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10 09:23:42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艾滋病;中医病因;HIV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71-03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艾滋病的发病原因,西医认识非常明确,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引起。临床症状复杂,祖国医学中未有该病的记载,因此也引起现代各医家对艾滋病的中医发病机制的争论,在治疗方法上也是各有千秋。根据陈无择在《三因极-病症方论》中说“凡治病,须先识因;不知病因,病源无目”,因此须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认清病邪本质及疾病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治疗该病。

1 艾滋病的起源

在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报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ency Syndome)”为该病命名,即人们俗称的艾滋病。艾滋病的英文简称为AIDS,国内1986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来考虑到该命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此病只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传播途径,故改名为“艾滋病”。1985年4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专题会议上,正式将导致艾滋病的这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LAV/HTLA-III。1985年6月更名为HIV。在第3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IV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fic-ciency Virus)。艾滋病被称为“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发现了这种病毒,历经两个世纪的科学研究至今没有药物治愈,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期间研制出不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包括中药和西药,由于西药对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加之患者本身自有的病毒对机体的侵害使患者遭受更大的身心摧残,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我国科研人员大力提倡从我国的国医研究该病。

2 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古代医书并未记载,也因此引起现代医家的争论。根据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文献筛选对艾滋病的中医的病理机制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何氏[1]认为:AIDS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感染流行、发病后病情较重、死亡率高的特点,这与中医学疫气为病概念十分符合。《内经》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也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故应将AIDS归于中医疫病范畴,而HIV必为疫疠之气。还有孙利民等[2]根据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及临床体征,该病之发生乃因病毒之邪乘虚而入,伏于血络,内舍于营。其初发症状类似于外感温热,而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日久逐渐正不胜邪,邪毒自内发于外,则见发热、周身肌肉关节酸楚疼痛、皮肤瘙痒、斑疹、疱疹、溃疡、传染性疣等;邪阻脾胃则见纳差、恶心呕吐、腹泻,日久可致体重减轻;毒邪壅肺,则见身热、盗汗、咳喘,低热日久可见大肉陷下,形体消瘦;邪犯心系,则见胸痛、心悸、气短,邪中心包可致昏厥;邪注于肝肾,则见腰膝酸软、抽搐、尿浊等症。因此,根据以上诸多症候,再加上该病蔓延速度当属于中医“伏气瘟疫”的范畴。“伏气瘟疫”即疫毒,伏邪瘟疫属于疠气的一种。

但根据温病学中疠气的致病特点:致病力强,疠气致病常常无分老幼,众人触之即病。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定的病变部位,所谓专入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由此可见,疫毒疠气的感邪途径,是由口鼻而接触传染,从而引起人群中的相互传播。而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经血液和体液在人群之间传播,其传播与天气、季节、地域无直接关系。故艾滋病是否归属于中医的疫毒引起专家的争论。

本病潜伏期长,发病急,病情重。当温热邪毒从里透发而出则引起斑疹、吐衄、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甚则出现热毒炽盛,热盛动风的表现。因此本病又属于“伏气温病”的范畴[3]。

本病之发生过程中,又多伴有全身乏力、纳差、长期低热及腹泻、进行性消瘦及淋巴结肿大(瘰疬)等一派元气亏损,精气不足的表现。故以往有医家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以及《金匮要略•虚劳》篇所述:“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酸削不能行”,“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腹满,甚则溏泻,食不化”及“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等,加上该病之晚期可出现“失荣”,因而将本病归属中医“虚劳”的范畴[4]。艾滋病同虚劳虽有类似的症状,但其病因都根本不同。中医所谓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是由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病证的总称。可因先天不足,察赋薄弱发展而成为虚劳,或因烦劳过早婚多育欲纵妾为不养真气、不固根本,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形气日渐衰微,而致虚劳,还可以因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不能化生精微,生长气血,以及大病之后,失于调理而发展成为虚劳。由此可见,虚劳的病因起于内伤劳损,而艾滋病的病因在于“疫毒”(HIV)入侵所以在认识上我们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4]。

还有人根据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伴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同时,随着病情的深重,有些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及卡波西氏肉瘤(koposi肉瘤)等病症把艾滋病归属于积聚、瘰疬范畴。这些症状与中医通常所谓的“瘰疬”、“症积”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非艾滋病本身,而是由于艾滋病使人体免疫功能减弱所导致的恶果所以,把艾滋病视为这些病,难免有些牵强。

以上这些对艾滋病病因的认识都是基于我国传统医学原有的病因的认识,既然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那么根据古代的传统医学的病因并不能完全的解释该病的病因,我们须在传统的病因基础上根据现代对中医学的创新来正确的认识该病并对该病的病因做出新的解释,如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组中郭会军等[5]根据艾滋病的发病特点及多年深入艾滋病疫区的诊疗体会,认为毒邪内伏是艾滋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艾滋病在发生发展中的毒邪既包括外毒又涵盖内毒,外来之毒包括疫疠之毒和六淫之毒:内毒包括伏毒和内生之毒。在国家973计划重大理论专项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彭勃等[6]提出“艾毒伤元”的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假说,探索从中医药学的视角认识艾滋病并指导临床。还提出艾毒入络是艾滋病的直接病因。中医学认为,“一病自有一气”。笔者观察到,导致艾滋病的疫疠之邪,无论是病邪性质、致病途径,还是传变规律、发病特点等,均不同于以往任何疫疠之邪,应当有其特定的名称。

