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一经营一转让”,又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自BOT融资模式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之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了对BOT项目融资的探索和实践,并对BOT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Robert.LKTiong(1987)对BOT项目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净现值法、专家打分法、决策树法等几种常用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认为对BOT项目进行评价必须要有可行的评价手段同时需要对风险评价的结果有正确的理解。
Dixit(1989)提出费用模型、任务模型、运筹规划模型等科学的BOT项目风险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BOT项目存在的风险依次划分为国别风险、项目自身风险以及客户风险。
CM Tan(1994)提出基于模糊逻辑技术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将此方法运用于大型BOT项目的风险评价及控制中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Kitti Subprasm(1994)将模糊数学分析方法运用于BOT项目风险评价中,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以将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用于投标方案的评价。Kumaraswamy(2004)找出影响BOT项目风险的八个主要因素,并针对八个影响因素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
2.国内研究现状
张丹文(2003)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BOT项目的潜在风险,并建立BOT项目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为各项指标打分赋值,最后得出BOT项目风险值。
齐国友等(2003)认为在BOT项目投资决策中需要仔细考虑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在综合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投资评价方法,即风险NPV法。利用风险NPV进行评价需要确定NPV服从的概率分布及折现率,根据NPV的概率分布函数进行计算。
王芳(2004)等运用实物期权的思想,在考虑价值评价变量阶段性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参数的阶段变化反映变量的阶段变化,基于Lto随机微分方程提出了一种新的BOT项目价值评估方法,为BOT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量化标准,便于各项目之间的比较与选择。
王爱民和范小军(2004)在分析BOT项目期权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项目价值和项目建设成本的动态变化,用于计算BOT项目价值和项目建设成本的双变量项目期权价值。
曾卫兵(2004)用期权理论建立了内资BOT公路项目的投资决策评价模型,进一步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并论证了该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将其运用到实例中验证其有效性。
3.研究不足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研究的一些不足:
(1)风险评价方法的运用没有结合BOT项目的特点,仅是简单的将各种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直接运用到BOT项目中。BOT项目与一般的项目有所不同,它具有特许期限等特点,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该结合BOT项目自身的特点对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完善。
(2)现阶段常用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风险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将其运用到BOT项目风险评价中时应针对其局限性对其进行完善,直接将其运用到BOT项目中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3)采取建立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权重综合评价BOT项目风险的方法,风险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将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来赋值,主观性较强,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准确性较差。
(4)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复杂、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资料部门工作不够全面,从而导致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价时很少有可以借鉴的历史数据,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其次,风险评价的数学模型专业性很强,操作起来复杂,项目的各参与方知识有限,专家对项目风险的分析不能让决策者很好的理解,这样必然会影响到风险评估与风险决策的质量。
4.建议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从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评价BOT项目风险,必须综合考察BOT项目的所有主要风险,同时要考虑不同参与方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在基于各参与方的BO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除少数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获得,大量的指标则只能采用专家评分法。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即用模糊运算法则,得出一个评判矩阵,并且通过评判函数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评价的过程。
模糊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模糊评价方法可以不直接依赖于某一项指标,也不过分地依赖于绝对指标,而是采取比较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一般数学评价方法中,由于标准选用不尽合理而导致的评价结果的偏差。第二,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通过权数加以体现,但允许在权数选择上有一定的出入,而不至于改变最终的评价结果。第三,模糊评价中算子的选择和隶属函数关系的确立,使各项参与评价的非量化指标间建立了有机联系,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整体特征和一般趋势。
龚洁(2010)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BOT项目投资风险的综合评价过程中,利用其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优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这一特点,对适合BOT项目中各种非确定性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Robert L K Tiong. Evaluation of proposal for BOT proj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87,l5(2):67-72.
[2]DixitAK, pindyik P S. The risk assessment of BOT project[J].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1989,28(4):129.
[3]C M Tan. BOT model for instraction development in A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4,17(6):377-382.
[4]张丹文.BOT项目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3.
[5]齐国友,曾赛星,贾艳红.BOT项目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3,24(3):12-14.
[6]王芳,杨乃定,姜继娇.基于lto随机过程的BOT项目价值评估[J].管理评论,2004,16(7):38-42.
[7]龚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BOT项目风险评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2-53.
[8]宋冬梅.基于模糊理论的BOT项目风险评价[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83(4):54-56.
推荐访问: 综述 评价 方法 项目风险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