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装备发展纪实(上篇)

人民海军初创时期装备发展纪实(上篇)

时间:2022-03-18 08:48:13 来源:网友投稿

人民海军最初的“家底”:134艘大小不一、型号各异的舰艇

1950年初,刚刚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风尘仆仆地来到海防重镇威海。他是到刘公岛进行设防勘察的。随行参谋人员在码头边向渔民租了一条小船。航渡中,当渔民得知萧劲光就是新中国的海军司令员时,不禁睁大了眼睛,以不可思议的口气说:“你是海军司令,还要租我们的渔船?!”

这是萧劲光晚年在回忆录中提到的一件事。在记述了事情过程后,萧劲光深有感触地写道:“这话对我刺激很大,可当时有什么办法呢?我这个海军司令真是两手空空啊!”

说“两手空空”,一点都不夸张。那时,军委海军领导机关尚未成立,华南地区和青岛地区的海军架子还没有搭起来。仅有的部队,就是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及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华东军区海军。而华东军区海军,在半年多以前更是以“两手空空”起家的。

1949年4月23日,受命创建华东海军的张爱萍在江苏泰州主持了创建海军的第一次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全班人马,是三野作战参谋黄胜天等4名干部,外加作为公勤人员的8名士兵。被视为海军的象征而必须装备的舰艇,当时则全无着落。

正在进行的解放沿海岛屿的战斗需要海军,海军需要舰艇。时不我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雷厉风行,以公开招聘、登门求贤等多种方式,很快集中了一批熟悉海军装备、掌握海军技术的人才。他大胆起用原国民党海军技术署署长曾国晟,让曾担任新成立的“舰艇调查修装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主持领导舰艇修复、改装工作。到1950年春节,已出厂修复、改装好的大小舰艇近百艘,初步扭转了华东海军有官兵无舰艇的局面。

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草鞋峡江面举行隆重仪式,为列编的军舰命名授旗,并纪念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海军副政治委员刘道生,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以及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江渭清等出席了典礼仪式。华东军区副司令员袁也烈宣读了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对修复列编的134艘军舰的命名。命名以舰种分类:护卫舰以省会城市命名;炮舰以老根据地内重要城市命名;各型登陆舰、江防炮艇等,以名山大川及根据地的知名集镇命名;其他辅助船、小艇则以数码编号命名。同时,袁也烈宣布军委命令:根据训练和遂行战斗任务的需要,将其中32艘主要舰艇改编为3个舰队,即:由“南昌”舰、“广州”舰等8艘护卫舰组成第六舰队;由“延安”舰、“瑞金”舰等8艘炮舰组成第七舰队,由“井冈山”舰、“黄河”舰等登陆舰及江防炮艇计16艘组成第五舰队,列入战斗序列。

这些舰艇虽然性能落后、陈旧不堪、大小不一、型号各异,134艘舰艇的排水量加在一起仅4万多吨,且航速很小,但它们是人民海军的,是新中国的,是属于中国人民的!置身于盛大庆典中的官兵们,望着江面上油漆一新、整齐排列的战舰,回想一年前人民海军还没有一艘舰艇,心情无比激动。待宣读命名状、授旗完毕后,张爱萍大步走到毛泽东和朱德的肖像前,带领全体官兵庄严宣誓:

我们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完成人民给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称号光荣,我们的旗帜辉煌,我们要在渡海作战中争取光辉的英雄称号。我们要把中国人民海军胜利的旗帜插遍祖国的海洋!

毛泽东亲自出面,“老大哥”伸出援助之手

1950年4月14日,是人民海军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在借用的北京协和医院礼堂隆重举行。新中国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满怀激情地向征尘未洗的各路人马郑重宣布:军委海军领导机关今天正式成立了!

