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腾冲火山地质公园以古火山遗迹和与之伴生的地热泉为主要特色,现有97座火山体。其中火山口、火山锥保存完整的有25座。
第三类:古生物化石遗址类,共三处:澄江動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拥有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是了解寒武纪早期海洋生命景观,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的珍贵证据。禄丰恐龙地质公园号称“恐龙之乡”“化石之仓”,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出产地之一,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都极为突出。
第四类:岩溶地学资源类,共二处: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地质公园。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岩溶高原地形地貌演变进程的代表性区域,具有国际典型意义的高原流域峡谷洞穴系统。泸西阿庐地质公园拥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之一泸西阿庐古洞,其地下洞穴喀斯特地貌极具特色。
若以稀缺性而言,第二类地质公园最具特异性。特别是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成为“石林”这一专有地质学名词的起源地。若以地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而言,第一类地质公园可说是旅游开发中的“当红小生”。以此为基础,加上滇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白族、纳西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并长盛不衰。第三类地质公园科普价值独领风骚,但游客类型相对小众。第四类资源具有自身特有的高原岩溶地貌特色,但容易被周边省份更负盛名者如织金洞等屏蔽。
二、云南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
1. 打牢基础、谋求升级是云南现有地质公园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已有世界地质公园33处,数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33处中云南有两处,属于中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或在建的项目,都铆足了劲想冲击世界地质公园的荣誉称号,因为这被认为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云南省的国家地质公园中,目前至少有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四个地方在跃跃欲试;但每年通过两处左右的速度,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何提升景区内在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间接提升竞争力,对这些地方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2. 制定标准、完善体系是未来云南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中,目前尚缺少省级与县级这十分重要的两环。过分倚重世界级和国家级,忽略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显然不利于地质公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像云南这样地学资源丰富的省域,建立省级地质公园评建标准,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地质公园,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省政府应授权国土资源厅,加快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试点,审慎稳妥地推进县级地质公园建设,在全省建成50个左右县级地质公园,从而完善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 保护优先、有序开发是地学资源与旅游业发展联动的必然出路。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都需要加快推进地学资源市场化开发步伐——主要途径在当前就是旅游开发,具体实现形式则为地质公园或地学景区建设。以保护为前提,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下,加强规划引领、加快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措施和节奏上作必要的提速,一定时期内不失为可以考虑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陈安泽、姜建军《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旅游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 地学 云南 发展前景 地质公园 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