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时间:2022-03-10 08:18:41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医院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就中医的辨证思维和用药原则来看,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之间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药药性;功效;关联性

所谓药性,是根据药物在对机体进行作用后所展现出的效应和疗效,在实践基础上对药物多种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便于后期的临床应用。中药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平、升降沉浮等内容,不同的药性明确了药物各自的功效和特性,从而用于不同类型的病症。本文主要对中药药性和功效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立足于中药的特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中药的科学性应用。

1 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具体情况分析

1.1药性是功效的内在依据中药药性各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中药的性质及功能。药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综合形成具体药物的独特效用。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在依据,可以说,药性是功效的基础。多数中药的性能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关。如苦寒之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味咸之海藻、牡蛎可软坚散结;辛温之麻黄、苏叶能发散风寒;甘咸温润之苁蓉、鹿茸能温肾填精,等等。

1.2药性与功效部分相关药性与功效有时又呈现出复杂的离合关系。一方面,药性是多数药味功效的基础;另一方面,药性与某些药物的功效并无直接联系。对部分药物来说,其药性有时只与其多功效中的某一些方面的作用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如麻黄味辛苦性温,辛温则能发汗解表散风寒,降逆平喘咳与其苦降之性有一定关系,利尿则与其性味几无关联。再如地骨皮,属味甘淡性寒之品,因其性寒入肺经能清肺降火,味甘则相对苦寒之品而言不伤胃气,然其淡味则与功效并无直接联系。

1.3药性与功效不相关临床上,一些中药主要功效与其药性相悖或不能从药性与其功效的关系中得到阐释。属于此种情形的中药大多为具有特殊功效(专能),或属于驱虫、截疟、麻醉、外用等类。如杀虫药使君子、榧子、南瓜子等的杀虫效用与其药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蒜解毒消肿、治痢之功与其温热之性亦没有太大的关系;硫黄的解毒杀虫止痒与其酸温之性亦毫无关系。

多种药性及其交互作用构成了中药的整体功效。由于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和性-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没有能在性能和功效上完全相同的两味中药。功效与药性这种复杂的离合关系表现出“效性相同”“效同性异”和“性同效异”等特点。因此,在掌握药物共性的基础上,认识中药的个性则尤为重要。临床应用中应同中见异,或相须而用,或各有所主,或各有偏重。

2 研究意义

药性理论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及脏腑经络等学说作为理论基础逐步探索实践加以论证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特色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它精练又富含医理,药性和合体现了深刻的传统 哲学 思想和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认识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内涵对于继承和发展创新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抽象性,中药理论涉及的内容多维交叉的复杂性,以及对中药药性理论及内涵的偏差理解也牵制了中药药性的内在本质研究。可以发现,中药药性不完全如同现代物质概念中的自然属性,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以中药药性的多样性为切入点来认识中医理论体系的中药药性理论,进行中药性效关联性研究分析可以发现药性和功效的特殊联系,通过药性理论指导有助于发现药物的新功效和指导组方用药。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性与药效相关性及中药药性的科学实质内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研究内容之一。

3 存在问题

就当前我国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对于中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和药性药理的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尽管取得了大量的药性相关数据,但对于药性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之间的联系却缺少可行性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药性的研究。当前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和方式等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且缺乏创新性突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医对药性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展现出性与药的分离,药与证的分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的研究和发展,对中药临床运用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前我国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一种性能的研究,或是针对单味药物的某一有效部位,以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认识也较为片面。在此基础上,相关医院研究人员的学术观点和评判依据存在一定差异性,导致中药药性标注混乱,中药相关教材中对于性味归经的标注也存在差异性。在对研究对象进行选择时,忽视了中药药性的主次关系。部分文献和理论研究缺乏深度,药性相关的实验研究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部分将性味归经结合的研究者,也大多局限于文献数据的整理或分散性研究,缺乏对药性的准确认知和合理把握,导致中药药性理论体系内涵不够明晰。

4 展望

就当前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逐渐认识到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之间的重要意义,注重将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中药的合理应用,提高中药的实际药用效果。部分研究人员开始采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来推动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这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对于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就有重要意义。从整体情况来看,药性、功效与病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药性本质的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需要性味结合其他因素方能够得以充分体现,因此,若想要得到良好的药性研究结论,就应当将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岩基和分析,从而实现其各自内涵的研究,促进药性本质得以良好的展现,进而从整体上促进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研究,促进传统中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5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和分析,符合时代发展对中药药性理论体系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研究的可行性应当以可靠的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临床实践研究,对中药药性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阐明,在继承原有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实现对传统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中药药性研究概论[J].中草药,2008,39(4):481.

[2] 王普霞,周眷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45.

[3] 刘树民,卢 芳.基于系统生物学阐释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2):12.

推荐访问: 关联性 药性 展望 功效 中药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