军委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是及时的,然而,发展、壮大海军谈何容易!没有人,可以选调,可以从陆军部队调,从地方上选;不懂技术,可以学,几种主要专业的技术学校业已陆续开学。但没有舰艇,没有装备,这就不是短期所能解决了的。

8月10日,中共海军临时党委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史称“海军建军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海军建军的方针、部队发展规划和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武器装备问题,会议决定,在当前自行建造尚有困难的情况下,要继续组织人力对失修和遭受破坏的国民党海军遗留舰艇进行整修,要抓紧对渔船、商船进行改造,要选派得力人员到香港等地联系购买。同时,要向中央直至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提出争取苏联援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时隔不久,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萧劲光,听取他关于海军建军会议和前往苏联考察准备情况的汇报。汇报即将结束时,萧劲光说:“主席,苏联顾问告诉我们,装备问题他们海军部定不了,要斯大林同志拍板,光我们自己去谈恐怕不行!”毛泽东会意地点点头。

此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及政务院有关部门,对萧劲光汇报的情况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同年10月8日,毛泽东就海军军事订货等问题,亲自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由于中国当前所处新的军事及政治情况,曾决定三年海军建设计划,为使更快的巩固中国国防,我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请求增加顾问教官,及1951年计划中所需舰艇、飞机、武器、装备、供给等等的数字……

书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具体地列出了请求增加的订货数字及顾问、教官的人数。

1952年4月底,为了争取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的支持,萧劲光再次抵达莫斯科。此次访苏,萧劲光主要是与苏联海军部商谈年内中国海军订货的落实和五年建设计划等问题。商谈的情况,萧劲光随时电告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并根据中央的复电,与苏海军部最后议定了有关方案。6月底,代表团回国后,毛泽东及时听取了萧劲光的汇报,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访问成果,并于7月10日再次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菲利波夫(斯大林代号)同志:

我国海军代表团此次在莫斯科与苏联海军部商谈我国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及1952年订货诸问题,承苏联政府和海军部同志热情帮助,许多问题获得解决,谨向您和苏联政府致以谢意。我们基本上同意苏联政府对我国海军五年建设计划的意见。

兹提出如下请求,请您考虑。

一、为了我国海军继续发展,准备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时,能自己逐渐解决潜水艇、鱼雷快艇、扫雷艇、大小猎号所需之主机及一般材料,以及海军所需之水鱼雷。拟将此项建设工作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因此,请苏联政府帮助我国重工业部建设内燃机工厂及水雷、鱼雷工厂,并请派专家组前来中国设计及协助建厂工作。

二、此次苏联海军部所允派来之苏联海军专家及对恢复巡洋舰“重庆”号修理、检查设计专家组、大口径海岸炮勘察专家组、要塞建设专家组、建设港口专家组、造船专家组等,最好请于8月份派来中国。

三、我国海军代表团与苏联海军部所商定的1952年海军订货中之海岸炮、水鱼雷飞机、驱逐机、教练飞机及航空教育器材,请苏联政府尽早于8月初拨给。

关于我们海军五年订货所需款项的偿付问题,俟我们代表团去莫斯科后再行商定。

写给斯大林的信发出以后,毛泽东还亲自给斯大林打了电话,督促两国之间海军装备购置等协议的签订和落实。

笔者曾访问过几位当年参加了海军创建的老首长,他们说,那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我们,对我们搞技术封锁,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原先在香港谈定了的几家也不卖了。只有斯大林、苏联“老大哥”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具体谈到武器装备上的援助,他们说,比较集中的、对海军建设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次。

一是签订、落实“六四”协定。为了解决海军的武器装备问题,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参谋长罗舜初多次访问苏联,与苏联海军部部长库兹涅佐夫会商。在此基础上,经中央批准,在苏联访问的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因为这一协定是在1953年6月4日签订的,故称“六四”协定。

“六四”协定主要是明确了苏联政府为中国海军五年建设计划前两年的供货。这项协定有3个附件:一是关于三年内(1953年至1955年)供应的成品舰艇、武器和其他物资;二是关于1955年前应提供的半成品舰艇及舰船材料;三是关于供应的舰船技术资料,及苏方派遣专家来华和代为培训中方研究生。按照附件一,苏联政府保证在1953年至1955年内交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类舰艇(成品)32艘(合计1.45万吨),各种飞机148架,机场地面设备车67辆,各种火炮150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各种炮弹,观测、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类配套设备器材若干(具体数目从略);按照附件二,交付各类成套造舰材料(又称“半成品舰艇”)由中国船厂装制的舰艇49艘(合计1.35万吨);按照附件三,苏联方面无偿转让中国方面制造舰艇技术图表和工作图表,以及生产水雷、安装火炮等技术文件。苏方将在1954年至1955年内派遣不少于150名专家到中国,以资在中国工厂建造舰艇方面给予技术援助。协定还规定,供货价值的三分之一由中国方面交付现款,三分之二用苏联提供的贷款偿付。

