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的故事,可能就是今天的历史。在最近几期的科技之旅栏目中,将陆续开设“北京博物之旅”专题,编辑将带您走进北京的博物馆。去领田各博物馆中的科技含量,聆听历史的科技强音。
科技看点:力与美
相关建筑:金刚宝座塔
特 点:力学的完美应用
五塔矗立,看京师今朝变迁;石碑森森,诉古今历史悠悠。
曾经,一座辉煌的庙宇,一座受皇恩庇护,尽享香火的古刹,如今却仅剩下五座佛塔,仅凭着塔上模糊不清的佛像,让人们联想着它往日的辉煌;曾经,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一个个风华绝伦的文人雅士,如今却成为墓碑上被风蚀得难以看清的名字,仅凭着墓碑下硕大的赑员,彰显着主人生前的地位。
将一座残败的古寺与石碑、石刻、石像生综合在一起进行保护,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文保部门的有意安排。不过,二者的搭配绝对称得上天衣无缝,前者昭示着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后者诉说着一个人的前世今生。二者的结合,似乎巧妙地解释了历史的概念:
一位史学家曾说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无论什么样的大喜大悲,什么样的荣华富贵,都将成为历史,留下的只有历史本身。而五座佛塔、石碑、石刻、石像生,或许正是历史本身的体现吧。
古寺的前世今生
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真觉寺,民间俗称五塔寺。成化九年建成金刚宝座塔,寺内原有大小楼阁殿宇200余间,清末毁于火,唯塔幸存。解放后政府多次对金刚宝座塔进行修葺,1987年,在原寺基础上成立北京时刻艺术博物馆,对北京地区的石碑、石刻、石像生等文物进行系统的保护。
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剐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后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为避雍正皇帝“胤稹”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于殿前塔后……
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别列钟鼓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花开自有花谢日,曲终自有人散时,这是历史的规律,更是历史的必然。五塔寺自然也逃脱不掉这历史的规律。清末,五塔寺步入暮年,逐渐衰落,民国初年,一场大火更是让五塔寺仅剩一塔,独自兀立于瓦砾之中,陪伴她的,唯有塔前两棵参天银杏。三个老伙计相依相携,最终迎来了解放,盼来了政府对五塔寺的大规模修葺。
1961年,五塔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宝塔塔基下沉,后部裂开。在这一情况下,政府于1979年较全面的对塔进行了修缮,并于1980年成立五塔寺文物管理所,1987年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集了北京地区大量珍贵的石刻艺术品。
金刚宝座塔的建筑风格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馀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金刚宝座塔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砖和青石。内部为砖砌,而外部则贴上石头。塔内设过室、塔室、方形中心柱、佛龛、佛像等。过室南面东西两侧设有楼梯,曲折而上,可达座顶琉璃罩亭。宝座四周,采用“减地平级”的雕记刻手法,从脚到塔顶,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内容大部份为密宗题材,以五方佛为主,共计刻有一千五百余尊。
全塔分为座台和座顶两部分。座台为平面矩形,由须弥座和座身组成。须弥座高1.78米,可分为束腰、枭混淆是非和上下枋;有天王、狮象、马、孔雀和金翅鸟,他们与法轮、金刚杵、宝瓶、福牌交替雕刻在柬腰上,上下枭混淆饰,以覆莲瓣花纹,上下枋部份则雕刻大量的梵文与藏文。位于须弥座上的座身,通高7.7米,以短檐把周身分隔成为上下五层,每层四周刻有佛龛,龛内各置坐佛一尊。座台全部以砖石砌成,其造型敦实严谨,周身所饰的浮雕,其雕刻手法流利成熟,纤细流畅,把整座金刚宝座塔,烘托的格外高峻宏伟,华丽庄严。
沿内室两侧的阶梯而上,就是金刚宝座塔座顶的部份。在出口处盖有一座方形圆顶的绿色琉璃罩亭,罩亭的北面出口,即为五塔的中央大塔,高约8米,下层为须弥座,上有13层密檐,檐间及塔身四周亦刻有佛龛及佛像。塔顶冠以由铜制的仰莲、相轮、华盖及宝珠所组成的塔刹。塔座的南面雕有佛足一对,如真人大小。在佛教建筑上雕刻佛足,他的意义有几种说法,一为像征佛的足迹遍布天下,再者相传是释伽牟尼圆寂时伸出灵床外的双足。信徒膜拜时,以头顶足印,表示对佛的敬仰。据说印度高僧班智取达所带来的五尊金刚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的小塔,其建筑格式与中央大塔类似,只是高度上各为7米,塔檐为11层,连同石制的塔刹,比大塔略低1米。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不但在通体雕刻上,手法流畅圆润,其建筑造型,更是细致严谨,并溶合了短檐、斗棋和琉璃罩顶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其多元化的艺术造成旨,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金刚宝座塔的建筑特点——力学的完美应用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曾经被评价为北京最奇特的建筑。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在建塔的过程中,力学原理被应用得惟妙惟肖。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仿造印度菩提迦叶大塔而建。与大塔相比较,金刚宝座塔的整体规模缩小了,宝座部分却加高了,这样一来,整座塔的比例也就协调了。中国古代的檐、椽、斗拱随处可见,密檐式的五塔与琉璃罩亭自然组合为一体。
