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吃鳄鱼的超级蟒蛇
古生物学家最近宣布,他们在哥伦比亚北部发现的化石证据显示,一种生活在6000万年前的超级大蟒蛇——泰坦蟒,是迄今为止存在过的全球身体最长的蛇,其体长可达14米。更惊人的是,这种蟒蛇的猎物中竟然包括一种身长超过2米的远古鳄鱼近亲(与现代鳄鱼并无直接关联),其证据是古生物学家在这样一条史前鳄鱼的化石近旁发现了一具泰坦蟒化石。根据泰坦蟒和这种史前鳄鱼的身体结构特点,科学家认为泰坦蟒捕食这种史前鳄鱼简直易如反掌。此外,青蛙、蜥蜴、小蛇甚至一些哺乳动物也是泰坦蟒的捕食对象。尽管鳄鱼也是一种顶级掠食者,但泰坦蟒吃鳄鱼却不算奇怪,事实上,今天的南美水蟒(也叫森蚺)也捕食亚马孙森林中的凯门鳄。
长寿的秘密或在树上
科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树上恐怕也是长寿的一个秘诀。生物学家早就预计,自然选择应该有利于延长那些以相对安全生活方式存活的动物的平均寿命。事实上,因为能够飞翔而有助于躲避掠食者的鸟类和蝙蝠的确活得特别长。和飞天动物相比,树居(生活在树上的)哺乳动物也能轻易躲避许多掠食者。为查明这是否有助于它们长寿,科学家搜集了能代表所有主要哺乳动物种群的776种动物的寿命数据,结果发现,树居动物的最大寿命几乎是其相同大小的陆地动物的两倍。科学家早就注意到,体形越大的哺乳动物一般而言寿命越长。然而,树居的蜜熊(浣熊的近亲)虽然只有老虎大小的1/40,却比老虎寿命还长。下一步,科学家打算研究打地洞的动物,调查地下生活是否也有助于规避风险,最终延长挖洞动物的寿命。
飞船观察土卫二喷泉
在下面这张最近才发布、由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照片中,在土卫二恩克拉多斯那光滑、照亮的边缘,可看见其南极的多个间歇喷泉。2009年11月,“卡西尼号”在又一次飞越土星系统期间拍下了多张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卡西尼号”在这次拜访中见到的土卫二喷泉数量空前之多,证实了科学家的推测:土卫二上的间歇喷泉数量和喷发力度都随时间推移而改变。
中国龙鸟毒杀猎物?
古生物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125亿年前的中国鸟龙很可能像今天的后牙毒蛇一样袭击猎物。后牙毒蛇并不射出毒液,但毒液会顺着牙齿表面的牙槽流进猎物被咬的伤口。在中国鸟龙化石上,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通过一条长牙槽与牙根相连的囊,很像是毒液腺囊。此外,中国鸟龙牙齿表面的牙槽跟后毒牙蛇的牙槽很相似。
中国鸟龙只有火鸡一般大小,很可能长着羽毛,当时生活在如今属于中国东北部的原始森林中,是驰龙家族的一员。科学家推测,中国鸟龙很可能用自己的长牙猛咬史前鸟类。跟后毒牙蛇和一些蜥蜴一样,中国鸟龙也可能不是直接毒杀猎物,而是用毒液使猎物瘫痪,然后从容地慢慢享受猎物的美味。
尽管今天的鸟类被认为起源于像中国鸟龙之类的恐龙,但前者都无牙齿,也没有毒液传递系统。不过,今天一些鸟类的皮肤及羽毛中有毒。科学家感兴趣的是:中国鸟龙的毒液功能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否可以追溯到比恐龙出现至少早3000万年的祖龙?目前对此仍无答案。
长触角的蛇
动物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东南亚的一种蛇竟然在头部长着两根触角,它们用触角感知水体的浑浊度和流速,以便靠近自己的猎物。这无疑是适应环境的进化结果,但科学家对于蛇长出触角的进比历程细节还不清楚。
地狱行星上下着石头雨
最新研究暗示。在太阳系外发现的首颗岩石行星上有着地狱一般的环境——炽热的石头如雨滴从空中降下,坠入岩浆海洋中。
这颗行星最早是由法国和欧洲航天机构联合发射的“科罗号”太空望远镜在2009年2月发现的,它位于距地球大约500光年外的麒麟座,被命名为“科罗-7b”星。它直到最近才被证实是一颗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不过,它实际上跟地球大不相同。