在执行过程中的1954年10月及1956年1月,中苏双方又分别签署了“六四”协定的补充协定和议定书,增加了供应舰艇的数量,调整改换了部分原定舰艇的类型。实际上,通过“六四”协定,中国共从苏联购得舰艇137艘(成品42艘、半成品95艘)。这些舰艇,不仅及时装备了亟待发展、壮大的人民海军,而且通过购置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猎潜艇等型号的全部技术图纸资料和材料设备,使我国可以自行装配舰艇,有效地培养锻炼了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力量,为我国自行制造海军舰艇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二是接收旅顺口的装备设施。始建于19世纪末的旅顺港,在其竣工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的目标。1905年日俄战争后,直至1945年,旅顺一直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1945年8月初,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当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根据《波茨坦公告》,遂将旅大地区纳入其管辖之下。1954年10月,在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期间,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问题的联合公报》,议定苏军于1955年5月31日前撤离旅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国。

1955年4月15日,中苏完成了两国军队关于旅顺口防务的交接,苏联海军陆续撤离旅顺回国,并将其驻旅顺海军基地的装备、设施移交中国。

根据中苏联合公报和有关协议,中国海军接收苏军在旅顺基地的装备、设施分为有偿、无偿两个部分。有偿接收的有:小型鱼雷艇、护卫艇、各型辅助船共66艘;水鱼雷轰炸机、教练机等78架;各型岸防炮40门,各型高射炮110门,以及弹药、鱼雷等物资;无偿部分有布雷舰1艘,护卫舰、护卫艇各2艘,以及码头、阵地、营房等设施、器材。

这批装备和设施,虽然数量不多且大都比较陈旧,但在当时是异常难得和宝贵的。就是以这批装备为基础,组建了海军旅顺基地和海军航空兵第五师。

不负众望的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海防“四大金刚”

新中国第一代驱逐舰,即被称为海防“四大金刚”的“鞍山”号、“抚顺”号、“长春”号、“太原”号,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购进的。

从1951年起,海军分三批选调了100余名优秀军事干部到苏联海军学院培训,主要学习驱逐舰、护卫舰的操纵管理和装备技术。“六四”协定签订时,这些干部多数已结业回国,成为接收驱逐舰筹备工作的骨干。

接收舰艇,舰员选调是第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华东海军第六舰队,是人民海军的第一支护卫舰部队,其装备的舰只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建造的护卫舰。这些军舰多数使用的是蒸汽透平机,配备100毫米或130毫米口径的主炮,与驱逐舰很接近。据此,海军党委研究决定,以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官兵为主,组成两艘驱逐舰全套接舰人员。

1954年4月,舰员选调工作全面展开。是时,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尚未解放,国民党军舰不时窜入大陆沿海骚扰,作为海军主力作战部队的第六舰队,战斗值班任务异常繁重。但第六舰队党委从海军建设全局出发,坚决执行海军党委的决定。为了确保调员的质量,舰队成立了以副司令员冯尚贤为组长、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韩玉樽为副组长的选调小组,严格按照“历史清楚、政治上可靠,经过实践锻炼,思想好、业务精、身体健康”等条件,逐个筛选,层层把关。第一批抽调官兵350人。由于把关严格,入选人员素质普遍较好。舰部门以上干部,基本上都是赴苏学习过的骨干,40%以上的水兵经历过战斗考验。

5月1日,由第六舰队、华东海军第五舰队、淞沪基地和几个海军学校选调的官兵组成的接舰部队计500余人抵达青岛。遵照海军的电令,为保密起见,接舰部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训练大队”。

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准备,正式接舰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10月13日上午9时,由2艘驱逐舰、2艘扫雷舰、2艘潜艇组成的舰艇编队,在苏联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海军少将彼得洛夫率领下,从海参崴启航,穿过对马海峡,徐徐驶进青岛港。自14日起,中国舰员便在苏联舰员的陪同下登上驱逐舰,航海、观通、轮机、鱼水雷等各专业,开始官对官、兵对兵的对口学习。同时,中苏双方进行码头停泊交接验收,展开试航、试炮等工作。

