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形意拳如何继承与发展

形意拳如何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3-06 08:19:13 来源:网友投稿

形意拳乃中华优秀传统武术,三大内家名拳之一,其历史悠久、武学理论之精湛,是优秀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继承和发展形意拳,是我国武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意拳的重要代表人物李老能与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极拳之杨露禅,在当时武林呈鼎足而三,使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为中华武术之领袖,威震武林。祖师神拳李老能先生,创建形意拳后,在晋、冀、京、津广泛传播,其门下弟子众多,汇集了许多武林之英豪,佼佼者唯河北刘奇兰、郭云深,山西车毅斋、宋世荣,名震江湖,其中:刘奇兰的“腾龙授骨”,郭云深的“连珠快崩”,车毅斋的“游上化险”,宋世荣的“盘根冲空”,定格为形意拳的四大绝技。一九一四年形意拳大师韩幕侠在北京击败周游世界未遇敌手的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些壮举大大地提高了形意拳在中华大地上的影响力。

形意拳传承有序、理论系统、精湛,技艺科学完善,既可以防身自卫,又可以强身健体。其武学理论积蕴着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汲天、地、人之长,融儒释道于一体,天人合德,是东方哲学思想的完美体现,汇集易经、中医学、生理学、甚至涵盖人体生命科学,物理学、力学和搏击术的完美结合,是“防身御敌、攻防格斗之术”。孕育着阴阳、五行、八卦,六合等诸多理论学说,运用象形取意、阴阳为母、六合为法、四象为根、三节为用,注重内气、内功、内意与外形、外力,神意配合,瞬间发出鼓荡震颤的弹性爆炸力,完美体现了中华形意拳传统文化的精髓。

形意拳技击方面独树一帜,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韩幕侠击败俄国大力士。在健身养生也极为突出,内功经、易筋经、洗髓经,桩功和拳法套路都是养生之精品。它要求松胸实腹,气沉丹田,有意识增强呼吸深度,加强膈肌上下运动,加速腹腔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和体内新陈代谢,消除中枢神系统经的紊乱,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和特点,实现培气固本,疏通经络的作用,改善肌体的生理状况,达到祛病健身效果。郭云深的再传弟子张懂僧(赵殿元弟子)运用形意拳混元功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在沈阳被中国医科大学聘为讲师,开设诊室,命名为“民族体育疗法”。种种业绩大大增强了形意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意拳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门人为之骄傲。

形意拳的动作朴实明快、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强调快攻直取,先发制人,出手“起如钢锉、落如钩杆”、“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是重神不重形,重内不重外,技术性堪强为特点的优秀内家拳法。形意拳不仅可防身御敌、强身健体,也可以陶冶情操,又能使人们“身心双修”调心益智延年益寿。

在国人为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我们向老祖宗寻找实现“中国梦”的智慧,挖掘民族的创造力之时,我们要提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形意拳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将为我们提高身心健康的源泉动力。用“尚武精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用武术“强种强国”,洗去“东亚病夫”之耻辱,抗击夷倭,护国安邦。周恩来总理曾拜韩慕侠大师学艺三年,前不久习近平主席为传统武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伟人提出的要求,树立了榜样。为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生生不息的民族武学文化的DNA,我们更急需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之路,对实现“中国梦”、“亚洲梦”、“世界梦”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何继承与发展,必须解决如下几个瓶颈的问题。

第一,急需组建一个统御全国继承与发展传统形意拳的组织机构。会集一批致力于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有组织能力、有创造能力、善于演讲、武功高、有很高的武学文化素养的人才队伍。

第二,打造网络联系平台同影视传媒沟通合作。通过影视宣传,展示形意拳名师在各个时期的英雄事迹和罕见的武功绝技的影片、电视剧,让中国人民认识形意拳,习练形意拳。

第三,要扩大形意拳推广的力度和层次。让形意拳进校园、进部队、进机关、进社区、进社会,让全国人民强身健体,精神旺盛、全力投入经济建设之中。

第四,同时要组建一支有领导能力的团队,去负责组织各项活动。活动中安排要紧密、内容要丰富,服务要到位,落实要全面。把握住每个阶段的发展要求、达到预期的效果,调动各门派的积极性,拉动互帮互学互敬之风范,扩大影响面,建立会员制,各行其责,推动形意拳的队伍茁壮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形意拳梦、中国梦紧相连,伴随祖国振兴的步伐,古老的形意拳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前景无限好,吾辈齐努力。沿着武林前辈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将形意拳传统文化理论和拳艺,发扬光大,薪火相传,惠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作者为辽宁省本溪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见本文图)。

推荐访问: 形意拳 继承 发展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