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坎,缅甸掸邦一个宁静的小镇,地处中缅边境。1938年11月,在南坎的一家教会医院,来自美国的西格雷夫医生正在用锤子敲打着修缮一扇窗户,忽然一个他从来没见过的严肃的美国男人向他走来。此人自称丹·古尔利,声称要在这附近修建一个现代化的飞机制造厂。医生被他吓了一大跳,天啊!这里可是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要在这里建现代化的飞机厂!然而,医生从这个人的言谈举止判断,觉得他又似乎不像是一个脑袋有问题的人,于是把他带到办公室,指着地图告诉他什么地方最适合建厂(不久前医生刚刚去过那里,为当地的孕妇接生孩子)。
医生指给这个美国人看的地点,就是与南坎只有一江之隔的雷允,而这个神秘的美国人正是中国中央飞机制造厂派来勘址建厂的先遣队队长。雷允,这个中国边疆默默无闻的小地方,从此成为了抗战时期中国一批航空志士“航空救国”梦想的寄托之所。
2007年12月,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后,我们和云南保山电视台滇西抗战记录片拍摄基地韵摄制组一道,来到雷允、南坎,寻找航空先辈们在这里曾经的光荣与梦想,寻找失落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边疆。
缘起:尤金尼亚的来信
雷允是云南边境瑞丽的一个小地方,三面毗邻缅甸。抗战初期的1938年底,受到日军重点轰炸的中央飞机制造厂,从东南沿海的杭州笕桥辗转几千千米搬迁到这里。1942年,从缅甸入侵的日军即将打到云南边境,飞机厂的中美员工被迫撤离。仓促间,为了不使自己的心血被敌人利用,彻底烧毁了厂房和一切带不走的东西。
几十年来,尽管偶尔有航空史学者和当年曾在此工作过的人探讨过雷允飞机厂的来龙去脉,但是根本无法通过照片实地勾画出工厂的实际范围、厂区建筑的布局和具体的位置等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曾经辉煌的雷允飞机制造厂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了一个谜。
2007年10月,通过外国朋友的介绍,我们结识了一位居住在英国伦敦的美国女士尤金尼亚巴肯(Eugenie Buchan),她的爷爷布鲁斯·加德纳·莱顿(BtriceGardner Leighton)当年曾任中央飞机制造厂的美方副总裁。1965年爷爷去世,那时她还是一个孩子。最近,她在爷爷遗物的皮包里发现了许多文件和照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述雷允飞机厂情况的。于是,她开始整理这些资料,希望彻底弄清爷爷当年来中国从事的航空事业,她还建立了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的英文网站。
我们通过网络与尤金尼亚女士频繁地联系,交换了大量的资料。尤为珍贵的是她发来的大量照片,其中有一些不同角度的雷允飞机厂厂区全景和车间内部照片。
通过照片对比,原雷允飞机厂高级职员汤铭盘先生的两位儿子汤亦新和汤又新,根据回忆绘制了一张露允飞机厂的地图。有了这张地图,我们终于可以大致确定雷允飞机厂的范围、厂区的飞机跑道、车间、宿舍、美国职员俱乐部等具体位置。早已灰飞烟灭的雷允飞机制造厂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终于渐渐地浮出水面。
雷允:曾经的梦想与荣光
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中日两国空军历史上首度交锋。经过实战检验和血的教训,有识之士认识到,经历了辛亥革命后无休止的内战和西方对中国长达十年的武器禁运(1919-1929年)之后,中日两国在军事航空领域上的差距正日益加大。为此,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在王助(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等一批航空志士的倡导下,开始发展中国的军事航空工业,并积极与欧美航空强国开展合作,以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一时期,最成功的两个合作典范就是中美合作的杭州飞机制造厂和中意合作的南昌飞机制造厂。至今,在国内外闻名的航空企业南昌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厂区内,还保留着当年老厂的标志性建筑“八角亭”。
193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署(1934年5月改组为航委会)议定筹建杭州飞机制造厂。中美达成协议合资办厂,由中国国民政府控股(占55%),厂址选在杭州笕桥,正式的名称是中央飞机制造公司,即中央飞机制造厂,英文缩写是CAMC或CAMCO,董事长由美国人威廉·鲍雷(William D.Pawley)担任。从投产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央飞机制造厂修理和组装了200多架飞机,其中包括著名的寇蒂斯霍克…战斗机和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等。该厂是中国近代修造飞机最多的飞机制造厂之一,生产的飞机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8月14日,就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飞机就对笕桥进行了轰炸。中央飞机制造厂被迫内迁,先迁武汉,后又迁昆明,最后迁到了位于云南边陲一隅的雷允。在这个当时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少数民族地区,披荆斩棘,建立起一个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制造厂,包括完整配套的生产和生活设施。那个战争年代,在此过程中,中美航空先辈们付出的辛苦和心血可想而知。
