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时间:2022-03-21 09:46: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为了进一步明晰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概念,本文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林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等方面多层次概述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进一步阐述各层次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应用意义。同时讨论了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的三大展望:⑴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⑵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⑶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林地;等级划分;生态经济学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森林经营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早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E.拉曼等提出森林立地的概念,卡扬德。A.K在1909年发表了《森林类型》一书,用指示植物法划分立地条件质量等级[1]。为了划分非原始森林的林地质量等级,林地生产力概念被提出来了,直到现在,划分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的方法层出不穷[2,3,4,5,6]。前人觉察到林地生产力与土壤之间有密切的关联,适合于评价无林地质量等级的土壤肥力学说相继问世[7]。通常情况下,具有相同肥力指标的土壤,相隔距离越远,植物生长的差异就越大。因此,人们认识到用土壤肥力指标评价林地质量的学说并不完善。于是,近代林学家们用森林立地类型定性地评价不同的林地质量[8]。近年来,有人开展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森林立地等级划分的研究[9]。

目前,林地质量价值观有了多方位新突破。例如林地的经营条件[10]质量,市场区位[11]质量,综合质量[12],地价[13]质量,景观质量[14,15]等,出现了相关研究。

截至目前,已经研究过的林地质量种类有:林地的生产力质量,土壤肥力质量,立地质量,经营条件质量,市场区位质量,综合质量,地价质量等。因此,林地质量有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之区别。狭义林地质量是上述林地质量种类中的任意一种,广义林地质量截至目前尚无定论。

毫无疑问,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一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的目的相对性,二是林地质量等级标准的相对性,三是林地质量等级划分应用的相对性。为进一步说明,特概述于下:

1 林地各类质量等级划分概述

1.1 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生产力,是指林地地段内可以适合生长某些森林植被的能力。其质量等级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定性指标法,二是定量指标法。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性指标法,主要是指示植物划分法[16,17]。这种方法极其古老原始,可适合未被破坏的原始森林植被地段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并且简便易行;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不科学的森林经营活动,原始森林植被基本上都已被破坏而不复存在,所以现在这种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定量指标法,主要是以某种优势植物的平均或单位面积的年生物收获量作为尺度来衡量林地生产力质量的等级[18,19]。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某种植物为特定目的林地生产力质量等级划分,而不能作为所有植物的共同尺度,更不能说明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20]。

1.2 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

为反映林地生产力质量的本质特征,并作为衡量所有植物生长的共同尺度,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的各种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对森林植被生长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7,21,22]进行长期观测与试验,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最后得出比较符合科学的论断。

土壤肥力的本质因子为土壤生态因子的无相态:水、肥、气、热等[23]。土壤肥力的表现因子为土壤环境因子的有相态:土壤发育母质、土壤厚度、土壤腐殖质等[23]。

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为定量反映这种内在联系,通常有以下方法:层次分析法[24]、正交设计法[25,2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7]等。

1.3 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不同地区具有相同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地段,同种林木常常生长不一样,这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并不是影响林木生长环境因子的全部。立地条件含有林木生长所有的环境因子,包括大气候、小气候、微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

“立地因子是一种有形的外在表相,不能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只能通过影响生态因子而对植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是生态因子的无相态(人不可感觉到的形体,只能借助仪器测量),包括气候生态因子(光、热、水、气)和土壤生态因子(土壤肥力、土壤胶体),但是这种无相态只能通过有相态(即立地因子,人可以感觉到的形体,包括地理位置、地貌、土壤母质、腐殖质、土厚等)存在而发挥作用,有相态的本质就是这种无相态。显而易见,没有离开立地因子而存在的生态因子,没有不含有生态因子而存在的立地因子;生态因子是立地因子的本质特征,立地因子是生态因子存在的形式。”[23]

立地因子的无相态通过立地因子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与土壤的无相态通过土壤的有相态作为载体而影响植物生长具有类似的层次性。因此前述的林地土壤肥力质量等级划分方法都可以运用于立地质量等级划分,只不过是立地因子范围更广,层次结构更复杂[23]。

1.4 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生产力、林地土壤肥力和森林立地质量都属于林地的自然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则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经营条件为人们在林地内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需要的基本设施及环境条件,包括水电供给设施、道路通达条件和相隔居民区距离等。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属于模糊集合,可运用模糊数学[28]求解。1.5 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也属于林地的社会经济属性范畴。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系指林地区域内市场发育的程度。依据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9]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30],我们认为,划分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行政因素。

林地市場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评判法[31]、土地级别类比法[32]和专家评判法等[33]。

1.6 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综合质量包括至少4个层面的林地质量综合,即林地的市场区位质量、经营条件质量、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与生态区位等级等[34,12,10]。其中林地的自然属性质量,最好以林地的立地质量作代表。

因此,林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必须在林地市场区位质量等级划分、林地经营条件质量等级划分和森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林地综合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34]。

1.7 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

林地地价是一个交换价值范畴,它反映了可交易的货币数量关系[32]。因交易目的不同,林地地价可分为所有权价值,使用权价值和其他权利价值。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市场交易价值与评估价值。通常林地地价质量等级划分中的林地地价,系指林地所有权价值的评估价值[32]。

划分林地地价质量等级的主要方法为模糊数学,一般将林地的基准地价[32]作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2 林地质量等级划分研究展望

随着森林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恶化缓解作用的日益明显,人们对森林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地质量分级的研究展现了如下三大趋势。

2.1 林地质量价值观突变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生活,而且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明生活。当代的林地质量价值观不仅与林地的物质产品有关,而且与林地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林地的旅游观光价值[35,36]、生物多样性价值[37]等森林生态文明[38,39]价值观的不断发掘,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势必开创林地质量价值观的新纪元。

