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工之侨①献琴

工之侨①献琴

时间:2022-03-11 09:38:47 来源:网友投稿

工之侨得良桐②焉,斫③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④。使国工⑤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⑥,作古窾⑦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⑧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⑨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①工之侨:名字叫侨的技艺工人。

②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木质疏松,轻而不曲,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③斫:砍削。

④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⑤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⑥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⑦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⑧期年:第二年。

⑨易:换,交易。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进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解析】

本文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琴是“良桐”所制,材质、音质俱佳,因此制作者对它的评价是“天下之美”。虽然如此,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师们的鉴定,终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是很可笑的。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文章比较详细地叙述工之侨伪装古琴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古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是让别人重金买了去献,结果真的得到了极高的评价,成了稀世珍宝。文章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那些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感悟】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应只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推荐访问: 献琴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