孙氏[7]认为世界万物有常有变。HIV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近三十年来,全球气温急剧上升;二是伴随气温上升而来的制冷业的迅猛发展,冰饮冷食风靡人间。物极则反,阳极反从阴化,此阴阳逆变之理。人体外阳内阴,外受炎燥煎迫,内则寒湿蕴生,加之长期冰饮冷食诱导,人类体内的某种蛋白从寒从湿变性游离,遂成HIV,故HIV为内源性阴性病毒。津血为阴,是以津血良为HIV的潜匿寄生处所,其传染途径也自当从津从血,故而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为主要传染途径。非洲本乃高热炎燥之地,人体外蒸内冽,致HIV最早蔓延则是顺乎自然!现今一种不甚正确的倾向认为艾滋病毒都来自传染,其实不然。请问第一例从何而来?传染所得,固然是绝大多数,但长期冰饮冷食诱导的体内滋生,才是这场人类灾难的源头。总之他认为艾滋病并不是医书所记载的瘟疫。

马冠军等[8]认为,HIV命名为“异湿”符合“原汁添新味”的基本思路。“原汁添新味”就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临床实际进行认识上的创新。

作者认为“异湿”之名包含3个信息:①异湿非六淫之湿邪,艾滋病属湿邪致病,可艾滋病是传染病,此湿邪与我们常说的“非时之感”的六淫之湿邪是有区别和差异的,所以叫异湿。②异湿是异气之一,《温疫论》开篇自叙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叶氏医效秘传》曰:“瘟疫者……虽有时气所得,然所感者,皆由恶毒异气所成。”艾滋病为疫病之一,HIV即为异气之一。因属湿邪致病特点的异气,所以称异湿。③异湿是湿邪之一对于湿邪而言,六淫之湿邪致病者称外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湿邪致病者称内湿。具有“皆相染易”的湿邪致病者称异湿,顺理成章,一目了然地反映出艾滋病的中医病邪性质。异湿是湿邪之一,异湿命名,既是湿邪致病理论与疫病理论的有机结合,也是中医异气理论原创思维与西医传染病理论的有机结合[9]。

3 存在的问题

中医对艾滋病的致病病因有着多种看法,一项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文献调查结果显示:120篇临床文献中明确提出中医病因与发病的有38篇,占37.1%。38篇中有艾滋病中医外因论述的有34篇,外因中疫毒出现频次为15次(占所有内因的34.1%下同),毒11次(占25.0%),邪7次(占15.9%),热5次(占11.4%),湿4次(占9.1%),疠气2次(占4.5%)[10]。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病,它的病因在传统医学范围内并不能完全解释,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传统医学是我们研究新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一种新发病它应该有其特定的致病病因、发病机制及规范化的诊疗标准。根据现代开展的循证医学的要求,疾病的诊断、治疗标准,疗效、转归判定标准等都要以临床试验研究为证[11]这就对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及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制定中医诊疗标准及进行中医标准化研究过程中,既要以循证医学的依据作为基础,又要注重中医特色,制定符合中医药理论及实践的诊疗标准[12]。过去,中医诊疗规范的制定大多以专家个人经验或某单位临床经验为基础,往往缺少系统评价的依据,尤其在面对许多未进行系统评价的文献时,难以确定证据的可靠性,而靠主观判断。因此,如果在建立标准的过程中,对每个纳入的证据都十分清楚,予以充分的描述和严格评价,建立在严格的循证基础上,则其临床使用更具有可靠性,在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的标准化和政策研究专项,本项目是中医理论为核心,以临床实践证据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成果的一项研究,虽然指南是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在医学领域中证据在不断的更新变化和发现,因此指南为了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而不断的更新。在中医药临床及科研中运用循证医学是中医发展的必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标准化、规范化研究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和文字上的统一规范,临床专家在参与制定医疗技术标准的过程中,必须把个人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与临床试验研究及其系统评价形成的证据相结合,以循证医学的模式及手段制定中医艾滋病诊疗指南将进一步保证医疗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建立中医特色的中医诊断、疗效、治疗方案评价体系的资料库,并不断对资料库进行补充和再评价,使中医的临床及科研具有最新的参照标准,将会使中医临床研究具有更高的起点[13]。有了具有权威及最新的中医对艾滋病的诊疗标准才能更好的进行科学实验及研究,有了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临床治疗上更卓显成效。

参考文献:

[1]何颖.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湖北中医杂志,2002,(6):11.

[2]孙利民,危剑安,黄霞珍,等.从中医理论谈艾滋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100~101.

[3]徐志明,李铭,和丽生.对艾滋病的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2):12~14.

[4]付桂梅.中医对艾滋病病名的认识[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5,6(4):237~238.

[5]郭会军,于晓敏.从毒探析艾滋病的病因[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471~472.

[6]彭勃,李华伟,谢世平,等.论艾毒伤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17~206.

[7]孙传正.艾滋病证治探讨[J].医药世界,2006,(11):72~75.

[8]马冠军,董少群,杨宝华,等.对艾滋病中医病因的认识[J].中医学报,2010,25(5):817~818.

[9]马冠军.艾滋病中医病因为异湿[N].中国中医药报,2011-03-15.

[10]薛敏,谢世平,梁润英,等.艾滋病病因病机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

[11]孔薇.循证医学与中医诊疗标准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3(3):121~123.

[12]谢世平,刘爱华,潘万旗,等.艾滋病中医药诊疗标准化研究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59~261.

[13]谢世平,胡研萍,许前磊.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9):1115~1118.

(收稿日期:2011-09-21)

推荐访问: 病因 艾滋病 中医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