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来自国外名校的实践

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来自国外名校的实践

时间:2022-03-13 08:07:46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选取英国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作为分析样本,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维度研究国外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状况。并寻求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理念与经验。

关键词: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0)03-0070-07

创新能力是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都将其作为大学建设的根本。本文选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作为分析样本。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知识服务三个维度对国外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发现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理念与经验。

一、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提高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是每一所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是改进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完善管理和评估制度,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

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该校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2000年,学校提出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本科毕业生应该熟悉艺术、文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能够收集、筛选、综合、评价来自不同领域并以不同形式呈现的信息;能够理解研究过程和如何创造新的知识;能够与人合作共事;能够创造性地转换其环境;具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能够处理模糊性问题。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智力的技能。”

学校不断通过教改,解决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例如,经由1981年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后,虽然原有课程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增加了新的课程,各系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该校还设有一些跨学科专业,其教学与研究跨越若干传统学科,超越传统“系”的界限,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单独开设的课程。而大部分课程由学生根据要求在其他专业选修。众多跨学科专业的设置,为有兴趣进行多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提供了现实的可能。也为具有个性和特殊创造潜质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在该校本科课程目录中,本科生可以选择低年级98号课程一“指导下的小组研究”,99号课程一“指导下的独立研究”,高年级197号课程一“田野研究”,选修192A课程一“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进行研究性工作可获得20个以上学分,占总学分要求的1/6以上。目前,在学校的本科生中,75%的学生在文理学院。学校要求该学院的所有学生每人都必须在七种不同领域各选择至少一门课程,比如哲学、国际问题研究、理学等等。另外,学校还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美国文化课程,主要是关于美国社会中的不同种族的知识与文化。在加大伯克利,本科教育的基本结构主要是大课堂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有如此多的学生需要教育。学校继续引进适应这种教学环境的尽职尽责的优秀教授。同时,作为这种教学形式的补充。学校也采取了小规模教学的模式,比如每一个大一新生都有机会参加研讨课程,根据教授给出的题目进行研讨。

2、牛津大学

在当代,高水平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领袖人才和未来的学者精英。该校校长c·鲁卡斯要求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牛津大学现设50种专业。给学生提供了范围广泛的课程内容。所有的课程都有其主体部分,但同时又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大学集中组织所有的讲座和实践课,并组织学生的主要考试。从某种角度来看,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横向性和独立性。

近年来。随着边缘学科的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开设了更多的联合课程。现在。大学提供的50种课程中,有26种课程属于联合课程。设单科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对所选的专业进行精深系统的学习,设联合课程的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有学术价值的科目结合在一门课程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兴趣的需要。

大学所创立的导师制是基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学本质。该校在培养本科生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教师与每一个学生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组织学生与导师一起参加论文讨论会。这样的讨论过程,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反应能力。

3、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的教育理念是追求世界最高水准的教育,培养既有宽广的视野又兼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洞察力、实践能力、想象力及国际视野的知识型领导人才。“以质取胜”,“以质取量”是东大的办学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又制定了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获得综合的视点,理解学问的多样性和奥秘;为进一步学习专门课程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专门知识所必需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设置养成学习的态度、掌握批判的思考能力的教育课程。

在东京大学,本科教育最具特色的是新生入学后集中在教养学院,进行两年的前期通识教育。该校的前期课程由基础科目、综合科目、主题科目和专业科目四部分组成。其中以基础科目和综合科目为主。综合科目、主题科目、跨类科目供学生自由选修,既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扩大视野;又让学生接触领域知识的前沿课题。增长见识。90年代以前,该校文、理科通识教育课程各占毕业学分的比例分别是32.3%和29.0%;90年代以后。文、理科通识教育课程各占毕业学分的比例分别在43%和50%以上。文、理科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为文科学生提供现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或方法,多角度、综合地学习宽广多样的知识;另一方面,为理科学生提供综合数理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前沿知识,养成宽广的专门基础能力和领域综合的创造力。

东京大学非常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的学习,要求文、理学生都必须履修各自知识领域的基础科目和方法论基础,学分较高,理科类学分占通识课程学分的37%~42%,文科类学分占通识课程学分的23%。这些课程既有课堂讲授,也有实验、实习、演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并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门课程打好基础。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个课题参与研究。学会在研究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4、柏林工业大学

1946年,学校就确立了培养学生成为“有教养的、符合伦理道德观念的高质量的工程师”的教育目标。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其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根据未来职业需要,使之能够胜任今后工作并独立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该校认为应该与来自产业界和整修社会的“消费者”进行对话,商讨有关课程设置和改进的问题,这样双方都能从毕业生身上大大受益。例如。学校曾经邀请产业界代表对其所提供的课程进行“升级”、更新。因为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确保产业界得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该校培养人才以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实践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并打破了原有人为划分的系、研究所为核心的学术组织界限。充分开展跨系、跨研究所的科研合作与教育。例如,在数学系中设有面向工程师的应用数学和工程师数学研究所,这完全是切合工科生实际需要设立的,为其他大学所罕见。同时还设立诸如德国研究会的合作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组、研究生院以及独立研究所和跨学科研究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和科研机构。这种跨学科学术组织建立在其传统学术组织结构(大学——学系——研究所模式)基础之上,突出了大学的研究功能,强调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带动教学。