10月25日,人民海军第一支驱逐舰部队成立大会在青岛永安大戏院隆重举行。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驱逐舰大队”成立的命令,同时宣布任命苏军为驱逐舰大队大队长、刘成章为政委,苏军、刘成章并分别兼任“鞍山”舰舰长、政委,马俊、王刚任“抚顺”舰舰长、政委。

翌日,中苏双方在军港码头上正式举行驱逐舰交接签字和命名授旗仪式。彼得洛夫代表苏方、卢仁灿代表中方分别在交接证书上签字。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宣读了中央军委命令,将“列什切里内依”(意“果敢”)号驱逐舰命名为“鞍山”号,“列齐威”(意“神速”)号驱逐舰命名为“抚顺”号。两舰舷号分别为“101”、“102”号。从即日起,人民海军有了自己的驱逐舰部队。

在接收第一批两艘驱逐舰的同时,海军即部署了接收第二批驱逐舰的准备工作。组建第二批接舰人员时,又一次从第六舰队选调了300人。两次选调,几乎调走了当时第六舰队总人数的一半。

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两艘驱逐舰依约按时驶抵青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将新接收的苏联驱逐舰“列兹基”(意“勤奋”)号命名为“长春”号,“列考耳特内依”(意“凛冽”)号命名为“太原”号。同时任命高基隆为“长春”舰舰长、尹万卿为政委,杨健为“太原”舰舰长、陆达为政委。

至此,驱逐舰大队的舰只由2艘增至4艘,舰员也增至1000余人。在苏联海军官兵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短短半年多的训练,各舰官兵就初步掌握了操舰的基本技能。此后,驱逐舰大队遵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习游泳”的精神,开始遂行战备值勤任务。新中国驱逐舰大队的组建,给不时骚扰东南沿海的台湾蒋军和闯入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以巨大震慑,官兵们倍感骄傲和自豪。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这4艘驱逐舰为“四大金刚”。

在20世纪50年代,驱逐舰大队是新中国海军中最现代化的部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组建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登舰视察,有的还题了词。驱逐舰大队也不负众望。1955年11月,入列刚满一年的“鞍山”号、“抚顺”号,参加了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海陆空联合大演习,充当“蓝军”主力,“机动灵活、及时准确”,圆满地完成了演习任务。

在后来的30多年里,“四大金刚”或单舰或多舰50多次参加重大演习和合成训练,一次又一次圆满完成了诸如南沙战斗巡逻、打捞“阿波丸”、护航及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保障等重大任务。1962年4月中旬,美国驱逐舰“狄海文”号从日本军港启航,闯入青岛外海,企图窜入我领海侦察骚扰。“鞍山”号、“长春”号、“太原”号3艘驱逐舰奉命离港,前往监视、驱逐美国军舰。冒着狂风恶浪,敌我双方斗智斗勇,对峙八天八夜。此前几年内已上百次侵犯中国领海的美舰,此次未敢深入中国领海一步,最后悻悻离去。“四大金刚”成为保卫新中国海防安全的金刚,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金刚!

在遂行战斗任务过程中,这4艘驱逐舰成为培养干部的“大学校”。几十年里,它们为海军各级领导机关、部队、院校输送领导和专业技术骨干400余人,军以上领导干部100余人。其中包括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曾任“长春”舰舰长)、北海舰队原司令员苏军(曾任“鞍山”舰舰长)、北海舰队原政委陈先锋(曾任“鞍山”舰政委)等。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苏联的海军已装备反舰导弹,有了导弹驱逐舰。“鞍山”号、“抚顺”号等4艘驱逐舰主要武备仍是鱼雷和火炮。鉴于此,1955年11月,军委曾颁布命令,将驱逐舰大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雷击舰第五十一大队”,及时进行了驱逐舰武备改装。至70年代初,4艘驱逐舰均已成功改装为导弹驱逐舰。与此同时,我国国产导弹驱逐舰也试制成功,并胜利下水。1971年底,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正式编入海军部队战斗序列。

百年潜艇梦圆之时,陈毅视察基地激情赋诗

潜艇是一种高度机动,隐蔽性强,具有强大攻击力的作战舰艇。在海军装备大家族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自17世纪初叶潜艇问世以来,世界各海军强国均倾全力研制、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大显威力。其惊人战绩令世界军事家扼腕长叹:没有潜艇就没有海军!

