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9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李华钟先生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8岁。他是国内最早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规范场理论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向国内介绍介观物理理论的人,对全国的理论物理学发展贡献良多。李华钟一生耕耘于康乐园(康乐园是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别称,它和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自然景观),用心传道授业解惑,20世纪70年代末主导录取两位初中毕业生进中大读研,因“不拘一格录人才”而被传为美谈。让人惊叹的是,这位物理学家对文学也颇有造诣,他把物理现象写入诗中,还编过一辑《粒子诗抄》。
研究成果获杨振宁赞赏
李华钟教授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粒子物理的教学与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在基本粒子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果,学术论文就处于国际学术前沿。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到中山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带来规范场理论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很快,李华钟与中山大学的郭硕鸿、冼鼎昌教授合作,独立完成在规范场领域系统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得出经典规范场理论的严格解,并发表在当时的《中山大学学报》上。“这是李华钟教授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他们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经典解是进入物理学教科书的。”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李志兵教授说。
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Yang-Mills)理论(即规范场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其导致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的突破,形成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难能可贵的是,李华钟教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穷二白(各方面科研条件非常困难)、与国外学界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在规范场这个重要领域作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也正因此,李华钟作为国内研究规范场理论的先驱之一,在同行中备受尊敬。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李华钟与同行因在规范场理论上的特殊贡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坚信冷门介观物理潜力
20世纪80年代后,李华钟主要从事量子物理系统的几何性和整体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他又增加介观物理理论这一研究方向,率先在国内组织和主持全国介观物理理论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介观物理的研究。
介观物理是研究介于纳米和微米尺度之间物理规律的学科,为我们现在熟悉的纳米技术提供基础的理论研究和支撑。在当时,国内对介观物理的认知和研究近乎空白,李华钟却敏锐地发现这一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科研方向。
“做研究,不能随大流。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李华钟曾说自己从不会因为某个研究领域很热门,跟随众人一哄而上,而是根据学术本身的发展来选择研究方向。
录取初中生为硕士生成美谈
1978年,中山大学收到一封來自湖北武汉的信件,写信者是名为胡泊、胡连的两兄弟,信中说他们自学物理9年,还自修了英文,希望能报考中大物理系研究生。不过,两人只是初中学历,初中毕业后便到工厂做工。
李华钟对此事极为上心,他查阅了兄弟俩的作业本、学习心得,与学校沟通并派专人到武汉进行考试,认可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学术潜力,在通过了中大的最后一轮面试之后,将只念到初中的胡氏兄弟录取为物理系硕士研究生。
在他们入校后,李华钟教授对兄弟两人也是多有教诲和支持。后来,哥哥胡泊在美国取得博士后在美任职,弟弟胡连先在中大任职、后到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授。
将物理学体会形象写入诗中
虽然李华钟专攻的是物理学,但他还能写得一手好诗。他擅于写旧体诗,尤以七律见长。虽然他自谦“并非科班出身,亦未受师教,所以格律声韵,必不中矩”,但其抒情论事、与友人唱和的诗作中,却也流露出真性情。李华钟的外祖父黄节就是近代有名的学者兼诗人。抱着对文学的爱好和执着,李华钟不仅曾在大学期间任岭南大学进步月刊《南风》的主编,在往后的几十载光阴中,更是常常与诗相伴。
2002年,李华钟教授与冼鼎昌先生一起,搜集了同行们的诗作,编成一辑《粒子诗抄》,在物理学界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例如他的《粒子争鸣二首》之一:“粒子微微闹哄哄,费曼图形似画虫。几根莱格平行线,一只火球乱通通。三色层子皆不见,十年色散竟无功。何来磁子成单极,无端异物扰清翁。”读来十分生动活泼,让人会心一笑,一位认真而可爱的物理学家兼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李华钟说,自己用诗表达是“少年狂傲轻时俗,入老顽嚣哂未收。”
推荐访问: 他把 耕耘 写成 物理 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