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传记阅读探究题复习指导课以“起——承——转——合”的入门模式展开教学,在应试背景下,回避对人物传记的文本细读,以作答指导反哺阅读指导,有利于在短期复习中取得实效。教学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回忆和及时反馈,在重复和对比上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答题规范意识。
【关键词】人物传记;探究题;复习指导
一、设计理念
在高中当前的教学语境中,实用类文本的界定似乎是除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之外的所有文章,约有科普类文章、新闻类文章、社科类文章、演说词、书信类文章、人物传记、书评与影评、序言类、访谈录、调查报告、讨论与辩论、图片说明、日记等13类;而在高考心照不宣的范围里,实用类文本约等于人物传记。为有效复习迎考,厘清人物传记的考查要求比较重要。可是,高一、高二年级语文教学关于演说词、科普文、新闻、社科文四类文体的阅读只是相对来说有了一些成熟的经验,现代文中人物传记的阅读教学几乎处于真空状态,这就给高三的复习教学增添了难度。
本设计拟以“起——承——转——合”的入门模式展开对人物传记探究题的教学,在应试背景下,回避对人物传记的文本细读,以作答指导反哺阅读指导,期在短期复习中取得实效。
“起——承——转——合”模式本是写诗作文的思维操作基础模型,本质体现在重复和对比上。或许可以这么说,这种模型正是重复和对比的最优化组合,暗合了一轮复习教学的一般规律。守着这样的教条,课堂复习教学也许会简单而务实。教学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面回忆和及时反馈,也是出于高效的考虑。当然,这种模式如何操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分析问题,规范答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由读而答,读准题干,纠错后逐渐规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强化规范意识,同时感悟传主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设问方式,规范答题。
难点:找准作答角度,全面答题。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的阅读作业、幻灯片、iPhone 5S及VGA转换线。
五、教学过程
1、起:检查作业,查漏补缺——明晰设问方式与答题思路
教师导入:新课标全国卷与我们以往所练习的安徽卷不同,其现代文阅读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阅读题是二选一的,我们可以选择阅读文学类文本,比如小说、散文,也可以选做实用类文本,一般来说就是人物传记。当前我们班同学选做人物传记的占了主流,今天我们就来集中精力解决人物传记阅读中分值最高的一题——8分的探究题。(幻灯片呈现本节课主题:人物传记阅读之探究题)
教师检查作业:昨天我们布置了两篇人物传记的阅读作业,希望同学们已经写完了。两篇文章分别是《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和《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我们主要来订正每一篇文章的第四小题。(幻灯片呈现两个题目:(1)《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安徽省示范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2)《纳什:无常命运中的美丽心灵》——河南省陕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师生共同处理作业一。
教师分析审题过程:《姚名达》一文的题目是——姚名达被称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呈现试题)文中最后一段总结说姚名达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题目要求我们回答这样评价的原因。很明显,此题考查我们同学有关姚名达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这一评价有几个关键词:“光荣”“中国知识分子”“20世纪”。联系文本,“20世纪”的内涵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家的内忧外患时代背景,“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姚名达这位关怀国事的文科教授。那么,他的光荣可以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分析清楚了这个疑问,也就可以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明确答案要点:
师生共同处理作业二。
因为姚名达治学严谨,爱国情炽,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①作为一名有才华的学者,他治学勤谨,抱负远大,著述丰富,见解独到,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②作为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他崇尚道义和气节,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难当头勇于担当,选择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亲赴抗日前线,与敌人勇敢斗争,不幸以身殉国,成为“抗日捐躯教授第一人”。
教师分析审题过程:《纳什》一文的题目是——作为天才数学家,纳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被誉为“孤独的天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幻灯片呈现试题)这一题要求探究纳什独特的人格魅力,选用分列式的答案呈现模式,每一小点亮明观点后,结合文本内容加以阐述即可,最关键的要注意回答必须全面。从全文查找信息点时,恐怕主要还是围绕题干给我们的提示语:“孤独”“天才”。
教师指名,学生作答。部分同学在归纳要点时易忽视“相关链接”部分,要特别提醒。
