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中国爱伦·坡研究卅载回眸

中国爱伦·坡研究卅载回眸

时间:2022-03-16 08:39:5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回顾国内爱伦·坡研究可以发现,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数量众多的文学史及相关著作和评论文章也陆续出版、发表,这对我们当下展开爱伦,坡研究乃至19世纪美国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无论是与国外爱伦,坡研究还是国内对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学巨匠的探索相比,国内30年来的爱伦·坡研究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国外爱伦·坡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还要加强自主研究和对爱伦·坡的文学创作的复杂性的洞悉,及其作品多元化的解读。

关键词:爱伦·坡;国内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36-10

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世纪初欧洲文坛掀起一股爱伦·坡热潮以来,爱伦·坡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国内外学术界对爱伦·坡的关注也持续升温。在我国,最早把爱伦·坡介绍到国内的,首推鲁迅和周作人。1904年,还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日记中记有至邮局取小包一事,在其所取的11册书中有一本日本编印的《英文小丛书》,其中就有爱伦·坡的《黄金虫》(TheGoldBug),即《玉虫缘》的底本。1905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侦探小说《山羊图》,后易名为《玉虫缘》,由小说林活版社印为单行本。爱伦·坡的作品在真正意义上被引入国内,应数1909年出版、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其中包括周作人用文言翻译的爱伦·坡的《默》(Silence-A Fable)。鲁迅在序言中说:“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在鲁迅看来,爱伦·坡是一个“主张自我……发挥自己的个性”的作家,而非“怎样写去,才能有人爱读,卖掉原稿,得到声名”的一类作家。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对爱伦·坡的评价很高,也是相当中肯的。自此之后,爱伦·坡的作品在国内也时有介绍。而自“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译介出版、文学史及相关著作、评论文章三方面对爱伦·坡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译介出版方面,国内翻译出版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许多报刊杂志对爱伦·坡及其作品也时有介绍,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读者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了解,还有利于推动国内爱伦·坡研究。在文学史及相关著作方面,国内学者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爱伦·坡坎坷多难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生涯,对爱伦·坡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世界文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做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这为日后学者进行研究提供了借鉴。在评论文章方面,国内学者、专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观察角度,从总论、艺术特点、比较研究、作品分析、创作动机、作品主题等方面对爱伦·坡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和剖析。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研究的热潮,许多学者十分关注对爱伦·坡精神世界的探索,讨论爱伦·坡的死亡意识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这使国内爱伦·坡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当然,同近年来我国对福克纳、海明威等文学巨匠的研究相比,爱伦·坡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对外国文学大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受文化研究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在文化语境下探讨他们的作品,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文化因素。这也正是当前国外爱伦·坡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索爱伦-坡与大众文化、文学市场的关系。可以说,当代爱伦·坡研究正呈现出“跨越学科,聚焦文化”的态势,而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探索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爱伦·坡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自主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深入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多元化解读和透视。特别是在文化研究勃兴的今天,我们更要关注爱伦·坡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在文化视阈的观照下,挖掘爱伦·坡作品中的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文化剖析。

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来看,自1979年至2008年8月,国内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章约有241篇,这当中包括从1999年到2008年6月的43篇学位论文(硕士论文41篇,博士论文2篇)。其中,1979-1989年的文章有10篇,1990-1999年31篇,2000-2008年8月200篇(含43篇学位论文)。从这一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关于爱伦·坡的研究文章数量大增,说明中国评论界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关注程度大幅度提高。

从1979到1989年,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研究的10篇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总论性的。主要文章有:盛宁的《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国外文学》1981,4),该文罗列了自“五四”运动以后爱伦·坡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并探讨了爱伦·坡在小说、诗歌和美学情趣三方面对中国知识分子和作家艺术家的影响。盛宁先生在此文中梳理了爱伦·坡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为日后国内学者对坡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郭栖庆的《埃德加·爱伦·坡》(《外国文学》1982,2)简述了爱伦·坡曲折艰难的一生及其写作生涯,并分析了他的文艺观点和文学理论。王齐建的《试论爱伦·坡》(《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爱伦·坡地位上升的原因、爱伦·坡的社会背景与创作的关系、爱伦·坡的积极贡献和消极影响作了探讨,对爱伦·坡做出了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翁长浩的《爱伦·坡简说》(《外国文学研究》1986,3)详述了爱伦·坡的文艺思想,以及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第二类是对爱伦,坡文学创作艺术特点的探究。王齐建的《首要目标是独创——爱伦·坡故事风格管窥》(《外国文学研究》1980,4),把爱伦·坡的故事风格总结为“恶、死、梦”,认为“坡上承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下启现代主义,实在是这三大潮流的一个交汇点”。第三类文章则侧重比较研究分析。刘庆璋的《论康德和爱伦·坡的文艺美学观》(《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4),从美与善的关系、美与真的关系、艺术的主要特性三方面,对康德和爱伦·坡作了比较研究。这一时期对爱伦·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述方面,虽然也有关于爱伦·坡文学创作艺术特点以及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章,但数量极少。(见附表一)

