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精,又称煤玉,有明亮的沥青和金属光泽,黑色、致密、韧性大。雕刻加工后光泽更漂亮,多用于制作工艺美术品和装饰品,故有的人称它为雕刻漆煤。中国煤精的主要产地是辽宁抚顺,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煤精 雕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程斌
煤精雕刻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就出土了耳塘饰等抚顺煤精雕刻品,这是我国煤雕史上最早的实物。一件用上等煤精料雕刻成的艺术品,往往从构思到成品的问世要耗去雕刻家数月甚至几年时间与精力,因每一刀都为手工刻下,雕刻的作品世间独一无二。
一、传承项目介绍
煤雕是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术之一,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第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山海经》把煤雕原料称为“涅石”,其图案均以地方文化为题材。煤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煤炭“傻、大、黑、粗”的形象,让其步入了艺术殿堂,更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大大提升了煤都的城市品位。煤精雕刻是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因用煤精作雕刻材料而得名。目前,随之大量开采,煤精这种非再生资源已日见枯竭。所以煤精工艺品已被视为即将绝世之宝,其价值日见提高,国内外各界人士争先收藏。
二、传承地域特色
抚顺的煤精产自西露天矿,西露天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开采于1914年,这里盛产稀有矿物质煤精和琥珀,得天独厚的煤精资源为煤精雕刻创造完美条件。
1958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为了向世人展示抚顺煤精的独特魅力,刘东坡等大师发挥集体智慧,用抚顺煤精雕刻大型地球仪。抚顺煤雕作为最具地方特色艺术品在人民大会堂辽宁厅展出,引起全国轰动,也使抚顺煤雕这项工艺名扬四海。
1958年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视察抚顺西露天矿时,亲手把持了《大肚弥勒佛》等煤雕艺术品,毛泽东主席有感于煤雕艺术品的精美和抚顺西露天矿的恢弘气势,欣然题词:“大鹏扶摇上青天,只瞰煤海半个边。”
抚顺煤精雕刻沿用传统手工工艺,雕刻过程全凭艺人的灵感和经验,就地取材、相料取形,因材施技。抚顺煤精雕刻是抚顺地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作品分为人物、动物和素活三大系列,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抚顺文化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
三、传承人互动
程彬,1950年生人,国家高级雕刻技师、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煤精、琥珀雕刻大师。早年从事过木匠、铁匠,打过首饰,学过武术,1973年,偶然机会遇到煤雕艺人王得禄,从此步入煤雕行业。从艺30余年,获过国内众多奖项,其代表作品有《广目天王像》、《自在观音像》、《渔归》、《天女散花》等。
程彬的雕刻受自己师傅的影响,都是在自然界中观察万物,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我喜欢这个树,它长得特别沧桑,我天天去看他,时间长了我俩灵魂当中有了沟通,这个树就长在我的脑子里了,我就能把他做出来。我们家传承有一句话“未曾动刀,入骨三分”,拿过来这块料不用动刀,就已經在脑海中雕完了。
程彬雕刻的派系传承历史有100多年,他的作品从设计到雕刻所有工序都由自己独立完成,题材从人物、花鸟到器皿涉及广泛,刀法风格追求流矫健、浑朴自然,在继承传统技巧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作品在质感、韵味、曲线、弯度、飘度、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境界,不但形体姿态优美、自然,比例关系舒服正确,而且传神到了极致。在雕刻刀法的运用上,程彬也讲究手、眼、身、法、步,他把太极拳中的站、粘、连、随等技巧应用于雕刻中,发挥好足、膝、腰、眼、手的协调作用,做到气韵贯通,身法用于刀法,刀法体现在作品上。他说:“学武术既是为了健身,没想到今天我从事的事业倒也和它联系起来了。”
程彬今年68岁,做事依旧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他说:“现在不管是谁让我做东西都要等,你让我做就活是看中了我的手艺,都知道慢工出细活,我现在做雕刻也不为了赚钱,只想雕刻出来的东西个个都是精品,要有收藏价值。”他所用的刻刀和雕刻用具,大部分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他说一个好的雕刻艺人,不仅要会做活儿,还得会做工具。“你别看这些破工具看起来不怎么样,但用着相当顺手,好的雕刻刀我也买过,别人也送过我,但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哪个都没有我自己做的用着舒服。”他雕刻用的钻头、刀头都是每次几百个的买,有一次程老师看他徒弟只买了10个钻头,就打趣的问他徒弟:“这些钻头用完是不是就打算不干这行了啊?”不管是材料还是工具,他都恨不得想把这一辈子的用量买出来,因为在他心里,雕刻是他一生的事业追求,是他坚定了要做一辈子的事。
所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雕刻行业中,程斌特别看不惯为了追求名利钱财而忽略雕刻技艺的人,只为追求神似,而忽视了其中的内在含义。程老师技术高超,为人正直,不图钱财,不追求功名利禄,现在像这样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同行的人会觉得程老师“不合群”,觉得他太傲,但程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他说:“就像站在擂台上,永远有人攻击你,永远打不过你,那你就是赢家,只有真正能打出来的才是高手,你不去打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我从事雕刻这么多年,也不懂什么礼数,我常跟人说,我没文化不代表没水平没经验。”程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能力,这也正是真正的手艺人才能有的自信心吧。
煤精雕刻的传承是家族式传承和带徒授艺,程彬现在有7个徒弟,他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墨一大师”。他的儿子程思源现在也跟随父亲学习雕刻,思源的作品同样受到专家的认可,这让父子二人更加坚定了传承煤雕技艺的勇气与决心。
煤精作为一种有机宝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抚顺的煤精雕刻艺人对抚顺的煤精有着特殊的情怀,原料越来越少,好料都被收藏起来,在过几年都不知道要用什么来雕刻,这是煤精艺人目前最大的忧虑。为了节省原料,有的艺人把打磨下来的碎料甚至雕刻掉下的粉末都收集起来,进行合成后继续使用,这与传统煤精雕刻又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未来煤精雕刻在没有原材料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传承是将来要考虑的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抚顺煤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2]于晓波.地域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沈阳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张睿(1993.7-),女,汉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学专业,美术教育方向。
推荐访问: 抚顺 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