师生共同分析答案,明确答案要点:
①骄傲好胜,特立独行。他不爱上课,不爱看书和论文,喜欢独自研究。②专注学术,敢于挑战新领域。在他的非合作博弈研究引起学界重視之后,纳什又已经开始对代数几何产生了兴趣,并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后又着力解决黎曼流形在欧几里德空间中的等距嵌入问题,做出其在纯数学领域上最大的贡献。③坚毅执着,勇于与无常命运抗争。纳什承受了十年的精神分裂症,与病魔苦苦缠斗,在短暂清醒的几个月中,他仍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④不畏权威,坚持己见。在经历了爱因斯坦的冷遇和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之后,纳什依然能继续自己的研究,在博弈论研究中做出重大成绩。
设计意图:此一环节主要是在订正前一天布置的家庭作业,期望通过对人物传记阅读探究题设问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准答题的思考出发点,改变部分同学极有可能出现的只求形似乱找信息点随意概括解答的应付态度。选用的两篇样板题都是近期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选用的考题,比较具有权威性。在订正题目的过程中,师生活动的重心侧重于教师,通过教师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权威话语,充分保证应试答题的程式化和规范化,其本质还是基于应试复习教学的。“起”的环节中学生如能清楚认识到人物传记阅读探究题的设问方式与答题思路,任务便算基本完成,而这种认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式的,不强求学生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抽象认识的形成拟于“承”的环节恰当处理。
2、承:回忆旧题,寻找规律——筑牢答题规范
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回忆已做过的人物传记阅读探究题。
(幻灯片呈现试题。)
第一题:《科学巨人玻尔》(2014年新课标Ⅰ卷)试题——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追求真理,胸怀坦荡,学术争论中不掺杂个人恩怨。②慧眼识才,凝聚力强,吸引并培养了大批青年科学家。③守护和平,坚持人道主义,积极帮助受战争威胁的科学家和难民,建议控核以维护长期稳定。④理论建树极高,提出了多个对理论物理学发展十分重要的理论,并因此获得诺奖。⑤热爱祖国,以赤子之心推动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
第二题:《朱东润自传》(2015年新课标Ⅰ卷)试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1)朱东润认为:①概括传主要注重用簡洁笔墨刻画个性,不能像勃路塔克那样只重比较不重刻画,也不能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琐碎。②评价传主要秉笔直书,全面评价其优缺点,而不能像古人作品那样主要是歌颂。(2)我同意朱东润先生的观点。①节省笔墨围绕传主最有个性的地方进行刻画,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真实地反映出传主的独特价值。如果事无巨细一概论之,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就显得琐碎了,面面俱到等于一处没到,绝对的光明就是绝对的黑暗,如此处理,读者无法感受到传主的典型意义。②传记作品就应该全面如实评价传主的优缺点,生活中人无完人,只有优点没有缺陷的人不是真人,只作赞美唱颂歌的评价也不是有价值的评价。这样的作品缺少艺术真实感,既不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人物形象感知,也很难用传主的主要精神品质去感染更多的人。
第三题:《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河北省唐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有坚定信念,勇敢无畏。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和“开除党籍”“法办”等威胁。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一生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公开去内地,公开发表演说,光明地回去,坦然面对一切。④高瞻远瞩,胸怀天下。能放眼民族未来,清醒地认识到两岸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四题:《翻译奇人许渊冲》(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试题——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着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①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②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③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第五题:《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湖北省黄冈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试题——“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黄家驷在治学、行医和处世等方面堪称楷模。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就以上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治学当如黄家驷,面向世界,不断超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②济世担当——金钱名利无法成为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行医当如黄家驷,生命不息,仁心不止。只有心系人民的福祉,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在各自领域不断进步与发展。③志存高远——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是攀登事业高峰的必要条件。处世当如黄家驷,风雨乐清贫,生死系医学。只有将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人生才会焕发异样的光彩。