进入90年代,学者们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他们不仅在总论方面继续探究爱伦·坡及其作品,还加大了对其文学创作的艺术特点、比较研究分析方面的论述,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对爱伦帔具体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分析方面的文章。从1990到1999年的3l篇研究文章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总论性的。主要文章有:盛宁的《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外国文学评论》1992,4),从人格层面、文本层面、抽象结构层面三个不同的侧面综述了一个多

世纪以来对爱伦·坡的研究,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这一研究的重新思考。郭栖庆的《埃德加·爱伦·坡与他的诗论及小说》(《外国文学》1993,4)介绍了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生涯,阐述了他的诗歌原则,并分析了其小说创作。此外还有曾宗禄的《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0,2)等文章。第二类是探究爱伦·坡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诗歌、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的,主要有:鞠玉梅的《埃德加·爱伦·坡及其诗歌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95,3)介绍了爱伦·坡多灾多难的一生,重点阐述了他的诗歌艺术,并结合《乌鸦》等作品分析了他的诗歌理论。刘筱华的《爱伦·坡的小说特征描述——神经绷紧的叙述者》(《国外文学》1996,4),指出爱伦·坡在小说中创造了神经绷紧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并结合具体的作品详细剖析了爱伦·坡小说的这一特征。此类文章还有裴阳的《余音绕梁久不散——爱伦·坡诗艺探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等。第三类侧重比较研究分析。曾庆强的《鬼神情结与戏剧意识——爱伦·坡与罗伯特·布朗宁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6,4),从鬼神情结——爱与死的交织以及戏剧意识——犯罪题材与心理探索两方面比较了爱伦·坡和罗伯特·布朗宁的文学创作。邹颖萍的《文坛怪杰之绘心艺术——蒲松龄和爱伦·坡小说之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从环境、动作、语言、心理分析和梦幻等方面,比较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爱伦·坡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第四类是作品分析。曹曼的《追求效果的艺术家——爱伦·坡的(厄舍古屋的坍塌)》(《外国文学研究》1999,1),通过分析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坍塌》中对场景、人物和超自然的描述,探究他如何巧妙地运用绘画、诗歌、音乐和小说等艺术形式,运用声、光和色彩等艺术手段来达到恐怖的艺术效果。这类文章还有李时风、朱辰武的《(泄密的心)和原型批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2),程前的《鸦声的诠释》(《名作欣赏》1998,3),叶英的《不幸起因于不能承受孤独——读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名作欣赏》1999,3)等。第五类是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分析。金士湖的《现实的毁灭梦幻的歌声——爱伦·坡创作心理管窥》(《六盘水师专学报》1992,1)结合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对其创作心理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对爱伦·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其诗歌、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上,当然,在总论、比较研究以及作品分析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文章,但数量有限。(见附表一)