更富有创造的是,宝座内建筑了高穹顶过室,回形塔寺,并将登上宝座的石阶通道,巧妙地藏在过室东西两面的墙体之内,曲折上下。在处处是空间的宝座之上,五塔与罩亭的重量合计数百吨,五百余年坚固不动,这说明金刚宝座塔结构力学运用得十分科学、合理。
石刻艺术讲述历史流长
石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指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石刻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三种。而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对这几类石刻都有所收藏并加以保护。
在五塔寺参观,穿过金刚宝座塔就来到了石刻作品展区。刚一踏人石刻艺术展区,一股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由石碑组成的阵势雄浑壮丽,一个个石像生站起来似乎在迎接着参观者。脚步不由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惊动了这一座座碑的主人。
每一座碑,都书写着一段历史。
在石刻艺术展区,共分为陵墓石刻、寺观碑刻等八个陈列区,每一个陈列区所摆放的石刻作品,都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位于金刚塔西南部,主要陈列陵墓内的石刻。其中,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为和硕显亲王富寿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余块雕刻组成的石仿木结构建筑,极为精美,还有明代地宫的石椅,陵墓地面上的石像生等。
在塔的西北角,则主要陈列北京地区大量的寺观碑刻,记叙了寺庙道观的建制、沿革及各种活动。本区内陈列有隆福寺重修碑、东岳行宫重修碑、双关帝庙修葺碑、药王庙建造碑等珍贵石刻。其中东岳庙重修碑为康熙朝大学士明珠重修三座残破旧庙的事迹。此碑雕刻极其精美是寺庙碑刻中的精美。
墓志陈列区镶嵌在塔西边的碑廊内。墓志是埋入墓中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因在志文后刻有韵体铭文,所以又称墓志铭。墓志铭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由底、盖两部分组成,底刻志铭,盖篆标题。其中以郭君墓志井盖年代最为久远,据墓志铭记载,锅君唐开元十七年(729)八月十三日卒。海淀区钓鱼台出土。另外,在墓室铭区的北面还建有碑廊。展出的都是刻有故事、佛像的精美浮雕,大多为建筑构件,兼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祠墓碑刻位于金刚塔的东面。祠墓碑是指立在祠堂或墓地的碑刻,包括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这些碑刻或者叙述死者的生平,或者表彰其功绩,或者记述其死后追授的荣誉等。这里不但陈列了清初大将孔有德赐谥碑,还有康熙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诰封碑。该碑阳镌刻索尼自崇德八年(1643)——康熙六年(1667)四次诰封的御制文。背阴刻康熙十年(1671)其子为其立石记功的经过并记述其一生功绩。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目的是将信仰传播。有些人,在传道的过程中故去,将自己永远埋在了异国他乡。想必大家早已经猜到,这个团体就是外国传教士。在石刻艺术博物馆,传教土的墓碑也占有一席之地,供后人参观,追溯历史。
位于金刚塔东北角,此区域陈列的墓碑原位于北京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后由正福寺拆迁,而被移送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收藏。耶稣会是天主教修会之一,耶稣会士曾于明清时期来华,在华传教同时,他们把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传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此区域共展出耶稣传教士墓碑36通,其中像蒋友仁、张诚、白晋等很知名的来华传教士墓碑也陈列在此。
除露天石刻作品外,在石刻艺术博物馆后还有一栋后罩楼,罩楼内主要是介绍北京地区石刻的分布、特点、历史、及现状等。其中有北京仅存的最古老的石佛像——魏太合造像,有唐代以后的历代墓志,也有艺术水平极高的金、元石雕。还有造型独特的纳兰性德卢氏的饿墓志,清初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孙女的墓志等。
后记
枯寺、古树、石碑。单看三者,似乎丝毫也联系不到一起。然而,三者一旦结合,却有一种摄魂夺魄的魅力,这样的魅力,或许正是留给我们的历史沧桑感吧,看石碑,更重要的是回顾历史,只有审视历史,我们才能够昂首向前,只有审视历史,我们才会有意义的活着,很多的时候,历史上的今天,恰恰是我们的明天……
推荐访问: 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