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S1):61-63.
[2] 王淑英, 孟燕军, 赵习方, 等. 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J].气象科技, 2002,30(5):306-320.
[3] 朱补全,梅士龙.能见度自动仪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浙江气象,2010,31(2):25-28.
[4] 霍文,王健,刘新春,等.器测与目测能见度差异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5):638-641.
[5] 赵胡笳,马雁军.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能见度器测目测差异比较[J]. 气象科技,2011,39(4):468-472.
[6] 刘宁微,马雁军,王扬锋,等.辽宁中部地区大气能见度器测与目测数据的对比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12,25(10):1120-1125.
[7] 尹淑娴,罗鹍,莫伟强.人工目测与仪器测量的能见度数据资料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9,21(3):66-69.
[8] 谭浩波,陈欢欢,吴兑,等. Model6000型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性能评估及数据订正[J]. 热带气象学报,2010,26(6):687-693.
[9] 余予,孟晓艳,张欣.1980-2011 年北京城区能见度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2):129-136.
[10] 濮江平,胡宗刚,魏阳春.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性能对比及分析[J].气象科学,2002,22(1):60-70.
[11] 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禄.河北省1960-2002 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 大气科学,2005,29(4):526-535.
[12] 张利,吴涧,张武. 1955-2000 年中国能见度变化趋势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47(6):46-55.
[13]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QX/T 47-2007[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5] 中国气象局.能见度等级和预报:QX/T 114-2010[S].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16] 常峰,陈晓婷,肖明霞,等.数字摄像能见度仪的能见度算法设计及实现[J]. 微型机与应用,2013,32(9):35-37.
推荐访问: 能见度 观测 雾中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