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一书可用“三个特点、三个创新”进行概括。三个特点是:多维的研究视角、经纬结合的逻辑架构和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三个创新是:以“曾点气象”为契入点彰显朱子学乃至理学精神、由《论语集注》的稿本发展看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观点演进、注重分析其他气象以及朱子与朋友弟子之间的互动以补充单纯进行思想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三个特点 三个创新
作者简介:李聪(1978-),男,吉林长春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死哲学、佛教哲学和中国现当代哲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209-02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亦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之一。因此,朱子学成为把握理学基本精神乃至中国哲学精神一个有效门径。当今学人格外青睐对他的研究,而且研究者多是学界名家,如钱穆、陈荣捷、余英时、张立文、陈来、束景南、刘述先等诸位先生都曾对之展开个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深、可谓广、可谓精、可谓透。这种盛况使得朱子学几乎成为后生晚辈的研究禁途,唯恐自己将要做的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然而,北京大学博士后田智忠博士却不畏艰难,笃志于学,在朱子学领域上另有突破,完成力作《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1月)。该书不但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而且在2008年世界朱氏联合会成立15周年暨第七次世界代表大会上,获首届世界朱氏联合会国际青年学者朱子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一书是田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总观全书,有三个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视角新颖,坚持诠释的多侧面、多维度
思想家本来是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有着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然而,我们却经常把思想家简单地视为思想的代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20世纪初以来近代意义的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被引进中国并一举兴起,打破了国人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自此,我们的学术逐步退居学院化、学科化和知识化的一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它为人提供信念指导和方法论支持的功能。
有见于此,作者力图避免朱子思想研究的单向度,不再局限于仅从哲学角度疏解之。他注重揭示朱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多侧面性,已经从对其“思想”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具言之,作者已经从士大夫之学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朱子。因此,他不仅重视朱子的哲学作品,而且关注其书信和诗词。此外,作者还介绍朱子的日常生活,如说“朱子常常会用一种游戏的态度作诗或是与弟子们交谈”、“朱子还会即兴来一段参禅的游戏,尤其是在赋闲在家时,更是如此”[1],等等。这样既再现了朱子多维的生活场景,又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感性的朱子,从而使其思想得以复活。与纯粹理性思辨的哲学视角相比,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进步的。
二、经纬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逻辑架构
朱子对“曾点气象”的心态是复杂的,既有一个前后演变的历史过程,又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从二十几岁直至去世,朱子一直关注“曾点气象”问题,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结论。然而,在《论语集注》初稿确定了对“曾点气象”的基本看法之后,朱子讨论这个问题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此后的反复修改只不过是不断完善的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采取经纬结合的方法,从纵横两个方向建立朱子论“曾点气象”的逻辑架构。具体而言,“经”是以《文集》为中心,联系《论语集注》和《论语或问》,从纵的向度梳理朱子之论“曾点气象”的阶段性发展;“纬”是以《朱子语类》为中心,从横的向度概括朱子之论“曾点气象”的基本精神。这种架构的依据是,《文集》中的资料时间跨度比较大,更容易反映朱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观点,而《朱子语类》的记录则相对集中,并且更为全面和深入,因而更能代表朱子之论“曾点气象”的精神取向。所以,作者综合运用解析式的历时态研究和概括式的共时态研究,既完成了用历史学、发生学的理论方法对朱子之论“曾点气象”做顺序的、因果的考察,从而展现其动态的变化过程的任务,又达到了用归纳法对该问题做整体的、全面的总结,从而展现其静态的价值意蕴的目标。
三、态度严谨、忠于史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朱子学研究属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依赖于史料整理。客观地讲,史料的出现是杂乱无章的,而史料的整理则是井然有序的。因为史料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随机过程,史料的整理却是主观人为的规范过程。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我们不能随意增删史料,却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处理史料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往往会由于同情的理解而抬高所研究的对象,甚至不惜为此而断章取义。
该书作者在对待史料的态度则是严谨的,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不有意抬高研究对象。在“曾点气象”的问题上,朱子和他的朋友、弟子立场不同,争论激烈。作者并没有把朱子与朋友弟子之间的争论描述成教训者与受教训者的单一关系,而是认为这是一个双向交流、教学互长的过程,尤其强调诸弟子的质疑对于朱子不断调整其观点从而形成成熟“曾点气象论”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慎重对待前贤所引史料。例如,作者考证朱子的“易箦之叹”时,对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引用杨慎《丹铅录》的文字进行了重新检索,结果发现《丹铅录》中并没有相关文字,程氏所引乃是来自杨氏的《升庵集》。三、不妄加猜测,史料不足则不随意下结论。如说“南轩给朱子的信今本《南轩集》未收,也可能是被朱子在整理编订时删除了,因此我们对二人所讨论的细节不得而知”[2],“朱子自淳熙五年编订《四书集注》后,至少对其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修订,但是据目前资料,我们只能确定朱子在1192 年对《论语集注》的修订中,修改过‘曾点言志’一节”[3],等等,都是作者严密依据史料说话的体现。
多维的视角、经纬结合的逻辑架构、对待史料的严谨性,这三大特点使得作者屡有创新:一、以“曾点气象”为契入点,小中见大,从多侧面多角度彰显朱子学精神乃至理学精神。这是该书中突出的创新点。作者认为,“曾点气象”是一个可以贯通理学几大主题、体现时人对理学的理想之境及为学之道的不同看法的典型问题;理学家们围绕什么是“曾点气象”、如何实现“曾点气象”系统地讨论了儒释、理欲、工夫与本体等等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作者通过朱子“曾点气象”论直探其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以及儒学和佛老之辨,并指出朱子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有无之辨转化为虚实之辨。二、由《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看朱子对“曾点气象”问题的不同诠释重点,并结合他关于“曾点气象”的多封书信,研究其中变化,进而揭示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观点演进。作者指出,《论语集注》初稿是朱子讨论“曾点气象”问题的重要起点;1192年刊行的宝婺本是第一次修改的稿本,在这之前,还没有人用“天理流行”来诠释“曾点气象”,这成为朱子“曾点气象论”的最大特色;甘节提到的版本是第二个修订稿本,与以前的版本不同的是,它用“乐此终身”评价曾点;1197年朱子《答万正淳·人杰昨答伯丰书》中有他对“曾点气象”讨论的完整记录,这是第三个版本;董叔重见到的应该是朱子修订《论语集注》之“曾点言志”节的第四个版本;1199年朱子给廖德明的复信,代表着他在“曾点气象”上的晚年定论。这些具体研究是有力度和富有新意的。三、注重分析朱子对与“曾点气象”相关的其他气象如子路、曾参、颜回、漆雕开、庄子、邵雍、谢良佐等“气象”的评论,在比较意义上显示朱子论“曾点气象”时对虚实之辨的强调。同时,作者注重在朱子与弟子、朋友如张栻、陈淳、吴伯丰、万人杰等的思想互动中揭示其思想变化的轨迹,以补充单纯对朱子思想进行概念诠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力图透视朱子之论“曾点气象”的复杂心态。这些都是具有创新意识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特点,三个创新”对该书进行概括。作者积数年之功,认真研读原始著作,广泛参阅前贤成果,力学精思,使这部佳作呈现给读者。该书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本功。应该指出,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书中某些观点,尚可进一步商榷或充实论证。然而,这是任何学术研究都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不能苛求作者的。
参考文献:
[1] 田智忠:《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342、158、175页
推荐访问: 笃志 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