2.2 林地质量调查划分单位进一步多元化

传统林地调查划分最小单位是小班,最大的小班面积不得超过20hm2[40]。这种以林地的物质产品经营为目的而定义的小班显然不能作为以生物多样性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为目的林地质量划分的最小单位。因此,我国林地保护利用区划中有了主体功能区、功能分区等高级林地划分单位[10]。显而易见,能满足森林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的林地质量调查划分最小单位——各类“林地功能小班”,如果加以恰当定义,可能刷新或替代传统的林地小班定义。

2.3 林地质量评价向高技术方向发展

林地质量价值观方向的突变决定了林地质量评价高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现代林地经营多目标性的不断发展,林地质量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传统的林地质量划分方法、手段和技术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作为林地各类质量划分的统一方法。通常情况下,作为多目标经营的林地质量划分是采用多方法的组合。例如,在《运用模糊数学划分中国林地综合质量等级》中就多次将层次分析法与多重复合蕴涵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组合运用[34]。在大量获取林地质量划分数据方面,近年来有用遥感数据替代森林连续清查数据的倾向[6]。

3 小结

(1)林地质量至少有7个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林地质量只能在同一层次与同一标准内才可能进行比较。此外,使用不同标准划分的林地质量等级之间亦无法进行比较。

(2)林地质量等级划分是林业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动态数字林业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林业规划、设计、调查、监测、环境评价、科研与林业资产评估等多个领域。

(3)以区域为单位,将林地质量等级划分落实到地块,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划分时可借用森林连续清查成果资料和森林二类调查成果资料。

参考文献

[1]Pathfinder88,selfeel,jia985. Forest site. Baike. baidu. com/ view/2526247.htm. 2011-03-0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什么是林地生产力[J].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6.

[3]A. Joyce, Richard. Productivity of America"s forests ...Haynes,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meeting specified standards of quality,1995.

[4] A. Anders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964, Washington, D. C., 1976.

[5] S. A. Sader, D. J. Hayes, J. A. Hepinstall, M. Coan and C. Soza, C. Forest Change Monitoring of A Remote Biosphere Reser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22, No. 10, 2001, pp. 1937-1950.

[6]Ali Asghar Torahi, Suresh Chand Rai.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and Forest Change Analysis,Using Satellite Imagery-A Case Study in Dehdez Area of Zagros Mountain in Iran . JGIS >> Vol.3 No.1, January 2011.

[7]Edward C J,Laura L L. A soil-quality ind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measure Two decompositions 1999(4) doi:10.2307/1244331.

[8]Xiao-Li Zhang,Xian-Xiang You,Coll. A study on forest site typ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of Resources & Environ. Beijing Forestry Univ., China.2002.

[9]D. Kennard.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ncyclopedia ID: p1608. Last Modified: 2008-11-14.

[10]黄国胜.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M].国家林业局,2010.

[11]涅克拉索夫.區域经济学[M].1978.

[12]孔庆云,唐小平,程小玲.我国林地质量分级研究[J].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2009.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2001.

[14]中国生态评估网.景观质量评价[J].2011(04):45.

[15]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16]S.H.Spurr,and B.V.Barnes.Forest Ecology, 3rd ed.,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1980.

[17]宋会兴,苏智先,彭远英.山地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关系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1-1533.

[18]黄道年.从树高生长量分析立地指数表[J].林业科技通讯,1980(12).

[19]肖君,方升佐,徐锡增.南方型杨树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编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6(06).

[20]叶镜中.森林经理学[M].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1982.

[21]颜雄,张杨珠,刘晶.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5).

[22]Junping Zhang, Shuguang Liu,Yueming Hu, Yuan Tian,Coll. Study on a Pattern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Soil Quality Based on Simplified Learning Sample Dataset

[23]秦国金,朱开宪,艾刚新等.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J].林业科学,2003,39(5):52-59.

[24]陈森.层次分析法在林业生产决策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3,(4):1-6.

[25]孙长鸣. 正交试验法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应用)[M].农业出版社,1978.

[26]朱伟勇.正交与回归正交试验法的应用[M].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

[27]张忠占,徐兴忠.应用数理统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8] L. A. Zadeh.《Fuzzy Sets》.1965.

[29]克里斯泰勒.南德的中心地[M].1933.

[30]秦国金,朱开宪,刘侠等. 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省级区划专题研究[J]. 2011.

[31]温修春,吴群,范黎. Application of Grey Multi-hierarchic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uzzy Cluster Methods to Farmland Gr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2004,21(1).

[32]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4).

[33]周立农,罗森.林地质量诊断专家系统[J].农业软件.1992,4(1): 13,16,34.

[34]Guojin Qin,Jinyun Cheng,kaixian Zhu,coll.Classification of Integrated Quality Grade of Chinese Woodland Using Fuzzy Mathematics. Be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2.

[35]中国环境联盟.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J]. http:///lvyou.asp,2011-9-25.

[36]中信证券.旅游行业景区:观光游阶段-景区资源价值突出[J].2011-08-30.

[37]王宏伟,霍振彬,宋力.中国森林生态价值评估技术方法研究[J]. 2010-11-08.

[38]王丽娜,程道品.生态文明视野下森林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热[J].2010(9).

[39]WANG Jian-jun, LI Zhao-yang, TIAN Ming-zh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tourism resource. 地理研究?2006,25(3):507-516.

[40]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M].2003.

推荐访问: 林地 划分 概述 等级 质量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