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路径研究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新西部 NEW WEST 2020年03月中旬刊
M 160教学改革丨
J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王 欣 王志伟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优势,阐述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意义,即有利于传承地
方红色革命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等。探讨了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途径:要打造以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教师团队;创新思政课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拓展红色思政课教学的第二课堂。【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学;融入路径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优势
地方红色文化是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主要表现为以革命遗迹、文物、展馆、红色文献等为主的物质载体和以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等为主的非物质载体。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形成的时期和斗争的主要方向不同,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为主的红色精神更成为全国人民传颂学习的范本,各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了与时俱进的红色文化。
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一方面,由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革命历史、革命遗址遗迹以及广为传颂的革命故事,拥有时空上的便利性,故此充分利用本地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大量素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穿插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书本中抽象的文字描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的活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兴趣,转变对该学科的消极态度,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实现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中华大地上许多爱国仁人志士用传奇的故事谱写着我党的革命斗争历史,这段历史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给其地方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地方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始终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方向,在学习和了解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有利于学生做到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多方面要求。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意义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利用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学习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而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2]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所处地方的红色历史资源,继承红色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了解,将增强对整个红色文化的兴趣进而提升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认同感。
首先,有利于传承地方红色革命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学生开始并逐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将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使其融入思政课堂,成为一种必然方式。教师通过讲述本地方的革命故事、革命伟人事迹、红色经典、宣讲革命精神等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们爱国爱党的革命情怀,并逐渐使其接受认可本地方红色文化,使他们崇尚革命历史,并以本地方红色文化为傲,提高对本地方红色文化的追求,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更好的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优秀共产党人的
革命信仰和追求符合共产主义关于人生价值的选择,正确的三观教育,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正确的处理方式。通过挖掘本地方红色文化的深层内涵,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追求与理解,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冲击激烈,学生易对西方文化产生认同与崇拜,改变其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思政课的渠道传播和渗透给学生,将红色文化遗迹、革命人物故事等充分的利用到课堂里,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情境再现、亲身体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道德教育,增强和稳固民族认同感,使其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不被动摇。
最后,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疏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惯式,然后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这将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进而达到突出学科特色的目的。“积极推动一院一品牌,打造学院自身文化品牌,以文促教,以文化人。”[3]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带进课堂,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容中添加新的元素,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的国内背景和建国70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重视研究和学习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经验,重温红色文化的内涵,将有利于充实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信仰,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思政课教学的发展。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途径
“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4]故此,应创新思路和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1、打造以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为中心的教师团队
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硬性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红色文化底蕴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凝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前人给当代留下的最富有内涵的理想信念,地方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研究红色文化的特殊性,既满足了思政课创新的要求,也实现了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首先,由于教师研究方向差异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统一的有关红色文化发展历史的培训;其次,充分调动年轻教师学习和整理文献史料以及到地方调研,整合成文字资料形成案例,反复演练磨合,形成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后,重点高校通过对口支援向师资较弱的学校提供相应资源,举办座谈会、定期对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升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记忆,了解地方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而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渗透和培养学生的红色革命精神。故此,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武装一个强大的思政教师团队是必要条件,有助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充分有机的融入课堂,促进思政课改革的进程。
2、创新思政课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推荐访问: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价值 路径 融入 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