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和郭永怀之间的交往堪称伯牙子期之交,在当代中国科学界被视为典范,传为佳话。2013年6月6日,我们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采访了郭永怀遗孀李佩先生,就钱学森和郭永怀在美国的结识、科研、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回国后在创建力学研究所、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诸问题进行了口述访谈。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1918年出生于北京,193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41年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次年与郭永怀结婚。1956年随郭永怀回国后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文,1978年组织创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教学部,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钱学森是郭永怀的“小导师”
1939年,郭永怀通过中英庚款留学生考试,前往英国学习应用数学专业,后来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改到英属国家加拿大留学。1940年9月,郭永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师从该校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1941年完成硕士论文《可压缩黏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后,又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始在冯·卡门指导下读博。
此时,钱学森已经博士毕业并且留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被聘为学校的助理教授,正在研究力学界和航空界的前沿问题——上临界马赫数和下临界马赫数的问题。1941年郭永怀到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后,冯·卡门也让郭永怀研究这个问题。所以钱学森有时候会指导郭永怀,也就成了“小导师”。1945年郭永怀完成《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论文,获得博士学位。钱学森当时评价说:“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钱学森和郭永怀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还一起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他们的友谊就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关系很好。

1946年秋,郭永怀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到康奈尔大学工作,因为正好冯·卡门的另一个大弟子西亚斯在康奈尔大学主持航空研究院,这是一个理工结合的学院。郭永怀被聘请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做西亚斯的助手,历任副教授、教授。而这一年,钱学森也从加州理工学院转到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两个学校都在美国东部。于是钱学森就开着车,带着郭永怀“自驾游”3000多公里,先是送郭永怀到康奈尔大学,然后自己再开车到麻省理工学院。
我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是在1947年2月。那时我刚刚到康奈尔大学劳工与国际关系学院进修,中国同学会邀请郭永怀给他们讲“火箭技术”,郭永怀在报告中谈了宇航事业,介绍了他的“小导师”钱学森在这方面的研究。这个时候我就觉得钱学森这人非常聪明,对力学问题非常清楚,所以非常佩服。因为我从中学毕业到上大学,整个过程都是在抗战时期,对日本人恨透了,要有能够搞军事科学的人回国,就不怕他们了。不久,郭永怀告诉我,钱学森要到康奈尔大学参加学术活动,让我帮忙接待。中午,郭永怀陪着两位好友进门向我介绍:“这位是钱学森,这位是林家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钱学森、林家翘,都是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
回国前的日常与科研生活
那时,在加州理工学院教书、做研究的中国留学生有很多,比如周培源、林家翘、傅承义、孟昭英、毕德显、钱伟长等等。我们这些年轻人经常到周培源家里聚餐,因为周培源当时已经成家。每次聚餐大家都带来蔬菜、鸡、鸭、鱼、肉,钱学森、孟昭英和毕德显的厨艺非常不错,所以经常主动承担做饭的任务,其他人就负责饭后洗碗。那时钱学森已经有私人汽车,他就经常开车载着我们这几个人找最好的中国饭馆请客吃饭,或者到郊外野餐或游泳。好几次,我们在钱学森家吃饭,都是钱学森亲自下厨,厨艺真不错。
这段时光真是令人很怀念的,可是好景不长。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中国留学生开始陆续回国。钱学森也想回国却被美国拘禁,因为当时美国的一个海军司令认为钱学森对美国的事情知道太多,放走了一个钱学森等于放走了五个师。而且和钱学森一起参加火箭小组的马林纳已被证实为共产党员身份,钱学森于是也有“通共”嫌疑。
钱学森被拘禁之后,关在科米诺岛。蒋英去探望钱学森回来后,跟我说钱学森一下子瘦了好多。钱学森出狱后又打官司,又去移民局听证会,而且美国安排人员整天在他们家外面,怕他们逃跑了。有一次,蒋英跟移民局说:“我又不是搞军事的,是搞音乐的,你是否能把钢琴还给我。”后来钢琴就还给蒋英,蒋英说有了钢琴在家里可以弹弹琴,消遣一下,脑子轻松一点。钱学森也曾跟我说:“我有的时候,脑子在考虑一个问题,一听她弹琴,问题就想起来了,所以我们的合作非常好。”