“科罗-7b”星的大小约为地球的两倍,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它跟母行星的距离仅为250万千米,是水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1/23。在“科罗-7b”星上,一年只有20.4小时。在迄今发现的所有太阳系外行星中,“科罗-7b”星是距离母行星最近的一颗。正因为此,母恒星的引力使得“科罗-7b”星的一半表面始终正对母恒星,就像月球的一面始终正对地球一样。
最新电脑模拟结果暗示,在“科罗-7b”星面对母恒星的一面,温度高达2327℃,因此这一面应该大部分被熔岩的海洋所覆盖,或者到处散布着岩浆湖。就像地球拥有水循环周期一样,“科罗-7b”星也有岩石循环周期:在被母恒星加热的一面,气化的岩石和矿物质上升至空中,聚合成“岩石云”,最终以炽热的“石头雨”的形式降落到行星表面。不过,虽说是石头,但它们的个头实际上却可能很小。石头落进熔岩湖或岩浆海洋,就会重新进入这颗行星的岩石循环。但如果“岩石云”被恒星风吹到“科罗-7b”星低温的阴暗表面,石头落地后则会保持固态。
地球大气太空来
科学家最近发现,取自地球内部深处的氪元素和氙元素的原始样本,跟古陨石的化学构成完全一致。此前公认的观点是,地球大气是由地球火山不断喷发而逐渐累积形成的。但从最新证据来看,地球大气实际上很可能是源于一连串的彗星。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呼吸的大部分气体都起源于太阳星云——后来形成太阳及太阳系行星的尘埃和气体云团。当初,这些气体被年轻地球的引力吸引而绑定在地球上,然后进入地球内部。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气体通过火山喷发和地壳裂缝而逐渐泄漏出来,形成地球大气层。
科学家之所以重点研究氪和氙,是因为它们都是“贵族元素”——不与其他大多数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地球上大部分的氪依旧保持着自己刚刚抵达地球时的样子,从而使得科学家能准确研究早期地球的状况。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球大气很可能形成于地球在45.4亿年前形成后不久,当时大量富含水的彗星撞击地球,从而把大量水和其他气体带给地球,甚至地球海洋最初也形成于彗星带来的水。
发现奇异新物种
国际保护组织近日宣布,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50种很可能属于此前未被发现过的新物种,其中包括一种“又大又精彩”的树蛙。你瞧,它正蹲在一条清澈的山间河流旁。这种树蛙已经完美适应了自己独特的栖息地,雌蛙将卯产在河石下面,蝌蚪的嘴巴能将自己吸附在滑滑的岩石上。
这次发现的新物种还包括跳蛛、斑纹壁虎及微型鸣蛙等。其中有一种跳蛛,其“超级跳高能力”来自于其体内的肌肉,肌肉能将血液挤入跳蛛原本干瘪的腿部,从而使跳蛛能跳起来。科学家这次前往的是宽广的凯让德高地,这里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山地野生动物区。在这次探险过程中,一共记录到超过600个新老物种。
从太空俯视地球陨石坑
行星撞击地球在地球表面形成的陨石坑是地球上最壮观最有趣的地质结构。太阳系的许多其他行星和卫星,包括月亮,它们的表面都布满了明显的陨石坑。不过,由于地球有一圈大气保护,并且地球本身也有很多地质活动—板块构造、火山爆发、相对年轻的洋壳运动以及猛烈的风蚀和流水侵蚀作用,因此像陨石坑这样壮观的地质结构很难长时间保存。尽管这样,在大陆的一些古老板块,尤其是在干旱的沙漠地带,还是有一些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标志被保留了下来,比如以下的一些著名的陨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