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关于爱因斯坦《自述》的启示

关于爱因斯坦《自述》的启示

时间:2022-03-14 08:28:05 来源:网友投稿

爱因斯坦被誉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教育层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起码有两方面能给予我们启示及借鉴:一是得益于他无以伦比的灵感与直觉,而直觉与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二是自由的学术氛围铺垫爱因斯坦的创造之路。

知识积累学术氛围感借鉴意义我们常自问为何大自然偏爱于爱因斯坦,为何能创造出科学史上一系列的奇迹?其实爱因斯坦的聪明头脑并不是天生的,背后肯定有他的必然性。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对自己的科学历程进行了回忆,总结和反思。虽然篇幅不长,除了其中蕴涵了他深邃的思想以外,还隐含了他成功的秘密,挖掘探讨爱因斯坦的成才之道,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的使命,下面从爱因斯坦的《自述》中挖掘出来的两点经验对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走上成才之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直觉与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爱因斯坦多得益于他的灵感与直觉。如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就是得益于1907年某一天,他坐在瑞士专利局的办公室里,脑海中突然冒出的一个灵感:“一个在半空中坠落的人,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重量,应该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惯性坐标系。”这个顿悟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敲门砖,从这个念头出发,他把相对论的理论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爱因斯坦也认为,理论解决不了的,观察不到的东西,就不能用实验来验证,就要靠经验来解决了。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爱因斯坦明确指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有时我感到自己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当1919年日蚀证明了我的推测时,我一点也不惊奇。要是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倒会非常惊讶。”可见,直觉与灵感是科学知识创造性的根源,造就了成功的爱因斯坦。

敏锐的直觉与灵感在科学发现中不可或缺,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直觉思维的产生,灵感的产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突发性的,它是在对科学知识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长期思索结果。在一定多的积累、思索后就产生了顿悟。如果我们不善于积累知识,收集材料,不学会思考,不探索,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和抄袭,在没有丰富知识背景的支撑下,仅靠臆想或只顾一味的等待直觉与灵感的光临就会有创造性的发明的话,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很多人认为爱因斯坦是天才,与生俱来拥有一个装满奇思怪想的、装满科学知识的脑袋,但其实这都是他长期艰辛探索,日积月累的成果。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是自1895~1905年,爱因斯坦苦思了十载的结果;又从1905~1915年,酝酿了整整十年时间,才建立起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从10岁开始,阅读了大量的数学、科学和哲学书籍。如读了伯因斯坦的多卷本《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2~16岁,就熟识了基础数学,自学平面几何、微积分;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时已学过理论物理学。因此,坚实的广博的知识基础是敏锐的直觉与灵感的后盾,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论果真是靠单纯思维去发现的。在《自述》中,爱因斯坦坦言他对数学领域的直觉能力不够强,功底不如物理学扎实以至于不敢轻易选择数学作为研究领域。可见,爱因斯坦把他的直觉跟基础知识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这点深有感触,先不谈怎样要求学生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是否有足够多的新知识,渊博的知识,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一桶水”给我们的同学。自身的知识积淀不深、涵养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本学科的整体知识情况不了解、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没有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冒然上讲台,是告诉学生要等待灵感,相信直觉,就会有奇迹吗?我们的很多教师教学中过于依赖一部又一部战斗性似乎很强,但其实知识性严重不足的讲义和课本,而大学生们又大都满足于在其中打转。于是,在大学文科教师和学生中没有读过中西主要文话典籍的比比皆是;研究和学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教师和学生不了解中外文化发展概况,不知古希腊、罗马和先秦唐宋文化为何物更视为理所当然。我们无法想象,在如此氛围中培养出来的这种在文化积淀上先天“缺钙”的学生如何会出现奇迹,如何能为社会进步、科学进步做贡献,进一步讲,即使他想这样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自由的学术氛围铺垫创造之路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自由,害怕被约束和在发号施令下生活,在瑞士的学习氛围为他的创造之路提供了优越的外部条件。他在《自述》中说“当然,这里的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但是得说句公道话,我们在瑞士所受到的这种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比其他许多地方要少得多。这里一共只有两次考试,除此以外,人们差不多可以做他们愿意做的任何事情”“这种情况给予人们以选择从事什么研究的自由……我大大地享受了这种自由……”可见,他对当时德国的令人窒息的教条式的教育非常不满,认为这是扼杀了人的潜能。同时在《自述》中爱因斯坦对现代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质疑,“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不得不承认当前这种传统的教育制度,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压迫感,枯燥感,有种想逃离的感觉。在这样没有自由的制度和氛围下教学和学习,能成就几个真正有成就的大学生?如果爱因斯坦当时没接受瑞士这种教育方式,也许积淀在他内心深处的创造欲不会被激发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得不到驰骋的天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谈到自由,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在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体现在他在学术上不受外来压力的阻碍。1905年爱因斯坦不顾众人反对提出光量子论,并把量子概念应用到辐射以外的领域,实践证明他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对了。正如他在《文明与科学》中写道:“自由给我们带来了各种知识上的进展与文明,要是没有这种自由,凡是有自尊心的人都不会觉得还有活下去的价值。”

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不同的观点才能有碰撞和交流的机会;只有保护、鼓励这种创造性思维才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对学术思想进行垄断或排挤和打压,又或者只允许在前人设定的规矩内研究,那么对任何一种新理念的产生和推广,后果都可能是灾难性的。真理难以显现,这决不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早已有了教训:在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年的高压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后,中国人失去了科学创造力,以致科学技术衰颓于静止之中,远远落后于西方。自由的学术氛围的缺失,这或许是“李约瑟难题”的其中一个解。

有鉴于此,在教与学过程中,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学术上拥有更多的自由言论的权利。允许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容纳老师,同学之间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不拒斥校内外人士的意见;鼓励有创造性的技术发明的师生。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必不可少,但应该谨守的原则是:即“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样的一种宽容的学校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正是这种自由的宽松的氛围铺垫了爱因斯坦的创造之路。只有在这种宽容的学习氛围中,师生才能畅所欲言,不同的观点才得以交流;只有提倡、鼓励、营造这种宽容的学校环境才有助于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如果对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进行刻意压制、排挤和打压,又或者进行“填鸭式”的灌注教学,那么只有以落后为代价了。

近代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教育家当数蔡元培先生。先生主政北京大学时力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他曾精辟地解释道:“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指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夫人才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可做注解。

三、结语

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会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在补充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能博览群书,并能掌握一定的常识和技能。能把学生带出课本,带出课堂,接受更多的“新鲜空气”。囿于有限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同时,提供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老师间的交流,让彼此之间在教学方法上、经验上互相借鉴,学习,共同研究、进步。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例如多与学生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可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剥削学生发言的权利,强调标准答案,强制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老师应该是一位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真理的人。我们要的是有活力和有创新的学生,而不是每天都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面对一切,遇到问题犹豫不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的学生。相信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对直觉、灵感以及学术自由的理解应该对我们都会有所感悟。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著.许良英,范岱年 编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胡银根.论大学的宽容[J].现代大学教育,2001,(1).

推荐访问: 爱因斯坦 自述 启示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