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兵事近30年, “积首功二万一千五百”(《明史》卷二二二)。不仅骁勇善战,威震沙场,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边屡建奇功,赢得了将士们的衷心爱戴。戚继光、俞大猷、刘显、李梁、李超、陈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战将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称为“善任俞戚而建大勋”者。与民族英雄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谭纶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为保卫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神宗皇帝在赠谥敕命文中会称谭纶为“文武通才”、“甲科英生”、“国之元勋”。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著有《谭襄敏公奏议》、《睹物寓武》等。
谭纶不仅注重兵事、政治,而且精通曲律,喜爱伎艺。他在台州任职期间,对当时流行我国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颇加赏识。谭纶任浙江台州知府回乡时,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为宜黄戏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科学价值
谭纶墓是明代墓葬规制的典型例证,体现了墓葬的时代特征。墓葬倚山坐岭,墓高门低,气势宏伟,尽管墓园建筑均已倒塌无存,但主要建筑基址留存下来,仍可见其原有布局。
谭纶墓是建筑与人文、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其选址布局是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的反映。墓园四周以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墓葬后部的自然山脉作为墓葬的依托,两侧山体作为环护,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葬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由此可知,谭纶墓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完美杰作。
(三) 艺术价值
谭纶墓石牌坊、墓阙等石雕、石刻既与自然环境融合,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谭纶墓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明代艺术宝库,墓园现有石雕、石刻艺术是非常精湛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豹、石狮雕工精致、浑厚,刀法流畅,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是明代石刻工艺精品。雕刻艺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且独具南方特色。并且谭纶墓发掘出土一定数量的随葬品,其时代风格突出,器型优美,釉色完美,装饰图案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 社会价值
谭纶墓1986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风景胜点,2006年被抚州市委批准为该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谭纶墓,有助于宜黄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极大地提升宜黄城市知名度,进而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基地,促进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 墓葬形制
谭纶墓建于万历七年(1579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墓地建筑延续400米左右,由门楼、祭道、牌坊、神道、墓体五个部分组成(图二)。
(一) 门楼 门楼,南端近宜(黄)宁(都)公路处的入口处是一对青石狮子守护,该石狮雕琢于明万历年间,一雌一雄,神态低眉垂眼、悲泪欲泣。观其工艺,粗犷雄浑,看其线条,轮廓清晰。据传神宗皇帝为谭纶之死痛哭流泪,故石匠特为他雕了一对哭狮,甚是奇异!俗称“哭狮守门”。石狮高167厘米、宽66厘米、长130厘米,剥蚀严重,轮廓较模糊。门楼是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双层歇山顶,灰筒瓦屋面。门楼前黑色的横匾上书写着“文武忠孝”四个的大字。上方竖一小牌,红底衬托出乌黑铮亮的“圣旨”二字。通面阔18米,通进深9.62米;明间主楼屋面檐高6.40米,边楼屋面檐口高4.56米(图三)。
(二)祭道 由门楼到牌坊是砖石镶嵌长约300米,宽8米的祭道。由三条笔直的青石板夹着两格卵石铺就的祭道,左右分列着文官武将和狮、马、象、驼等石像生。旁边的果园里是一片古老的板栗树林(图四)。
(三)石牌坊 石牌坊共有三座,一字排开。均为是四柱三间冲天柱式,柱梁面均为麻石雕刻。其中两侧的石牌坊为后期所做。中间牌坊面宽7.3、高5.2米,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坐狮对应压座,额枋上刻云彩图案,中间牌坊额枋正反两面镶刻“勅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墓” 巨匾。牌坊后面是一口游鱼戏水的荷塘,叫“月池”(图五)。
(四)神道 牌坊至墓体的神道约长100米,宽度同祭道(图六)。穿过牌坊,绕过一丘小池塘,是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是五层石板台阶。只见每层四级,平台阔二米,一至四层平台的挡土墙均由十路长条石铺砌,最上一层平台挡土墙为四路石块(据说最上层原铺有八块,暗喻着谭纶的58岁寿龄)。每层石阶的左右,均分列一对青石质石雕。第一层设石虎一对,寓意谭纶的生肖,石虎为青石质,高141厘米、宽54厘米、长98厘米;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意指谭纶孩提时代,石羊青石质,高122厘米、宽36厘米、长142厘米;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喻为谭纶戎马生涯,石马青石质,高222厘米、宽45厘米、长233厘米;第四层原为二尊武将,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现不存;第五层为二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辅佐皇上。现仅存右侧手捧着朝板的一个,石雕文人,高120厘米、宽74厘米、厚59厘米。按明朝的贯制,封王坑茔神道只能设两个石人,而谭纶墓却有四个,当朝皇帝对谭纶的恩宠可见一斑。
(五)墓体 神道末端为墓体,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筑三层,每层高约2米,全部为红色砂岩石砌成,中间嵌碑文,左右两侧砌红条石阶梯至墓顶(图七)。
1982年抢救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块墓志铭为青石质,高87厘米,宽54厘米,厚3厘米。碑文为直书正楷阴刻,共33行,每行62个字,全文总计1984个字,内容叙述了谭纶生平事迹和去世后朝廷对他的哀悼。是一块于文于工艺都有益于后人研究的宝贵史料。墓体的封土堆前面镶嵌4块高75、宽50厘米灰色花岗岩祭文碑。封土堆后面(也即最上层)建有半圆形雕花照壁,照壁正中为宽0.75米、高1.4米的石刻“奉天诰命”御制碑。此碑身为仿牌楼式歇山顶,碑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华板。护墙由护栏石柱、石板左右各四块夹持组成,呈半环状,直径为5.5米。封土堆长4米、宽3米,高1米。顶部封土中埋数排瓷碗,碗口向下,中填石灰,碗体为淡绿色,口径18厘米、底径6.5厘米、高7.5厘米。墓室四周为三合土,外砌30厘米厚的长条砖。封土堆上部为圆形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周长2.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米,雕二龙戏球图案,云彩填贯其间,图案的装饰性构成与北方石雕有较大差异。有关专家考证:这是江南古墓罕见的墓顶石(图八)。
谭纶墓是谭纶个人生平研究重要实例,研究明代丧葬制度的实物资料库,是明代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气势雄伟,其形制、布局具有明代高级墓葬的特征,又具有当地民俗特征,对于研究明史、建筑艺术、民俗学等诸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谭伦墓既有历史人文传承,又有科学内涵,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古人高超精湛的石刻艺术,也彰显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张力。保护和利用谭伦墓,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基地,促进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谭纶墓》,编号:7-0594-2-078。
② baike.baidu.com/view/2902848.htm-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刘慧中)
推荐访问: 形制 墓葬 浅析 文物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