在人民海军史上,1954年6月1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

1950年8月,海军建军会议郑重作出决定:新中国海军建设“以飞机、潜艇、快艇三项为重点”。由此始,建立潜艇部队的计划便正式列入人民海军建设的日程。

1950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购买潜艇及帮助培训潜艇技术人员的要求。经双方协商,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4艘潜艇,并由苏联驻旅顺海军部队帮助中国海军培训艇员和指挥、保障等相应人员。

这一消息是鼓舞人心的。随着军委关于组建潜艇学习队命令的下达,海军党委便雷厉风行地展开工作。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亲自主持学员选调。在首次召开的学员选调会上,萧劲光激情满怀地向在座的同志讲述了有关潜艇的知识和建设潜艇部队的重大意义。他说,现在苏联愿意帮助我们建设潜艇部队,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一定要把人员选好,把各方面工作做好。讲到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如需要,宁可叫几条军舰开不动、解散几个学习单位,也要满足这次选调学员的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海军部队和院校为主要方向,以全军院校和兄弟部队为补充,按照政治素质好、年纪比较轻、体质符合艇员标准的条件,很快选定了275名学员,组建了中国海军潜艇学习队。

潜艇学习队设在当时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支队的老虎尾基地。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潜艇学习队直接归军委海军领导,教学由苏联海军提供的实习潜艇艇长马斯罗夫中校(后为格洛瓦乔夫上校)具体负责。中苏双方原议定培训时间为两年,即自1951年5月至1953年6月。后来根据情况延长一年,于1954年6月结业,实际学习时间为三年。从海军到军委直至中央领导,对潜艇学习队都十分关心。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瑞卿、萧华等,先后到学习队视察。萧劲光司令员有计划地到学习队听取汇报,与苏方人员一起研究训练和教学。苏军方面对此次培训也异常重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曾担任过孙中山海军顾问的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潘齐列夫海军上将,也亲临学习队视察,检查指导培训工作。

1954年6月中旬,潜艇学习队如期结业。19日,中央军委颁发命令,将拟接收的从苏联购买的2艘“斯大林”型潜艇C-36号、C-49号分别命名为“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并批准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大队长傅继泽,参谋长张虎臣,政治处主任崔景波。从此,人民海军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

6月24日,旅顺口晴空万里,水碧天蓝,西港码头彩旗飘扬。下午2时,中苏潜艇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出席仪式的,苏方为驻旅顺海军基地的负责人及驻旅大区苏军最高指挥官斯维尔佐夫上将,苏驻大连领事馆代办克瓦列夫斯基;中方除周希汉率领的海军机关代表团、大连海校负责人外,还邀请了旅大市委书记欧阳钦等地方党政领导。

6月28日,新中国的两艘潜艇在学员们的操纵下昂首驶离旅顺港,在茫茫大海上画出第一条航迹,劈波斩浪向筹建已毕的青岛潜艇基地驶去。

7月23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视察了潜艇基地,参观了新接收入列的“新中国11号”、“新中国12号”潜艇。潜艇大队大队长傅继泽请陈毅题词,陈毅略加思索,便激情如涌,当场赋诗一首:

人口六万万,立国太平洋。

面对侵略者,必须有海防。

水上多舰艇,空中能飞航。

海底深千尺,潜水亦所长。

件件皆掌握,样样是内行。

严整陆海空,捍卫我边疆。

和平可确保,建设日辉煌。

战贩如伸手,必定遭灭亡。

大哉新中国,指日富且强。

陈毅在落款署名后,又取题曰《潜艇上留题》。

在此后的一年内,又陆续接收了从苏联购买的6艘潜艇。1955年9月,潜水艇独立大队遂改编为“潜水艇第一支队”。当年底,潜艇第一支队便参加了总参谋部在辽东半岛举行的抗登陆战役演习,并以4枚鱼雷全部命中目标的好成绩初显威力。

推荐访问: 初创 海军 纪实 上篇 时期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