进入21世纪,学者们采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解读爱伦·坡及其作品,见解独到的文章为数不少,可以说这一时期国内对爱伦·坡的研究呈百家争鸣、百花争放的盛况。学者们不仅在总论、艺术特点、比较研究、作品分析和动机探索方面继续加大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研究力度和深度,还从主题层面对爱伦·坡的作品进行深层挖掘。从2000年到2008年8月对坡的研究文章有200篇之多,其中包括学位论文43篇。学位论文之外的157篇研究文章大体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总论性的。主要文章有:朱振武、杨婷的《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当代外国文学》2006,4)通过超越文本、跨越学科、穿越时空三部分探究了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新走势,指出,在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呈现出艺术与历史遥相辉映、文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作家与时代携手并进的多元格局”,对当代美国爱伦·坡研究的最新走势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朱振武的《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外国文学评论》2007,3),指出爱伦·坡的“效果”理论既是对前人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他自己创作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新与奇的结合、和谐的统一、理性的掌控以及对预设效果的驾驭等理念,使其在诗歌特别是小说创作方面都开风气之先和形态之先,为后来的世界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朱振武、邓娜娜的《爱伦·坡现象与通俗文化》(《国外文学》2008,1)认为,爱伦·坡在通俗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其影响大大超出了文学范畴,并上升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爱伦·坡作品中丰富的文化蕴含和本土特色对现代读者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及其与当下大众审美文化心理的契合产生了时代共鸣,而消费文化时代的文化工业在坡现象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爱伦·坡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全球化语境下的诸多文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朱振武、程庆华的《爱伦·坡幽默小说探源》(《外国文学研究》2008,4)认为,爱伦·坡不仅开创了侦探推理和科幻小说风气之先,更以其特有的天分和对美国早期本土幽默的传承创作了20多篇幽默小说。爱伦·坡在这类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创作定势,既巧妙地运用了美国本土喜剧和幽默故事的素材,也继承了其叙述模式,而在人物塑造方面还对传统人物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戏仿,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美国文学创作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振武、吴妍《爱伦·坡推理小说源流考论》(《外语教学》2008,1)则在西方经典文学中找到了爱伦‘坡推理小说的文学与文化渊源。这类文章还有马凌的《媚俗与脱俗:报刊业生涯与爱伦·坡的小说世界》(《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3),张鑫的《爱伦·坡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王巧俐、朱振武的《西方侦探小说模式的创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李会芳的《西方艾德加·爱伦·坡研究的三个阶段》(《世界文学评论》2006,1),李玲的《哥特文学与爱伦·坡》(《学术界》2006,1),张琼的《幽灵批评之洞察:重读爱伦·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朱振武、王子红的《美韵彰显的特异之“花”——论坡的哥特式小说》(《西华大学学报》2006,5)等。第二类是对爱伦·坡文学创作艺术特点的探究。如:刘玉红的《评坡恐怖小说中的恶梦世界》(《国外文学》2003,1),把爱伦·坡放在哥特文学这个框架内进行认真比较,通过背景设置和文本重读两个角度重新解读了爱伦·坡恐怖小说的特点。第三类侧重比较研究分析。主要文章有:何木英的《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1),王吉鹏、臧文静的《鲁迅与爱伦·坡》(《东方论坛》2003,6)。王萍的《天庭雅韵与鬼域悲音——济慈的(夜莺颂)与爱伦·坡的(乌鸦)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5,5),陆万胜的《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之比较研究》(《齐鲁学刊》2006,2),姜文泉的《灵之言:论猫的形象与人的本真世界》(《世界文学评论》2006,2)等。这些文章通过对爱伦·坡和中外文学名家的比较,探究了爱伦·坡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第四类是作品分析。前期一直不太受重视的作品分析,一跃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研究对象,说明国内学者从关注对作品形式的研究转变为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爱伦·坡的经典小说《厄舍府的倒塌》成为研究的热点,

针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文章有17篇之多。学者们用原型理论、精神分析等方法来解读这部作品。如:刘俐俐的《(厄歇尔府的倒塌)的现代阐释》(《外国文学研究》2003,4)运用叙述学与原型理论方法,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叶超的《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1)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全面、深入剖析《厄舍府的倒塌》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成因,揭示其悲剧必然性及作品的社会启示。徐丹的《罗德里克。厄舍的悲剧:从灵魂到肉体的毁灭——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2)以人格心理学为依据,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从灵魂到肉体逐渐走向毁灭的原因和过程,强调了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对其健康心智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诗歌方面,《乌鸦》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该诗所散发出来的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郑晓春、何木英的《调动多种艺术挥洒诗人激情——评埃德加·爱伦·坡(乌鸦)的创作艺术》(《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1,5)详细分析了爱伦·坡的《乌鸦》在艺术上的精妙绝伦之处。关于其他作品的主要文章有:金衡山的《重复的含义——(南塔科特的阿瑟·方簦·皮姆历险记)的一种解读》(《国外文学》2001,1)分析了爱伦·坡的长篇小说《南塔科特的阿瑟·方簦·皮姆历险记》中的重复现象。何宁的《(窃信案):文本与批评的对话》(《外国文学评论》2001,4)以有关爱伦·坡的《窃信案》的评论为线索,回顾了文学批评中文本与批评的位移。严泽胜的《能指与主体间性的辩证法——拉康对(被窃的信)的另类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4,1)指出,在拉康的解读下,爱伦·坡的小说成了一个关于能指对主体的建构功能的寓言。此外还有杨璇瑜的《扭转命运的力量——对爱伦·坡作品(陷坑与钟摆)的叙事学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等文章。第五类是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分析。于志新的《爱伦·坡文学创作的超前意识》(《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通过对爱伦·坡的创作观和创作实践的论述,分析了爱伦·坡在世界文坛所起的开路先锋的作用。总的来说,这一类文章数量比较少,因此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第六类是对爱伦·坡作品主题层面的挖掘。主要文章有:任翔的《爱伦·坡的诗歌: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外国文学研究》2004,2)从语词的视角对爱伦·坡诗歌进行修辞读解,展示爱伦·坡诗歌中对书写生命的沉思,对其死亡场景的寓言化进行了揭示。曹曼的《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外国文学研究》2005,3)通过分析爱伦·坡的创作原则和审美取向,结合“效果说”,从气氛营造、场景设计以及语言构筑等方面,来探究其作品死亡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探究爱伦·坡如何表现死亡主题,从而实现“效果说”理念。这类文章还有曹曼的《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2),李慧明的《爱伦·坡人性主题创作的问题意识探讨》、《学术论坛》2006,5)等。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的文章数量多,质量也较高。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爱伦·坡其人其作,体现了国内爱伦·坡研究的多元化趋势。(见附表一)

