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林俊德:隐姓埋名的马兰人

林俊德:隐姓埋名的马兰人

时间:2022-03-05 08:30:31 来源:网友投稿

总结说,“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隐姓埋名五十二年

在马兰基地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林俊德参加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而他专注的这份国防科学工作,注定了他的大半生只能隐姓埋名。从1960年参军开始到2012年去世的这五十二年间,林俊德的浙大同学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没人能将他和中国的第一颗核导弹、氢弹试验联系起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1966年底开展了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但这次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测量也在高空。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而当时我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实验条件。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想了办法,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罗布泊的冬天千里戈壁大风凛冽,山顶更是冰封雪冻。夜晚刺骨的寒风像刀一样往身体里扎,每个人的手脚都冻麻木了,身子不停哆嗦。可一看温度表,才零下20多摄氏度。他们还抱怨,“这鬼天气,就不能再冷一点吗?”

最终,在林俊德的主导下,他的团队又一次创新式地采用高空气球放飞试验解决了问题,在氢弹试验前研制出了高空压力自记仪,为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1967年6月17日,7时整,天刚破晓,一架载着氢弹的飞机起飞,向核试验场区方向飞去。7时58分40秒,投弹。因投弹时技术人员漏掉一个操作动作,忘记按自动投掷器,氢弹未投下。时间接近8时20分,再次投弹。氢弹脱钩后,降落伞按程序正常开伞,8时20分,氢弹在距靶心315米、距地面2960米的高度爆炸。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工作场所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9年,林俊德主持的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随后的1974年,林俊德主持的强冲击波测量项目又获得了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林俊德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中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1987年8月1日,林俊德被总参、总政、总后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称号,出席全军建军六十周年英模代表大会。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持续了三十余年的专业随之停止。这一年他年满58岁,从核基地总工程师的位置上退下来。

随后,林俊德又闯入陌生的国防装备新技术领域,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他率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继续驰骋戈壁荒漠,跨越天山南北,亲力亲为,从零做起。通过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中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林俊德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仍然停不下工作,主动担纲了一项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又是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一生都在诠释“马兰精神”

人们评价林俊德将军:“一个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 参加过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人都记得,那时候林俊德身上有一股朝气勃发的劲儿。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年纪大了,但他蓬勃的朝气、工作的热情一点没变。熟悉他的人在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他走出了比七十五年更长的生命跨度?”

林俊德有23个学生,如今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专家。学生们都记得第一次见到老师时的样子:“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后来,学生们才见识了老师不只是学问高,身体也很好,部队里的单杠双杠他都能拉上去,“乒乓球我们研究生都打不过他”。

在唐都医院住院期间,林俊德让学生们将各自的文件夹拷贝走,这时学生们才发现,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他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下了每个人的成长足迹。他带过的每位学生,都在他的电脑里有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

去世前三天,林俊德写下这辈子的最后338个字,虽然手抖得厉害,但字迹工整,没有一丝潦草。这是他给学生写下的论文评阅意见。他在5月的最后一天去世,这个学生在6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

在新疆马兰基地,与林俊德一起工作过的战友都有这样一种印象,感觉林俊德一生在物质上缺乏想象力。“他家中一式的旧家具。客厅里的沙发、餐桌,是20世纪60年代驻扎新疆红山期间,拆了包装箱板材,自己锯,自己刨,自己做的。沙发套是买来布,老伴黄建琴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小木凳也是用铺地板的剩料打制的……”2000年,林俊德的儿子结婚,他给儿子捎去了椅子和木箱,也是他自己的手艺。

工作多年来,林俊德节余下来的工资除了赡养母亲和弟妹,就是帮助乡邻子侄求学。他的家族中先后走出来17位大学生,其中三妹还成为家乡惟一的女高工。

单位的老同事们都知道一件事,除了捐款抗震救灾,林俊德便不明白这些钱还能作何用途,统统存入银行。在大家的眼中,林俊德的保守不光表现在经济上,在处理社会关系面前,更没有与时俱进。200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出任相关技术专业组评委,以致登门拜访、送礼求情的人纷至沓来,他则一律拒之门外,还叮嘱来人,把材料带来就行。

林俊德在专业领域是出名的“惟学术独尊”,不光让下面技术单位头疼,连主管机关似乎也不太满意,有人甚至认为“林院士沟通能力太差,不适合做专业组长”。

而让所有人敬佩的是,在同级别专家满世界兼职,到处呼风唤雨,社会活动不断,财源滚滚而来之时,林俊德却宁愿固守在他的国防工程技术领域,从不轻易应允参加会议,如果参加,一定要做学术报告。大家都知道林俊德的规矩: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他不讲;不是他做的工作,他也不讲;如果要讲,学术观点必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建设性。

老战友们经常笑谈,林俊德不通人情世故,让他的专车和司机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直至去世,他依然是没有任何兼职的院士。求真求实,一丝不苟,是林俊德在马兰养成的科研习惯,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做事准则。

林俊德生前几十年都居住在部队一所非常简陋的房子中,他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留下了一个为搞科学试验自制的小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他磨制的各种小工具。

林俊德去世后,组织上分给他夫人黄建琴一套房子和10万元慰问金。黄建琴把10万元全部上交,作为林俊德最后的党费。林俊德的骨灰,黄建琴在家里放了一年才送到馬兰,她说,这是要让老伴看看这样的好房子,“因为老林没住过这样的房子”。

如今,新疆马兰基地的烈士陵园第371号坟冢的主人就是林俊德。与他一起创造了马兰精神的马兰人,在他去世后以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推荐访问: 隐姓埋名 林俊德 马兰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