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奇观

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奇观

时间:2022-03-13 09:54:51 来源:网友投稿

若论

2015年诗歌,首先是这样两个热词:工人的诗,农民的诗。打工工人的诗和农民余秀华的诗,“工农”率先在诗歌中被重新发现。其次,“诗歌活动”替代“诗歌运动”成为诗歌运作新的历史特征。再次是优秀诗歌重启“我与我们”的对话。第四,“新诗的底线”到底在哪。另外一些重要话题,比如女性诗歌,校园诗歌、XX后诗歌、微信诗歌、朗诵诗歌等,或一笔带过,或留待他人讨论。 每一树叶的正面和反面,都被诗人写过了 诗歌生产进入海量时代。孙绍振在《当前新诗的命运问题》一文写道:“一方面可以说空前的繁荣,正式的和民间的新诗刊物纷至沓来、新诗集公开出版的和自费印行的,再加上网络诗歌,可谓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大奖

(大量是民间的

),令人眼花缭乱,风起云涌的诗歌笔会、朗诵会,从县级的到省市级的层出不穷没有一个时代,诗的产量

(或者说新诗的

GDP)加上新诗的理论研究,达到这样天花乱坠的程度,相对于诗歌在西方世界、西方大学里,备受冷落的状况,中国新诗人的数量完全可以说世界第一。夸张地说,每一树叶的正面和反面,都被诗人写过了。

”[1] “每一树叶的正面和反面,都被诗人写过了”,的确是对当今诗歌生产力的生动描述。孙绍振这位曾经为朦胧诗摇旗呐喊的诗坛保护神,如今却对诗歌充满了忧虑。他写道:

“另一方面,不能不承认,新诗和读者的距离,这几年虽然有所缩短,但是仍然相当遥远,旧的爱好者相继老去,新一代的爱好者又为图像为主的新媒体所吸引。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新诗的作者群体几乎与读者群体相等。新诗的经典,并没有因为数量的疯涨,在质量上有显著的提高。北岛在第一届中坤国际诗歌奖的获奖感言中认为,‘四十年后的今天,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由于商业化与体制化合围的铜墙铁壁,由于全球化导致地方性差异的消失,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新洗脑方式,汉语在解放的狂欢中耗尽能量而走向衰竭,诗歌与世界无关,与人类的苦难经验无关,因而失去命名的功能及精神向度。这甚至比四十年前的危机更可怕。

’”[2] 新诗似乎既好得很,也糟得很。

2015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也是胡适第一首白话新诗《两只蝴蝶》发表

99周年。新诗百年,普通大众对新诗说三道四,诗歌专家也忧心忡忡,新诗确实是到了在理论上认真清理、总结的时候了。只要持续关注近十年的新诗,就会对诗歌充满信心。然而,人们对诗歌的盲目低估相当普遍,相当多的人的诗歌知识停留在李白、杜甫、冰心、徐志摩,对新诗持围观立场,不愿闻其详,只想看热闹。 即使以一年诗歌为切片观察,结论也是:好得很,而不是糟得很。对于诗歌史来说,有好的部分就足够了。完全可以说,新诗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2015年年初的一条消息,颇能说明诗歌界的小兴奋和上扬势头。这条名为《诗坛名家福州论诗:互联网促发中国诗歌复兴》的消息说,“‘我们的诗歌正在复苏。

’这似乎成为中国诗歌爱好者之间一个暗潮涌动的秘密。

”这条消息罗列了诸种诗歌复苏的迹象,诸如频频落地的诗会活动,诗歌刊物层出不穷,一年举办多场大型诗会,以及“天涯诗会”巨大的浏览量,公众微信号“为你读诗”的60万粉丝等,以佐证“诗歌正在走向复兴”

[3]。这条消息至少说明,新诗在生产、传播、消费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平台和业绩。还有许多被忽略的复兴迹象。木心《从前慢》、叶芝《当你老了》两首诗上春晚,引发了一阵诗歌消费热潮。《当你老了》被观众封为“催泪佳作”,又充分说明诗歌心灵鸡汤的消费潜力。诗人汪国真的去世,引起广泛关注。女性诗人的创作令人瞩目,余秀华的两部诗集自不必说,王小妮、翟永明、安妮、路也等一大批实力派而非偶像派女诗人推出了重要作品。娜仁琪琪格主编的大型女性诗丛《诗歌风赏》推出两本女性诗选,七十余位诗人。这套丛书之前已经编选出版了六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抗战诗歌成为文学期刊的必备栏目,数量众多,既显示了时事诗歌的快捷优势,表达了大众空前的民族主义诉求,但同时也难免面孔陈旧、流于一般的艺术困境。真正有份量的诗歌常常流落在低调的写作中。《诗刊》《星星》等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多如牛毛的民刊、出版社以及那些优秀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都是藏龙卧虎之地。不乏好诗,奇缺批评发现。《光明日报》的一则消息标题很形象:“中国诗人终于在大学里有一个院子了。

”[4]北大诗歌研究院

4月26日的开园仪式,尽管有院无钱,也可算是对诗歌复兴的沉稳回应。 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奇观:工人的诗与农民的诗 余秀华的走红创造了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奇迹。从

2015年1月15日沈睿发博文赞美余秀华始,到2月1日余秀华第一本诗集出版止,这位湖北钟祥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成了家喻户晓的诗歌明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诗爆红网络。记者踏破门槛,报道铺天盖地。出版诗集,当选县作协副主席,奇迹发生于一夜之间。余秀华诗歌最早公开发表在《诗刊》,没有引起什么注意。《诗刊》微信转发后,引起关注。

1月

15日,美籍华人沈睿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文章《摇摇晃晃来到人间》,高度称赞,称她“是中国的狄金森”。很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余秀华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广泛传播。媒体的兴奋点各不相同。有的强调“中国的艾米丽

·狄金森”,有的聚焦“脑瘫女诗人

”,更多的则是津津于“去睡你”。有两篇网络文章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一是

1月20日臧棣发在微博的《臧棣访谈:关于余秀华,真正的问题是,不是我们怎么看她,而是我们怎么反思我们自己》,有一句话说“她的诗,我觉得,最大的特色,就是写得比北岛好。

”二是沈浩波的博客文章《余秀华的诗写得并不好》。两个诗歌名人截然相反的评论,成为新一轮媒体炒作的新料。随后两周,几乎每天都有博客文章讨论余秀华。央视、凤凰卫视以及多地卫视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中商情报网、格上理财网、时光网、

推荐访问: 奇观 诗歌 媒体 时代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