二、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建设

高校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人员及队伍、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和科研方法等七方面。

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1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校有20位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文学或经济学奖,目前在世的有7位,获得农业、数学、化学、物理、医学和艺术沃尔夫奖(Woff Prizes in agriculture。mathematics。chemistry,physics,medicine and the arts)2项,获卜克期刊奖2项,获普利策奖3项,有斯隆学者2位。有201位教授获得美国科学进步协会科学家奖,39位教授获得美国哲学学会奖,223位教授获得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奖,3位获得数学领域奖。76位获得福布莱特奖,14位获得国家科学奖,1位教授获国家桂冠诗人称号,61位教师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青年研究者奖,382位教师为Guggenheim成员,13位教授成为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研究员(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Investigators),有Il位医学学院院士,28位MacArthur会员,8位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131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5位国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授予751个博士学位,在全美研究型大学中是授予博士学位最多的大学。目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唯一可以与哈佛大学和耶鲁等私立研究型大学相抗衡的公立研究型大学。

该校首先强调多元化特色。学校共建有14个学院,涵盖20个学科领域,涉及除医学、图书馆学和神学以外的各个领域。开设的课程达7000多门,设学位100多种,而且如果这些学位还不能符合学生们的兴趣特长的话。还可以自行设计—个专业。同时,该校重视均衡发展,强化竞争优势。在所设的20个学科中。每个学科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物理学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回旋加速器,成为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领导中心。并开创了原子时代;化学学科,原子核的研究导致了16种新化学元素的发现;生物学科,第一次分离出人类脊髓灰质炎病毒;率先使用原子示踪技术做出了完整的碳圈,并成功地进行了存在于生物细胞之外的独立叶绿体的首次光合作用;等等。

大学里不同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向政府或基金会申请立项,学校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学术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目前该校共有这样的研究中心和单位164个。如该校的国际和区域研究中心就是以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

另外,大型综合实验室对于该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功不可没。该校的劳伦斯实验室设备精密、利用率高,始终保持科技尖端水平,成为许多实验人员梦寐以求的理想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工作过的教授先后摘取了9个诺贝尔物理学或化学奖。,而首期投入1.623亿美元的“斯坦利”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于2003年5月开始动工,它标志着加大伯克利在合作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起点

该校采用了竞争性工资机制。使教授工资略高于其他大学,以此吸引人才。为了留住有潜力的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快出和早出成果,学校在工资晋升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年轻教授倾斜。为了防止学术思想的近亲繁殖,在该校的教授聘用条例中明文规定,本校毕业生必须在其他院校工作几年才能回到母校受聘。

2、牛津大学

在注重人文教育的同时,该校注重保持文理平衡,并努力争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有新的突破。从20世纪60年代起。该校开始允许学生多学科同时学习,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这一规定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学各学院都是文理交叉,自然、社会人文学科并重。这些学科的混合以及学院制的传统体制为研究者和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合作研究以及其他部门加强学术联系与合作的机会。如生命环境学部的专业设置就充分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个学部不仅包括生物化学、植物科学和动物学及其综合科学,也拥有文科方面的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和环境学等系科。

该校有着丰富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它的图书馆及其附设的专业图书馆藏书600多万册,收藏有英国和爱尔兰出版的每一种图书和杂志以及其他国家的出版物;每一个学部、每一个学部下设的系和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藏书量大,质量优,结构好,使用率高。牛津大学拥有四所世界上闻名的博物馆,拥有能提供包括软件、咨询和IT培训等多种服务的计算中心。

据统计,该校在2004~2006财年中的研究拨款及合同经费占大学年度总经费的比重基本上稳定在35%左右。从绝对数量上看,所获得的研究拨款及合同经费均达到了1亿~2亿英镑。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该校在科研工作方面所具有的强大竞争力。另外,该校的研究拨款及合同经费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2005、2006连续两年保持了16%的增幅。㈣

该校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其教师队伍中有83名皇家学会会员,125名英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学科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高校前茅。

3、东京大学

1949年设立的“东大生产技术研究所”,是有别于传统学院学系组织的另一种类型的学科组织。它是东京大学直属的研究所,其办所宗旨是:通过对工程和工业所遇的技术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对研究活动的技术成果作进一步开发,增进生产技术诸领域的知识和技术。1987年运行的“东大高科技研究中心”,是在科学研究和博士培养上高度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机构,是对传统模式的超越、再超越。是对传统学科的集成、再集成。十余年来,东大高科技研究中心的4个研究部门的18个“正规讲座”(即实验室),以及4个客座讲座和若干捐赠研究部门,皆取得丰硕的高科技成果。其人均科研经费在90年代初就达到了236,6

