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20万字手稿。金岳霖对此是有先见之明的,每次跑警报都要拿着自己三十年的心血——《认识论》书稿。在小山坳中避难时,他就坐在书稿上。但终于有一次,这件宝贝还是被他给忘在了避难处,等到他回去寻找时,早就没了踪影。几十年后,金岳霖打趣说,“很可能被别人拿去包花生米了。”
西南联大的才子
教授好歹有工资,而联大很多学生的家都在沦陷区,更是一贫如洗。好在当时西南联大不仅不收学费,还每月发给一些不必偿还的“贷金”,作为学生的伙食费。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联大数学系的系主任,但教授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怎么有钱供孩子上学呢?在西南联大上学那几年,学校吃饭虽然不要钱,但伙食极差,还不管饱。1942年,何兆武在外面兼职做工,才稍有好转。那年秋天,为供应大一新生住宿,学校当局命令学生腾出宿舍,遭到青年教师们的反对。大一新生没有吃饭的地方,教室非常紧缺,所以有时候午饭时间也会安排上课。
有一个学生自1938年到达昆明,一直到1942年毕业时,他都穿着同一件长袍,且从来没有洗过,因为没有衣服换穿。另外一个那年毕业的学生只有一套军事运输单位发的制服,那是他在一次工作后所得。联大经济系的王民嘉是“高干子弟”,她父亲是蒋介石表兄、贵州省财政厅长,但也与普通学生住草棚宿舍,穿一件蓝布袍,每天吃食堂。
1942年,杨振宁为取得西南联大的学士学位,需要提交一份毕业论文,于是找到吴大猷做导师。当时吴让杨看了《近代物理评论上》一篇有关群论和分子光谱的论文,从此杨被引入物理学群论这一领域。当年继续读研究生的杨振宁与张守廉、黄昆,被称为“物理系三才子”。
自由之土
战后迁至四川李庄的中央研究院也是如此。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带着女儿从沦陷区的燕京大学来到李庄,代表家人探望思成、思永兄弟。她初见林徽因,差点就认不出漂亮的嫂子了。那时林徽因瘦得只剩一个衣服架子,脸也都蜡黄的,只有一双眼睛还是那么美丽。梁思成和梁思永也都在病中,尤其思永的肺病已相当严重。傅斯年几次为他们申请政府资助,以帮他们渡过难关。
后方生活艰辛,但至少是一片自由之土,因而学者们相继西行。正在温州故乡的夏鼐收到李济的电报,聘他为史语所副研究员。中研院代理院长朱家骅通知浙江国民党党部书记长,让他先借给夏鼐去四川的路费,以后由史语所归还。在那个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名家辈出的时代,为各界无争议的大师或许只有一位,那就是有“教授之教授”美誉的陈寅恪。1942年5月的一个暴风雨之夜,陈寅恪逃离香港,经广东到达桂林,暂时任教广西大学。不久后,他成为中研院史语所的一员。
这一年,世界局势在向好的一方面发展,但落魄在中国西南的知识分子们,生活依旧穷困,斗志不减当初,他们不相信国家真的会沦为南宋,他们在为学术培育火种。
(参考资料:何兆武《上学记》、冯友兰等《联大教授》、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岱峻《民国衣冠》等)
推荐访问: 无碍 知识分子 坚守 贫困 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