教师提出问题:人物传记探究题一般是问什么,怎么问,又该怎么作答。学生合作探讨,形成答案。
师生互动,明确答题规范:人物传记的探究题一般是让我们结合传主生平,发掘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虽然表面看来是问“你怎么看”,属于探究类试题,但由于文本的权威性和设问角度——这一点在题干中有提示——的固定性,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是审题和分析综合。比如《姚名达》题,问原因,要求结合材料谈看法,我们依据“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这个角度回归文本,将概括出来的要点用分列式形成呈现出来。《纳什》题也是,依据“孤独的天才”将其人格魅力分点作答。又如《朱东润》题,两个小问,我们就得先回答他对传记文学的有关看法,这是总。之后分述原因,用的是总分式。基本上所有的人物传记阅读探究题都要求结合文本,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小点都应该是要点加分析式的,而这个分析,就是以文本内容为依据的。有的题目还要求联系现实作答,那就需要围绕要点点缀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大道理,这种内容同学们在政治课和班会课上已经学了很多了,我不多说。比如《黄家驷》题,答案中就必须有一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一代更应严谨治学,以活跃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这样的表述。请注意,观点是树干,结合文本时树枝,这两个是重点,联系现实是花朵,点缀作用,有且唱出主旋律即可。
(互动过程中形成如下板书。)
设问方式:人物中心——提示角度——结合材料——联系现实
作答方式:有问有答(总分式或分列式)——分述材料(要点+分析)——点缀道理(现实主旋律)
(设计意图:“承”的环节是为了借订正顺风立答题规矩,所以要融入旧题的回忆。预设的五题旧题不必一一复述,以学生能想到的为基础,适度完善和生发。如果学生第一环节中的作业完成情况良好,这一环节的时间可以酌情大大缩短。)
3、转:当堂演练,自我评估——检测得分找不足
教师展示题目:前不久我们读过一篇《王国维“道器合一”的文史治学》,当时只做了三小题,现在我把第四题提供给大家,请根据刚才我们形成的答题规范,当堂完成这一题。(幻灯片呈现题目:结合材料,谈谈王国维在治学方法上有哪些獨到之处?——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学生自主答题。
教师巡视教室,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拍照记录,后用投影仪呈现。
学生品评代表性答案的优劣,从卷面到内容全方位损有余而补不足。
教师明确答案:①坚持历史的观点。主张欲知古人必先论其世,欲知后代必先求诸古。②道器结合。主张从严密的考证出发,用史料说话,追求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透视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形下之器。③采用古今中外结合的“古史新证”手段。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④吸收了西学逻辑推演的方法,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
(设计意图:考虑到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人物传记涉及了较多的文化知识,“转”的环节选择了一题内容上较生涩的文本。通过这一题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答题准确性做出有效评价,为下一步大量训练选好方向。如果学生答题较好,说明其对之前的内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面的训练便可以有一定深度了。安徽省教育厅在《安徽省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等九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意非连续性文本与传记作品阅读相关联特点的把握,从而提升对具体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该意见可作为后期训练的方向之一。)
4、合:归纳总结,形成模板——常见设问的作答角度
教师设置问题:名人传记的内容较为丰富,往往需要就传主的品格、成就等要素进行探究,比如说名人的人格魅力。那么,生活中,我们怎么去评价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这个主题一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呢?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幻灯片呈现:人格魅力——坚定信念、远大抱负、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坦荡胸怀、勤谨工作、创新意识、艰苦朴素、高瞻远瞩、博学多才……)
布置作业,深化思维训练。
(设计意图:因为目前人物传记的训练尚少,所以,“合”的环节仅选择了“人格魅力”一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下一步的训练有待引导学生作更复杂的抽象分析,不仅仅围绕传主,还需要训练准确作答基于传主事迹的作者意图分析等题目,逐渐把人物传记探究题全面消化掉,争取最高得分。)
推荐访问: 探究 课教学 复习指导 人物传记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