万日元。

东大的科学研究实力雄厚,共有12个研究所和13个供全校乃至全国共同使用的研究中心。在2005财年,东大总运营经费2224.51亿日元,用于科研、教育的经费797.30亿日元,占35.8%,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合作研究项目的经费383.25亿日元,占17.2%。其中,213.48亿日元来源于“科学研究经费补助金”,这是由研究人员提出研究计划,经过竞争而来的。1998年成立的新领域创成学科由基础科学研究系、前沿生命科学研究系和环境学研究系3个学科组成,该学科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交叉思维的新世纪人才。

截止2006年5月。东大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2429人(其中教授1250人,副教授915人,全时讲师264人),研究助理1525人。其人才资源职务结构星倒金字塔形特征,即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占80%以上,教授人数比副教授人数多。副教授人数比讲师人数多,从而呈现出一个精悍有力的人才梯队形式。

4、柏林工业大学

该校传统的学术组织结构不断变革,原有的学系和研究所的设置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共设有15个学系,超过100个研究所,为学生提供超过50门学科的专业课程。同时,为了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前沿科学的发展,学校设有跨系研究中心、大学研究论坛、跨学科研究组;德国研究会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组、研究生院;以及独立研究所和跨学科研究协会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机构。旧现行的学科组织结构具有几个明显的特色:第一、大学学术组织的重心依然是放在研究所一级。这种模式突出了大学的研究功能,强调教学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以研究带动教学;培养人才以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实践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性。第二、学科设置注重从实际出发。强调学科设置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各类科研机构的设置也充分强调交叉研究、跨学科协作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数学系中设有面向工程师的应用数学和工程师数学研究所;经济和管理系成为一体,使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两门科学紧密结合起来。第三、学科组织结构创新针对人才培养需要。它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理工科课程,而且也提供大量的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并将其与工科课程相融合。例如:学校设有环境与社会系,试图将环境与社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建筑系中设有建筑设计、构造,构造经济学和建筑法研究所,将建筑工程与经济、法律结合起来,更加突出了工程教育的系统性。

截至2008年9月。该校共有教授(包括名誉退休的教授、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等)625人,讲师233人,研究助理1985人。大多数教授具有工业界的工作背景。大学教授既是熟悉企业工作的创业者,也是大学科研、教学工作人员。同时,该校还积极鼓励教授申请专利。不管教授是否使用了学校的设备。专利权都归教授而非大学所有。所有教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都有权去参与公司的运营管理。

三、社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

1、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该校校长R.伯达尔(R.Berdald,1998年起任校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学校的基本经验概括为“社会服务”。在不同的时期。大学服务社会的内容不同。在19世纪中后期大学主要服务内容是农业发展,技术推广和普及中等教育;在20世纪中期。加州大学把握了战争的需要。迅速从以农业和技术服务为中心转到以国家的军事和国防需要为中心;在战后,该大学的研究中心由武器研发转移到核能的和平利用和民用工业上。在21世纪,该校同样以社会服务为己任。但是目标转移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上来。根据学校的定位,学校努力建立与附近大企业公司的联系,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例如。由于学校在电脑辅助设计及制造研究上的超前性,使其能从经营半导体的十几家公司得到价值在1800万美元以上的捐款和设备。此外。校方提供许多机会,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研究工作。同时,企业和公司由于学校在热门学科方面的显赫地位。对其毕业生也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企业、学生双重受益。

2、牛津大学

该校的科研创业和技术转移。有很大的研究规模和很高的质量,每周都提出新的知识产权申请。并和全世界的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该校共开创了40多家科研企业,平均每两个月新创一家企业,企业总市场值20亿英镑,在英国大学中开创了为数最多的企业。一流的研究为大学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教授和研究人员队伍。

1997年,大学专门成立了专利管理和转化机构。负责全校的专利申请和对外技术转让。由此规范了大学的专利管理,加大了科技转化力度。到现在为止,大学科技园已经引进50多家公司来开发大学的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自1997年至今。大学发出专利许可160多项。以大学专利成果为基础创建了50多家公司。仅2005年就有4家新公司入驻科技园。风险资金支持大多在100万~1000万英镑之间。ISIS公司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把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为主要目的。但近5年来,该公司也为大学赢利5000万英镑。所以。大学的教授说,我们大学的钱不会过多依靠政府。我们的出版社和科技产业为我们赚了不少钱,将来会赚更多的钱。来支撑我们大学导师制的有效实施,来保持大学培养精英的传统。近几年,在全球经济环境不十分景气的情况下牛津科技园仍保持着没有一个公司失败的记录,远高于全英科技园平均不足50%的成功率。

