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是一所按省一级学校标准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的现代化学校。办学两年多来,中英双语并重,着力打造高校课堂,努力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赞誉。然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紧锣密鼓进行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不能回避:2007年办学之初,我们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老师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的授课思路,虽然不同的老师,其教学风格不同,但“一言堂的透彻讲解”“我问你答”式教学模式仍然大比例主宰课堂。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精疲力竭,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课堂缺少生机盎然的活力气氛。而教研组的评课标准中“教师讲得精彩”占大比分。学生学得怎么样关注甚少,最多也就是看学生课堂练习做得怎么样?至于学生的感受、体验大多被忽视,这怎么谈得上“一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呢”?因此如何引领教师把握好《新课标》的实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创新,一直是学校教导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课改新畅想,培训是前提
1.每周两次的科组活动时间,上至校长,下至科任教师,都要参加学习。各科组认真组织学习广东省课程改革工作指导专家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导读与案例》《数学课程标准导读与案例》《英语课程标准导读与案例》,采取边学习、边反思的方法,逐渐达成共识: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教师不应该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势,而学生也不是摆出一副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依赖心态。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其次也是引导者;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一堂好课不是单纯看“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要“算总账”,既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看学生是怎么学的,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
2.派老师参加国家、广东省、东莞市组织的课改教研活动。两年来,我们学校积极参加东莞市(片)组织的教研活动,还先后派出10多位教师参加广东省教育教学研讨会、全国生本教育研讨会,这些教师回校后都上了“汇报课”,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正确认识,焕发出极大的课改热情。
二、以研促教走创新之路,取长补短扬课改之帆
课堂教学是课改的源头和根本。每学期教导处要求各科组把“以研促教”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好“四课”(即随堂课、研讨课、示范课、比武课),重视集体备课,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设计。比武课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赛,也是各科组教研成果的总结汇报,全体教师都参加,在互相切磋,相互借鉴的过程中逐渐使教师把课改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并立足于教学实践,达到边实践,边感悟,边提高的预期目的。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非常快。两年多来,教导处始终坚持每学期解决一、二个老师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走进南外语文课堂,老师们都是以大阅读(初读:理解大意,品读:深切感悟,引读:以读引写)为中心,带动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数学课堂,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学(小组内交流),全班学(小组汇报交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英语课堂,以表演(演讲)为中心,带动学生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形成。一个个经过教师(有些是学生)对教材的整合,改编的小剧,通过夸张的表演,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英语学习不再乏味了。坚持每学期课堂教学都要对家长开放,家长们一次比一次满意。
三、反思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教导处,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老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点带面,使教师对教学充满信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虽然老师们工作要忙一些,累一些,但看到老师们上完一堂公开课后脸上露出的微笑、自信,相信他们心里是甜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
推荐访问: 课程标准 把握 创新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