中央雷允飞机制造厂于1939年建成,生产规模比在杭州的时候扩大了,设备也更完善,从各方汇集来的航空人才也更多,最多时全厂员工达到2900多人,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厂。
雷允厂的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厂里的主要车间都有美国专家主管技术,监督制造。雷允厂当时的飞机制造主要是根据蓝图制造飞机的机身、机翼、机尾、油箱、起落架和螺旋桨等,而发动机、仪表、机载武器系统等都采用现成的部件。装配好的飞机由楚雄或祥云机场来的空军飞行员试飞,合格后就会离开这里,转赴抗战前线。
从1939年7月到1940年10月,雷允飞机厂制造了霍克Ⅲ双翼战斗机3架、霍克75战斗机30架、端安教练机30架,组装CW-21战斗机5架、P-40战斗机29架、DC-3运输机3架,改装勃兰卡教练机8架、海岸巡逻机4架,大修西科斯基水陆两用飞机1架(此为蒋介石的座机)。
1940年10月26日,一直远离抗战硝烟的雷允突然遭到了日军的空袭。27架日军轰炸机对雷允飞机制造厂进行了轰炸,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遇难员工和家属有70-100人、伤数百人。这个刚刚投产一年多的飞机制造厂的生产陷入停顿状态,并从此一蹶不振。
在此之后,为了躲避日军空袭,雷允飞机厂在缅甸八莫建立了发动机分厂,在缅甸仰光设立了临时装配车间,组装了一批发动机和P-40战斗机,而雷允的厂区则只进行了一些飞机维修任务。
1942年初,日军入侵缅甸,陈纳德领导的中国空军美国航空志愿队(英文简称AVG,即著名的“飞虎队”)经常以雷允为基地,抗击日军。1942年2月,“飞虎队”还曾在雷允上空击落2架日军飞机。
雷允飞机厂为“飞虎队”的P-40战机和驻缅甸的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进行了数十架次的检修。
1942年4月底,包括中国远征军在内的盟军在缅甸对日作战失利,中央飞机制造厂计划再度迁移。由于战局急转直下,形势极端混乱,为了不使宝贵的航空资源为敌所获,仓促间,不得不将遗留的设备和建筑全都付之一炬。一个苦心经营数年,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现代化飞机制造厂,就这样化为灰烬。抗战时期,凝结了一代中国航空志士心血和梦想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就这样魂断雷允。
1945年1月19日,本文开头那位南坎医院的西格雷夫医生作为随军向导,带着中国新38师112团、重炮营和驻印军战车营从日军手中收复了雷允,然而,此时雷允飞机厂已不复存在,映入他眼帘的只有满目疮痍,断壁残垣。
寻踪:丛林中无字的“墓碑”
2007年12月底,为了进一步调查清楚雷允飞机制造厂的情况,我们和云南保山电视台的摄制组一道,在瑞丽当地我们的好友赵胤宏和钟泽能先生的帮助下,去缅甸南坎和中国雷允进行了采访和实地调查。
在与雷允一江之隔的缅句小镇南坎,我们见到了当年南坎医院的缅甸克伦族女护士埃丝特·波(Esther Po)。由于雷允地处热带,飞机制造厂在这里初建时卫生条件极差,各种瘟疫肆虐。为此,厂方曾一度聘请南坎医院的西格雷夫医生兼任厂职工医院院长。埃丝特老人告诉我们,有一段时间,她们和医生每周都要到河对岸的雷允去为飞机厂的员工出诊治疗。1940年10月26日那次大空袭发生后,西格雷夫医生曾带领着护士们对雷允飞机厂的伤病员进行了积极地救护。
在雷允的傣族村落广喊村,我们采访了一位傣族老太太雅麦很。她年轻时曾为飞机厂的美国职员挑水,后来和飞机厂的广东籍木匠老颜结婚。飞机厂撤离时,老颜留了下来,如今业已去世。老人曾为工厂送水,又是职工家属,对厂区的情况非常熟悉。
老人在侄孙女品旺的陪同下,带着我们爬上公路边的一座小山,在茂密的热带丛林深处,我们震惊地发现了几座已成为废墟的烟囱和一个壁炉。雷允属于热带,当地人从来不使用壁炉,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中央飞机制造厂的美国职员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建有壁炉。被一些攀藤植物缠绕着的烟囱和壁炉,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地矗立在茂密的热带丛林里,四周还依稀可见一些残垣断壁。它们就那样冷冷地沉默着,像无字的墓碑,无言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航空业曾经的沧桑和悲凉。雅麦很老人告诉我们,这里不是工作的地方,是美国人喝酒开会的地方,当时她可以拿着“票”来这里玩。
然后,老人又带着我们来到如今的雷允第四华侨农场,在农场的场区里又找到了一段废墟的墙基,这是飞机厂1号、2号大车间唯一保留下来的遗迹。老人说,日本人打来之前,工厂的人烧毁了这里的一切。
由于这里战后建立的房屋很多,而原来的建筑基本上荡然无存,我们仍然无法和地图、照片对照。唯一的希望就是到比较空旷的当年的工厂跑道上再进行对比了。
到了如今已经成为一条公路的飞机跑道上,这里视野开阔,我们可以在实地用照片和地图对比了。这时我们终于惊奇地发现,老人带我们看过的有烟囱的小山竟然就是当年飞机厂最奢华的西人俱乐部所在地。
老人指着不远出的一片竹林说,那是她家的麻竹地,过去是工厂的职工医院。医院!这是尤金尼亚女士发来的照片上出现最多韵建筑。可以肯定,而这些照片有许多都是当年从西人俱乐部的小山上拍摄的。
在一个小池塘旁,一片竹林掩映的杂草丛中,我们找到了雷允飞机制造厂的奠基石,竹影斑驳中,上面刻着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辨——CAMC 1939。这是当年雷允飞机制造厂的奠基石,也是我们今天寻找该厂遗址的最有力证据,同时又是记录着中国航空前辈们光荣和梦想的丰碑!
责任编辑 思 空
推荐访问: 边疆 寻找 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