3、东京大学

东大TLO机构创建于1998年3月。2004年4月启用了新的名称“高科技孵化中心”。它是日本TLO法令颁布之后最早创建的TLO机构之一。孵化中心本着“通过东京大学的知识与工业的合作回馈于社会,希望人们能够享受安全的生活的理念”。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寻找能够挑战和发展工业的伙伴。将东大的知识转化为实践;(2)作为一个代理。确保东大和工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3)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商谈场所,尽可能地减少特许过程中合同上的法律等诸多问题。

东大把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作为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从学校方面来说,积极开展与社会的交流,在学术研究上也会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对学校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东大在学术研究上主要通过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委托研究员和奖学捐赠金制度谋求与社会及产业界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对民间派来的现职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生水平的培训指导,以提高其素质。增强其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接受来自民间企业、地方公共团体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双方研究人员就共同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从而活跃教学和科研。如:依靠此类奖学捐赠金。东京大学设立了“捐赠讲座和捐赠研究部门”,其中,捐赠讲座达8个,捐赠研究部门达11个。所接受的赠款总额为305.5亿日元。

4、柏林工业大学

柏林工大科技转化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是面对面的技术转化。从大学分离出去的子公司和其他研究机构利用大学和研究所正在研究的新技术。寻求技术创新,并将产品市场化。对该校的140个子公司的调查显示,它们每年的营业额高达9亿欧元。仅在柏林地区就创造了6800个高科技工作岗位。

第二。融入工业网络。促进并实现多方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技术转让。通过签订研究合同形式、网络合作形式或者通过诸如公私合作等更具体的形式将大学的研究同工业界的实际应用需求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04年,在校园里建立了“电信创新中心”,来自柏林工大和德国电信公司的75名科学家共同进行研究,把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基础研究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高科技中心的理念是。进一步吸引更多类似西门子、松下、思科等电信公司的研发人员到柏林工大,与学校的研究人员切磋交流。几年前,该校与大众公司建立的“汽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有。2004年7月。柏林工大与柏林工商部签订了协议,共同建立一个俱乐部,目的是组织一些会议,让学校的研究人员和产业界的优秀人员共同商讨问题。通过合作,柏林工大的科学家可以吸引到可观数目的外部资助资金,学生也可以从这样的合作中受惠,方便开展研究项目和实践工作。

第三,通过申请专利和许可证的方式进行技术转让。该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率先建立了德国第一个研究所性质的技术转让机构。

另外,柏林工大还以产学研联合为基础对企业进行高技术改造和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等。如柏林市政府经济委员会与柏林工大技术转让处共同创建的“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就是以产学研相结合形式为社会风险投资创业者有偿提供办公室和文秘服务、实验室、生产车间、各种咨询服务、通讯设备,并开展技术转让、专业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工作以及提供学校房屋和部分设施服务等。

四、经验与启示

以上四校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理念与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

第一。制订明确的培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关注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各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平衡的体系,它能使学校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在那种能培养他们的探索性、创新性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提高。第二,重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创造能力。第三,大力发展跨学科课程。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各专业知识间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领域教师间相互影响。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从新的视角分析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创新的几率也随之上升,也有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第四,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由于教师既搞科研又教学。教师会将他研究的最新成果带到课堂中,甚至有些新兴学科根本没有教材。只有教师的一些科研资料。这样的课程往往包含着最新的前沿知识。给学生们提供了可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了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简言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这正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

2、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面

第一,坚持在组织结构创新中以学科组织为基本组织元素和工作单元,在原有学科组织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创新,如通过组建跨学院交叉平台。推动知识创新。第二,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第三,注重强势学科建设。围绕强势学科展开交叉学科研究。第四,科研以基础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在培养学生智能、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索奉献精神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两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一方面,基础研究提高了教师水平,从而间接提高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更直接的影响是大量的基础科研活动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第五,注重科研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先进的研究设备、图书馆、人才梯队和科研经费等。

3、社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方面

第一、利用学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学科综合交叉优势,为地区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种技术或管理难题;第二、在促进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上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带动高科技园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以产学研联合为基础对企业进行高技术改造和提供人才培训服务等;第四、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逐渐呈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趋势。比如学生流动、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研究等。其建设的策略主要有:(1)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校的专利申请和对外技术转让,由此规范了大学的专利管理。加大了科技转化力度;(2)加强与政府、产业界及社会的联系。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既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又使科学家通常可以吸引到可观数目的外部资助资金,学生也可以从这样的合作中受惠。方便开展研究项目和实践工作;(3)以市场为导向开拓创新。为学校知识服务创设宽松环境和配套服务。

推荐访问: 自主创新 名校 能力建设 实践 国外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