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2-03-12 10:52:49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香۲۲i4)))))vvvvv]4ۍtm5Ot4iv]6m?m:]miAʶMyvNm5]iwm5jmi駏iׯ6oIⷣxGnqbvtޱxȇ^حm6u:,y܆^{^w'z‡-h^v'zqzzpwy˥jw@qܺ[n*.ފ{azƦzȭbzjǬ‹w*.vomwoiuuO]vi٨ky总结。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堂教学后都记录学习日志,首先,通过日志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更加了解,为日后进行学习反思留下思考材料,而且通过学习反思日志还能了解自己学习过程的动态记录;其次,撰写学习反思日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审辨式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反思日志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师生交流,起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教学的作用。

3.学习效果问卷调查采用开放式问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充分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态度,问卷在实验教学学期完成后发放给学生。问卷主要包括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的反馈:(1)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和看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学习体验总结和建议;(2)学生对实验教学学期结束后自身学习效果的总结,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出发,总结学习效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1.通过对四次(每次100分钟)课堂教学录制的观察,发现主要特点和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对课堂模式逐渐适应,对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理解逐渐清晰;(2)学生个体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班级整体参与度有所提高;(3)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的内容和问题设置方面逐渐熟练,能够将跨文化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

2.在所有学生的学习反思日志中,笔者按照学习程度将班级学生按照优、良、中三个等级进行了划分,从每个等级抽取2位学生的日志作为样本进行跟踪和分析,共抽取6位学生,占班级人数10%。通过分析,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1)学生对英语学习中“文化因素”的输入更加重视,有学生在反思日志中写道“以前学习英语大多重视听说读写技能,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现在每次课前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查找一些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后,对这些信息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现象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且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其中有位学生在日志中写道,“没有出国经历,也没有和外国人真正的交流和接触,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理解误差没有什么概念,通过查询资料和讨论跨文化交际案例,对跨文化交流有了一些认识,而且扩大了视野”;还有学生表示通过跨文化教学,不仅对其他国家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助于自己以更开阔、更理性的态度面对和处理文化差异;(3)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运用,有学生表示“通过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知道了所学词汇和句子适用的场合,对语用规则有了更多了解,有助于尽量避免因语言使用不当而导致的误解和矛盾”;也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对于有些单词,掌握了词根词缀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后单词的记忆更牢固更深刻”。

3.教学周期结束后共发出56份调查问卷,回收55份,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学习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出现较多的表述包括“非常滿意”“比较满意”“满意”,占到回收有效问卷的76%;在学习效果方面出现较多的表述包括“词汇学习效果较好”“对词汇所适用的语境有了更多了解”“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等,认为自己的学习效果较好的占到了62%。同时,学生也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教学材料可以更加多元化,除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还可以添加其他国家的文化内容;课堂活动除了固定的小组活动之外,还可以添加随机分组活动,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等。

四、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

我国的英语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语言技能方面,即听、说、读、写等方面,而忽视了语用规则及文化因素的教育,但是随着国际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教育的理念也应向培养跨文化意识转变。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及国外文化引进来的趋势下,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及学习外来文化的需要,同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包容的态度来理性地审视文化差异。

(二)充分运用跨文化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现在各种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涉及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等内容,但大多都属于文化表现形式等内容,并未从“跨”文化的视角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资源准备的过程中应加入文化对比及分析的元素,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进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比较思维的培养;此外,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及“一带一路”背景下,除了英语国家文化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他文化进行了解和对比,比如阿拉伯文化、中亚国家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这对培养国际化视野、跨文化知识的拓展和跨文化意识及思辨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跨文化教学设计及方法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门或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应将跨文化能力培养作为一种意识、一种教学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语言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传统习惯,因此(1)在词汇教学中,除了要学习词汇的意义本身之外,还应努力了解和认知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及情感等因素;(2)在语法和语用规则教学中,要强调语言所适用的文化语境,这体现出民族间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和文化思维方式;(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英汉语言的对比可以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语言形式与概念内涵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培养语言意识,提升语言与文化的敏感度。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跨文化能力素养

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外语教师是语言学和文学教育背景,对跨文化的理念、理论、模式等内容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因此为了实现大学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学习和研读关于跨文化理论的著作,以及参加跨文化培训等。比如,外教社跨文化交际丛书系列包括引进的国外权威力作和中外专家的著作,通过学习可以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者的观点和理论,以及欣赏各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可以组织跨文化内容及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技能,此外,还可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外进行实地体验和交流,学习和积累跨文化经验。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下人才培养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不仅有利于拓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还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在文化走出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对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促使青年一代为发扬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

[2]Dinges N.G. & Liberman D.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oping with Stressful Work Situations[J].    Intercultur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3).

[3]Deardorff D.K.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10).

[4]Chen G.M. & Starosta W.J.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Maryland,USA:Rowan & Littlefield    Pub Inc.,2005:241.

[5]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    2013,(6).

[6]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    ative Competen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5:34.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480.

[8]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7).

[9]张红玲,赵涵.民族志跨文化外语教学项目的设计、实施    与评价[J].外语界,2018,(3).

[10]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      外语界,2007,(4).

[11]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

[1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5:162.

推荐访问: 英语教学 路径 跨文化 培养 能力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