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流星帮忙捎个信儿

流星帮忙捎个信儿

时间:2022-03-17 09:26:2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小的流星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们来自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它们可能是彗尾物质或是宇宙尘埃。这些位于宇宙空间的被称为流星体的小颗粒,在落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分子发生剧烈摩擦而燃烧发光。当美丽的流星划过静寂的夜空时,你一定想不到,它或许正在为完成人类所赋予的光荣使命而燃尽自己、奉献一生。

· 流星余迹是什么 ·

流星在掠过空中时会发出大量的光和热,会使周围的气体电离,并很快扩散形成以流星轨迹为中心的柱状电离云,这种电离云具有反射无线电波的特性。这就是所谓的“流星余迹”。

上述电离过程以及发光、发热的现象,只有当流星体穿越空气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大气层时才会发生,因此流星余迹多见于80~120千米高空。流星余迹平均长度约为25千米,最长可达50千米。

根据流星强度和密度的不同,它可以分为偶发流星、火流星和流星雨。偶发流星是单个出现的流星,它的出现具有不可预测性,在方向和出现时间上也都具有随机性,但它数目众多,是实现流星余迹通信的主力。火流星是偶发流星中体积较大、在进入大气后能发出像火龙般耀眼光芒的流星。流星雨即成群的流星,来源于彗星流星体。与偶发流星相比,它的出现机会较少,因而不可能成为流星余迹通信的主力。

· 稍纵即逝的“信使” ·

流星能够反射无线电波的特性是1910年首次被发现的。虽然那时人们对其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却想到利用它进行远距离通信。

在经过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流星的确能为人类传递信息。这是由于流星在进入大气层时因摩擦而发出大量的光和热,它促使从流星体飞出的原子与空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碰撞,产生电离现象,形成了一条柱形的电离云,即流星余迹。这种电离云具有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特性。如果某地面无线电发射站对准流星余迹发射无线电波,那么经它反射的无线电信号就会被远方的无线电接收站所接收,通信就此建立。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流星不常看见,靠流星余迹来通信靠得住吗?其实,据天文观测,宇宙空间每天约有几十亿个(而不是几个)流星像雨一样掠过天空,最后坠落在地球大气层里。这便使流星余迹通信成为可能。尽管每小时都有上亿个流星可以反射无线电波,担负起建立两地间通信的任务。但是,流星毕竟瞬息即逝,不适宜进行须要连续传递信息的话音通信,而比较适合于进行可以断续进行的通信。例如,一些气候和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的气象站,不仅不便架设电话线,就连一般无线电装置也受气候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所收集的气象数据便可以通过流星余迹通信传送到千里之外的气象专家手里。发射信息的一方通过无线电发射机把要发的信息一份一份地发送出去后,经过流星余迹的反射,被接收方的无线电接收机一份一份地接收下来,再变换成连续的信息。

· 远程通信的种类 ·

通信距离超过500千米的远程通信主要有卫星通信、短波通信和流星余迹通信。这3种方式各有特点。

卫星通信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它具有覆盖面积大、传输距离远、频带宽、容量大、灵活机动以及通信质量好等一系列优点,是目前担负洲际通信和全球电视转播的主力。但它的抗干扰能力、抗摧毁能力都较弱,且建设和维护费用较高。

短波通信是利用电离层所具有的反射电波的特性来实现远距离通信。它具有投资少、组网灵活、应变能力强等优点。但它易受太阳风、太阳黑子活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难以承受核爆炸条件下电离层受到破坏对通信造成的严重影响。

流星余迹通信利用的是“自然卫星”——流星,不仅具有投资少、运营费用低的特点,还不受外界恶劣条件的影响,具有抗干扰、抗摧毁的特点,即便发生核战争,它也能很快恢复通信。然而,流星的突发性和间歇性也限制了它在实时通信场合的应用,而在应急通信领域,它却是游刃有余。

上面讲到,由于流星余迹具有突发、间歇的性质,因而流星余迹通信比较适合于小容量、无实时要求的场合。但流星余迹通信也有它的非凡个性,如具有大跨距、抗干扰、抗核爆、低截获的特性。这使得它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当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受到物理和电子攻击时,成为保证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一旦爆发核战争,各种常规通信手段都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流星余迹通信就会发挥它独特的优势。

在民用方面,应急通信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9·11”等恐怖袭击,到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无不显示建立应急通信系统的重要性,而流星余迹通信作为卫星通信的补充,可以在地面通信系统全部失灵的情况下发挥重大作用。它还可以用于远程监视、数据采集、自然灾害预警、远洋运输管理、防汛指挥、气象预报、极地和无人区通信以及孤岛灯塔自动控制等场合。

· 流星余迹通信的历程 ·

流星余迹通信从发现、发展到今天,已经整整走过百年的历程。

早在1910年,当哈雷彗星的彗尾经过地球时,就有一个叫皮卡德的美国人尝试向流星雨发送信号,希望通过众多流星雨的反射,在马萨诸塞州接收到反射信号。可惜,由于当时的流星雨太小,没有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但这次试验却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流星余迹的特殊功能,探索利用流星余迹进行通信的可能性。

1921年,美国一家名为“长波传输局”的机构在进行电波观测试验时,意外地发现流星群的出现与电波的接收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随后,便有一些讨论实现流星余迹通信可能性的论文发表,但大都是建立在镜面反射原理基础上的,并未揭示流星反射电波的实质。

不过,流星余迹可行性一经提出,便推动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的观测和研究活动。1935年,美国人斯科莱特发现了流星余迹内电子受激产生振荡而反射电波的通信机理,从而揭示了流星余迹通信的本质。这使得对于这种新的通信方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星余迹通信在战争中的独特优势,也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对它的研究。据说,在战争中英国的超高频雷达曾利用流星余迹对电波的反射,成功地完成了对德国V2导弹的辅助识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进入了活跃期。1953年,加拿大国防部完成的流星余迹突发系统,堪称国外最早建成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是验证流星通信可行性的里程碑。在这个阶段,美国空军剑桥研究中心通过实验证实了流星余迹通信可应用于移动目标;美国波音公司也取得了在陆地和海上进行这类通信的初步成果。

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之后,20世纪80年代,由于理论的成熟,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在一系列事件的激励下,流星余迹通信又大步向前了。美军将其列为新的战略通信手段,俄罗斯、日本等国也都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力度。20世纪90年代,基于各国的研究成果,建立了3种典型的流星余迹通信模型,使流星余迹通信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着手建立第一代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并在这方面始终与国际的最新进展保持同步。

编辑/王一鸣

推荐访问: 流星 帮忙 捎个信儿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