1953年,钱学森被禁止回国期间,邀请郭永怀到加州理工学院一起做科研。因为按照美国大学的规定,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已经7年时间,可以带薪休假半年去国外讲学或旅游。郭永怀原来应英国力学界大师赖特希尔邀请到英国讲学,但美国联邦调查局不允许中国人离境。所以钱学森就邀请郭永怀到帕萨迪纳,一起做研究。于是我们搭乘了横穿美国的火车到了帕萨迪纳,在钱学森家附近租房子安顿下来,钱学森和郭永怀一起做科研,讨论高超生黏性流动以及奇异摄动理法等问题。
此后一直到回国之前,是他们两人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两人一起合作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但两人也各有偏重点,郭永怀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黏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钱学森重点在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方面,后来都出了书。另外,郭永怀在这个阶段发展了Poincare,Lightill的变形参数与变形坐标法,它可解决边界层前缘的奇异性,1956年钱学森在《Advances in Applied Mechanics》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其中K就代表郭永怀。
回国后共创科学与教育事业
在帕萨迪纳的时候,我们两家人住的地方很近。大家经常聚在一起,钱学森和郭永怀大多数时间在谈论一旦将来能够回国,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工作要做。郭永怀曾经说过,等到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后形势才能转机,我们才能回国。幸运的是,我们没有等到1960年的总统大选就看到了希望,于1955年和1956年先后回到了祖国。
我记得蒋英跟我说过,她去买菜回来,看着空篮子下面有张画报,上面有毛主席与陈叔通的合影。后来钱学森就写了一封信给陈叔通,先是寄给蒋英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再次买菜的时候投到商店的信箱里面寄出去了。蒋华收到信之后赶快寄到国内,才有了后来大使级会议点名要钱学森回国的事情。
钱学森回国后不久,给郭永怀写过邀约回国的信。那个时候郭永怀和康奈尔大学的合同还有一年时间才能到期,就回复钱学森说:“我在康奈尔大学的课没上完,而且还有一个科研项目要到明年完成,我们要比你们晚一年。”后来,郭永怀给钱学森写过好几封信,表达了即将回国的心情。而钱学森也已经把郭永怀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希望郭永怀回国后到力学所工作,做气动力学方面的工作。
1956年2月2日,钱学森给我们写过一封信,让我们回来的时候带计算机,如果要纳税,力学所可以代办,并且还关切我们也可以带电冰箱,因为北京夏天还是要冰箱的。同时在信中强调要:“多带书!这里俄文书多、好,而又廉价,只不过我看不懂,苦极!请多带几个人回来,这里的工作,不论在目标、内容和条件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这里才是真正科学工作者的乐园!另纸书名,请兄转大理石(即Prof. Frank. E. Marble, 著名力学家,加州理工学院退休教授)托他买,我改日再和他通信。”
1956年9月11日,在我们踏上祖国的时候,钱学森本来是要到深圳罗湖口岸去迎接我们的,后来因为有事而未能成行,于是委托何祚庥转带了一封信。钱学森在信中说,已经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郭永怀准备了“办公室”,是一间在二层楼的朝南的房间,淡绿色的窗帘,望出去时一排松树;同时也已经安排好住房,离办公室只需五分钟的步行。并且希望郭永怀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只写力学所”,因为中科院有研究力学的最好环境,而且现在力学所的任务重大,非您来帮助不可。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颇能说明钱学森对郭永怀的信任。1957年,当组织上问钱学森谁是承担核武器爆炸力学工作最合适的人,钱学森毫无迟疑地推荐了郭永怀。
钱学森和郭永怀回国之后不久,都感觉中国的科技事业不能光靠回国的几个人,一定要通过专门的学校来培养年轻科技人员,于是就想到办“宇航学院”。后来力学所党委书记觉得办宇航学院,不是力学所就能办得起来的,因为还涉及教育部和财政部。于是他们就将这个想法汇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那里去,郭沫若也说他一个人决定不了,而且发现中科院很多研究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都想通过专门的学校培养年轻科技人员。于是郭沫若找到各个研究所的领导商量,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不能只靠回国的几个科学家,最后就决定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以说钱学森和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后来我们说钱学森回国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是起初是中国宇航学院。
我和郭永怀回国后住在中关村北区13号楼,钱学森他们一家住在14号楼,两家人挨很近。当时蒋百里夫人蒋左梅女士也和钱学森他们住在一起,年龄比较大了,我经常去钱学森家跟蒋左梅女士聊天,她的中文讲得特别好。钱学森和郭永怀去力学所上班的时候,每天都一起走过去,也就十分钟的路程。他们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力学所的发展方向之类的问题。1968年10月中旬,郭永怀从西北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在北京机场飞机着地时失事,不幸遇难,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钱学森晚年的时候很少写回忆文章,但是1980年1月16日,在编辑《郭永怀文集》的时候,钱学森写了一篇怀念郭永怀的文章:《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钱学森在文章中回顾了他和郭永怀近30载的交往,称郭永怀和他“最相知”,表达他对郭永怀的怀念之情。
推荐访问: 相知 专家 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