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消防技术的不断进步。众多的火灾实践让人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建筑消防工程,并提出人性化的性能化消防设计概念。本文先对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再对性能化消防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字 性能化消防设计;建筑消防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203-02
经济及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建筑行业的快速崛起,建筑物所具有的功能也逐渐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攸关社会大众生命安全及切身利益的建筑防火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相应的消防设计要求也随之大大提升。传统的处方式消防设计现已难以全面满足复杂建筑的消防要求,所以相关人员根据特定建筑所具有的火灾特性进行研究,性能化消防设计由此诞生。其以消防安全工程学为基础,根据建筑结构、内部可燃物及用途等情况,由设计者结合其功能、空间等条件自由地位建筑物选择各种有效的防火措施,再将各个措施有机组合,形成建筑总体防火设计。
1 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1)保证建筑物内部人员能够安全疏散;2 保证建筑物的构件具有耐火性能;
2)性能化安全疏散。其以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安全为中心进行考虑,主要目标为:建筑内部人员能够在火灾蔓延至危险状态前全部到达安全区域。安全疏散的步骤为:(1)有效确定需要进行安全疏散的目标,将消防工程学理论灵活运用于实际的消防工作,对建筑物火灾存在的危险性进行模拟量化解析,科学合理地辨识危险源并设置火灾场景;(2)根据多起火灾实力得出的经验,综合分析并计算建筑内可燃物质的安全隐患,并对可能引发火灾的各种条件及由此造成的火势、烟雾漫延途径及人员疏散情况进行预测;(3)评判相关设计,结合预定的人员疏散目标对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及科学性进行校核;(4)不断调整并优化设计方案。
3)性能化构件的耐火性。其以建筑稳定性为中心进行考虑,通过对火灾中建筑物构件的反应进行分析,采用性能化设计来保证建筑物在火灾中的稳定性,避免建筑倒塌现象产生。其性能化设计的标准是:建筑构件的耐火时间大于火灾持续时间。
2 性能化消防设计在建筑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2.1 在综合性大型建筑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使用功能多而复杂、体积大、财富、人流及物流相对集中、形式结构多种多样等是综合性大型商业建筑物的主要特点,其存在电、气、火使用频繁、可靠防火区难以形成、排烟可靠性低及人员疏散难等危险特性。性能化消防设计应根据以上特点与特性来进行考虑。
首先,根据城市规划内容对建筑物所处位置、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及防火间距等进行确定。综合性大型建筑禁止设置于火灾危险等级为甲类、乙类的厂房附近、甲类、乙类、丙类等可燃气体与液体储罐附近以及可燃材料堆放场附近。应建造专用房间,用以安设燃油、空调机组、热水机组、燃气锅炉、油浸电压变压器、高压电容器及多油开关等易引发火灾的设备。规定要求以上及同类设备应设置在地下一层或首层靠外墙的位置,但商家多希望首层能够尽量不被设备用房占用,所以只要通过公安消防部门所组织的专家论证及设立行政管理部门,并采取了有效地应对措施,便可将消防设备安设在主楼屋顶、裙房及地下二层。幼稚园、游玩厅及托儿所等儿童聚集的类场所应安设于建筑物的首层、二层或三层,并进行出入口的单独设置。综合性大型建筑物内部的KTV、歌舞厅、夜总会、放映室、录像厅、桑拿浴室、网吧及游艺厅等娱乐游艺场所也应设置在建筑首层、二层或三层。这类设置应尽量靠外墙,避开袋形走道的尽头和两侧。针对其容纳的人数,以厅室的实际面积为基础,放映室及录像厅应按照1人/m2进行计算,其他场所则按照0.5人/m2进行计算。以上场所均要使用耐火能力大于两小时的隔墙以及大于一小时的楼板,用以分离其他场所。结合实际需求,假如一定要在墙上设置房门,那么必须设置防火门,且防火门的防火等级不低于乙。
2.2 在公路隧道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隧道起火存在人员疏散困难、烟雾不易排出等特点,其人员疏散的性能要求可归纳如下:整个疏散过程中要保证隧道内部人员不受到火焰及火灾烟雾的侵害;隧道内部人员可从隧道中的任一位置无危险地抵达疏散通道;保证对隧道内部不熟悉的群众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较为容易地找到安全通道;保证群众找到安全通道前不发生排队或过度滞留的情况。
火灾发生初期,烟雾及空气存在分层现象,烟雾的扩散也相对缓慢,所以为救灾的最佳时机。如果这之前没有成功灭火,当烟雾因空气的自由扩散而形成危害区之后,救灾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性能化消防设计中的通风气流设计能够较好地改变烟雾扩散形态,使得隧道防火效果更佳显著。
针对隧道消防工程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临危人员及车辆的疏散方法如下:
时刻掌控隧道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火灾;在发出火灾警报的同时快速关闭隧道,严禁车辆进入;开启“揉烟”程序,用以稳定烟雾扩散;隧道内设置的值班人员要及时对相关单位发出求救信号,如消防及救护等单位,各个单位在了解火灾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要拟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对监控设备进行合理利用,快速对外公开事故信息。例如,可利用广播通讯指挥灭火及车辆的疏散,并将隧道入口及附近的所有信号灯变更为事故闪烁,情报板及时显示真实的事故信息;按照日常方式组织事故下游车辆尽快驶离隧道;及时疏散事故上游车辆至紧急停车带,离火源尚远的车辆先驶入行车横洞,再通过另一隧洞离开隧道,在场人员则通过距自身最近的行人横洞远离危险;隧道内部的所有灯具要时刻保持全开状态以便救援。隧道内部所有火灾点的上风侧横通道必须全部打开,该区域车辆经由横通道疏散至安全的另一隧道,下风侧所有车辆快速有序地驶离事故隧道;安全隧道需改成双向行车,规定行车车速不超过30km/h,并禁止超车。
临危车辆中的群众下车之后需在同一安全区内进行统一的人员疏散。人员疏散存在很大的不定性,所以为保证群众能在火灾威胁到生命安全之前到达安全区域,相关人员必须构建隧道人员疏散过程的数值模拟,用以进行合理的疏散设计。
3 结论
性能化消防设计引领着全球消防设计今后的发展,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各类建筑物消防设计的时代化、合理化及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虽然当前许多建筑都还未对其进行采用或采用得并不全面,但随着相关人才的涌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根据建筑物自身特性而产生的消防设计必然会在推动火灾安全工程学发展的同时,创造出崭新的消防安全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向南.浅谈性能化消防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39(6):17-18.
[2]肖山.注重建筑消防工程的性能化设计[J].大众科技,2013(4):48-51.
[3]张健.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情况[J].科技风,2010(9):200-201.
推荐访问: 性能 消防工程 建筑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