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文献考证和调研,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与地位、学术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管理与成就作了全面研究,并将其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1929)、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21世纪以来纸—网互补的跨越式发展期(2000至今)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学报》:构筑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最高学术论坛,物化了学术立校的理念,成为传承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西北新文化的渊薮;是西北大学的百年史册,反映了西北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历史档案中最宝贵的珍藏;是西北大学学科生成的孵化器,也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将进一步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期刊特色,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不懈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学报》;中国西北地区;中国期刊史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8)06-0012-10
西北大学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其创建第二年即创刊有《秦中官报》,至今已有105年;在其有“西北大学”之称的第二年(1913)即成立西北大学出版部,创办印刷所,创刊《西北大学学丛》,至今已有95年。《西北大学学报》自民国二年(1913)诞生以来,栉风沐雨,已走过整整95个春秋。为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了彰显西北大学学术期刊在传承和光大周秦汉唐文明,以及发明新的西北学术文化方面的历史性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有关《西北大学学报》发展历史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末,现已积累了一些成果。其历史主线是清楚的(见图1)。
一、历史沿革与地位
《西北大学学报》曲折发展,顽强生存,大致经历了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抗日战争间的艰难维持期、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以及21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期等四大发展阶段。在历史上,西北大学先后创刊50余种期刊,其中1949年以前有40种,建国以后有10余种。西北大学“京源”北平大学也创办有20余种期刊。这说明西北大学具有通过主办学术期刊延伸教育传播和发明新兴学术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m1929)
早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西北大学的前身之——陕西课吏馆(陕西法政学堂)就创办了《秦中官报》,西北大学的另一前身——三秦公学于1912年创办了《三秦月刊》。西北大学前身陕西大学堂的留日学生郗朝俊、马凌甫、张荫庭、钱鸿钧、谭耀唐、崔云松1907—1908年在日本东京先后创办了《秦陇》、《关陇》、《夏声》等月刊,倡言革命,警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为群狼所围”、“为群虎所搏”、“亡国灭种之祸,瓜分豆剖之惨,旋踵而至”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传播了西方民主制度和新的科学知识。
《西北大学学报》的直接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又名《西北大学学丛》)。该刊共出版4期,1914年出版第四期后,西北大学于1915年春季被袁世凯亲信陆建章改为陕西法政专门学校,随即全部停刊。《学丛》虽然生命短暂,但它却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这包括:它确立了“所登文字注重学理,凡与学术无关者概不刊入”的重要办刊原则和开创了我国西部或北方地区以“大学”名义创办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先河,也形成了我国三种创刊最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之一。
1924年至1929年,西北大学先后创办《西北大学周刊》、《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讲演集》(第一辑、第二辑)、《西北大学一周年纪念刊》、《西北大学二周年纪念刊》、《西安中山大学日刊》等。这一时期,日刊、周刊、年刊、丛刊、不定期刊皆有,既反映了办刊的灵活机动,又反映了时局动荡和校政的频繁交替,时过境迁,岁月不再,留下的却只有这些期刊。
(二)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
30年代中期,“陕源”西北大学暂时中断,但“京源”西北大学——北平大学却正值鼎盛,先后创办了《北平大学校刊》(1931-04—1937-03)、《国立北平大学学报》(1932-05—1936)、《北平周报》(1933—01—1935-06)等20余种期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大学等四校一院西迁西安,并于1939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标志着“陕源”西北大学和“京源”西北大学在陕西的合流。1939年3月在汉中创刊的《西大学报》和1941年创刊的《西北学报》即为这一历史的见证。
这一时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有:《地理教学》(1936—11-28—1939-07-01);《西安临大校刊》(1937—12-20—1938-03);《西北联大校刊》(1938-08—15—1939-06-15);《西大学报》(1939-03—1939-11);《西北学报》(1941-09-01—1943);《城固青年》(1941-04—1942-04-02);《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1-11-16—1949-10-15);《西北学术》(1943—11-12—1944-02-15);《国立西北大学校友通讯》(1943-04-15);《西北月刊》(1943-07-15);《西大学生》(1945-10-16—1946-04-16);《西大周报》(1946—1948);《西北大学地质学会地质通讯》(1948—1949);《西大医刊》(1949-09-01)。新闻性质的“校刊”和学术性的“学报”,往往会形成一种互补,在“学报”暂时停辍时,“校刊”会同时兼备二者的性质,即既报道校闻,又兼载学术论著,1937年创刊的《西安临大校刊》即以选载“全体师生之学术言论思想”为主旨。
(三)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
1949年5月22日西安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此期间的西北大学学术期刊,如《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1-11-16—1950-02-10)和《西大医刊》(1949-09-01创刊)度过了一段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交替的特殊时期。之后创刊的学术期刊还有:《西北大学校刊》月刊(1954-11-01—1957-04-03—1961-02-09);《西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季刊(1957-01—1959-1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57-01—1959-12);《西北大学二十五届校庆学术论文集》(数学分册(1964-04),物理学分册(1964-04),化学分册(1964-04),生物学分册(1964-04),地理学
推荐访问: 大学学报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