆斯滕也宣布辞职。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负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的机构,由这一机构挑选的该学院和世界其他学术机构的成员组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共有50位评委。伦达尔和哈姆斯滕都是评委,他们为何在一个月内相继辞职?
缘起学术不端
伦达尔和哈姆斯滕的辞职都与学术不端有关,但并非他们二人有学术不端行为,而是与他们有关系的人有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被调查证实。这个人就是哈姆斯滕在2010年聘请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的外科医生马基亚里尼,后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体现在其研发和进行的人造气管移植上。

马基亚里尼是意大利人,1986年获意大利比萨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博士学位,是国际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利用干细胞和塑料气管再造人造气管组织,并用于移植。这项发明成果发表于著名期刊《自然通信》,被业内同行誉为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但是,在马基亚里尼利用人造气管为病人移植的过程中不仅有造假行为,而且造成了接受移植者的大量死亡。2011~2014年间,他对8名患者进行了人造气管移植,其中有6人死亡。
例如,有一名患者虽然患有慢性增生性咽喉部肿瘤,但未形成气道阻塞,也接受了人造气管移植。但是,患者在移植人造气管后3个半月死亡。另有一名病人移植了人造气管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已经完全没有办法自主呼吸。
不过,根据国际上一个叫撤稿网站的学术网站披露,马基亚里尼最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在他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中,只有一名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这名患者也是马基亚里尼的第一名患者,是来自厄立特里亚的冰岛留学生。
对这些人造气管移植患者死亡的原因当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人造气管移植后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患者原发性疾病所致。但是,患者和一些专业人员质疑的地方是,马基亚里尼的人造气管是否获得临床验证,既证明其是安全的,又证明其是有疗效的。另外,接受移植的患者是否适宜移植人造气管?这些质疑的核心是,马基亚里尼对患者进行人造气管移植是否只是把患者当作“临床试验老鼠”来验证他所发明的“再生人造气管”。
此外,马基亚里尼的学术不端或造假在于,尽管8例人造气管移植手术已有6例死亡,但所有这些手术都被马基亚里尼写进论文,声称手术获得成功。同时,2016年1月瑞典SVT电视台播放了一个有关马基亚里尼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的纪录片,披露了2014年指控马基亚里尼的4名医生受到不公正待遇。
这4名医生也于2016年2月1日写信给哈姆斯滕副院长和其他管理者,提供了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更详细证据。他们提出,在纪录片被公布前,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领导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马基亚里尼工作问题的严重程度,甚至有转移视线,推脱责任的嫌疑。2014年2月21日后,哈姆斯滕副院长虽然反复接到举报,甚至受到来自媒体的压力,但是一直没有认真组织调查。
人造气管移植的真相
马基亚里尼进行的人造气管移植始于2011年7月底,他与英国伦敦大学的亚历山大·赛富林教授共同设计了Y形人造器官支架。这个支架由类似塑料的一种聚合材料制成,患者的干细胞被“栽培”于支架上两天后能长出患者的气管细胞。由于人造器官外部组织来自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因此当器官被植入时,不会受到患者的免疫系统的排斥。
![oi]}O?muv^?iiο}}m}}M}ݴm5m5i}5εο}iyxM}xZ](http://tp.67gu.com/showimg.php?url=http://img.qikan.com.cn/qkimages//bkzs/bkzs201607/bkzs20160706-2-l.jpg)
不了了之的行贿指控
另一方面,菲迪亚公司感到光拉拢诺贝尔奖评委还不太保险,因此又把行贿的目标瞄向以前的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他们的提名也举足轻重。该公司请这些获奖者参加学术会议,这些会议都围绕蒙塔尔奇尼的研究方向和成果来进行。通过这样的多次活动,渐渐取得一些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好感,此后菲迪亚公司又暗示他们提名蒙塔尔奇尼获奖。当这一招又显效后,菲迪亚公司又对蒙塔尔奇尼进行包装。本来蒙塔尔奇尼已经退休,该公司又请她回到公司任职,出资让她进行研究,并多次举办有关蒙塔尔奇尼研究成果的研讨会,让她在国际上获得足够的名声。通过这样的多方活动,有关蒙塔尔奇尼获奖的舆论逐渐形成。
菲迪亚公司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86年,蒙塔尔奇尼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开始运作到蒙塔尔奇尼获奖,该公司共支付了14亿里拉的巨款。
既然菲迪亚公司肯花大价钱让蒙塔尔奇尼获奖就必然有它的意图。原来该公司生产的药品中有一些是有争议的产品,而且该公司主要是靠一种有争议的药品获得巨额利润,这种药品叫作克罗纳西,占该公司销售额的80%。这种药物由于没有进行过临床试验,只是对个别病人试用过,因而科学依据不足(临床上如果要使用一种药物,至少要进行动物试验和人的一二三期试验并经过国家一级的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批),因此该药受到了怀疑,不能进入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市场,只能在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内销售。
为了促使这种药物进入欧美市场,菲迪亚公司策划了一系列诺贝尔奖的评选行贿活动。在蒙塔尔奇尼获奖后,该公司的信誉大大提高,克罗纳西也自然而然地打入欧美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该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一番。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93年,意大利卫生部门首先对菲迪亚公司的克罗纳西进行调查,原因是该药并不像该公司产品介绍的那样疗效显著,而且相当多的病例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投诉者日益增多,也令消费管理部门和卫生管理部门烦恼不已。
经过一番调查后,意大利当局下令禁止菲迪亚公司再生产这种药物,同时禁止市场再销售这种药物。在对意大利前卫生部部长的行贿案调查中这件事也被彻底曝光。此后,菲迪亚公司在几个月内便倒闭,公司被国家接管。
针对意大利前卫生部部长的供认,诺贝尔奖基金会的常务董事米歇尔·索尔曼不得不站出来驳斥意大利前卫生部部长波乔利尼的说法。他认为波乔利尼所供认的事实是完全不可能的,是根本不了解诺贝尔奖评选的操作过程而做出的猜测。因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工作并非由基金会来进行具体操作,而是由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来评选。
对此解释,已在狱中的波乔利尼委托发言人做出了反驳。发言人说,波乔利尼对由精英分子组成的诺贝尔殿堂一无所知。他甚至不认识其中的任何人,他只说是那笔贿金支付给了评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那个机构。如果不是诺贝尔奖基金会,那就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接受了这笔钱,这笔钱肯定是支付了,但是是分批支付的,钱款并没有被退回。
在舆论进一步不利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时,该委员会的主席站出来向世人进行解释。他说,认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收受贿赂这样的事和对此事的指责毫无根椐。他承认菲迪亚公司当时的确是支持过神经药物的研究,同时也确实给过瑞典的一些研究人员以支持,但这和诺贝尔奖的评选是两码事,完全不能同诺贝尔奖扯到一起同日而语。
此后,1986年的诺贝尔奖评选过程中以及其他年代的一些评奖中有没有行贿和金钱的作用也成了一桩无头公案。
今天,伦达尔和哈姆斯滕两名诺贝尔奖评委双双因马基亚里尼学术不端行为辞职,这既可能是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危机公关,也是其敢于正视现实和洗刷其历史上曾被人怀疑不公正和不公平不良印象的努力。
【责任编辑】张田勘
推荐访问: 诺贝尔奖 气管 移植 评委 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