在1999年至2008年6月的43篇学位论文中,硕士论文占41篇。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为汪小玲的《神秘与诗意——柯尔律治及爱伦·坡神秘主义诗歌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2)和任翔的《诡异的世界与虚灵的真实——爱伦·坡与侦探小说论略》(中国人民大学,2004)。这些论文大体可以分为总论、小说和诗歌三大类。总体上说,它们大多集中在对爱伦·坡小说的探究上,对其诗歌进行阐释的相对较少。(见附表二)

近年来,国内对爱伦·坡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数量众多的译介作品、文学史及相关著作和评论文章相继出版、发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爱伦·坡多舛的创作生涯,也能为学者们深入地探索爱伦·坡及其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对当下展开爱伦·坡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国内爱伦·坡研究的局限性和相对滞后性。虽然引进、翻译、编译、自著了许多文学史及相关著作,但是国内却仅有一部爱伦·坡研究专著,而国外此类作品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我国虽然翻译出版了爱伦·坡的主要作品,但仍有极少数小说没有译介,相当数量的诗歌,如Alone,Beloved Physician,Bridal Ballad,A Campaign Song,A Valentine等,也还没有译文。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爱伦·坡作品译介的重心仍停留在小说上,对其诗歌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各大报刊杂志也很少提及爱伦·坡,像《文艺报》、《文学报》这两大报纸到目前还没有直接写爱伦·坡的文章,而在《文汇读书周报》和《中华读书报》上,也仅各有2篇关于爱伦·坡的文章。杂志方面,除《译林》曾经刊登过爱伦·坡一篇小说的译文外,像《读书》、《世界文学》、《外国文艺》、《书城》、《万象》等重要刊物,均没有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评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引进国外爱伦·坡研究成果方面仍然存在着空白,这与国内对海明威、福克纳等文学巨匠的研究成果的大量引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海明威主要作品的中文翻译和出版工作,福克纳的主要著作也都有了中译本,还引进了4部关于福克纳及其作品的著作,同时,国内学术界还与国外同行之间展开交流和研讨,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对这两个大作家的研究。虽然国内关于爱伦·坡的研究文章呈上升趋势,但局限性很大,研究视野过窄,主要集中在总论、艺术特点、作品分析方面的探究上,而且学者们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评论模式,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等方面,或者运用某一理论进行文本分析,而从文化、跨学科等视角来理解和阐释爱伦·坡的作品的文章还较少,探讨爱伦·坡对国内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文章也不多。另外,部分研究尚显粗疏,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比如在对爱伦·坡作品分析方面,我们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厄舍府的倒塌》、《乌鸦》等几部名作上。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更多地译介爱伦·坡的作品,引进国外爱伦·坡研究成果,提高对爱伦·坡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自主研究,不仅拓宽研究的视野和范围,采用新方法,从新的角度对爱伦·坡其人其作进行剖析,深化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研究水平,还要树立研究的主体意识,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以中国人的视角,从中国的民族文化出发来探讨爱伦·坡及其作品,使爱伦·坡研究发展成为“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传统的跨学科的批评话语”。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09年爱伦·坡诞辰200周年时,国内的爱伦·坡研究会更上一层楼,呈现出更加欣欣向荣的景象。

推荐访问: 中国 回眸 爱伦 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