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关键词含有“Web 3.0”的315篇文献为样本,从论文发表时间分布、研究主题及热点分布、核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等几个角度分析了12年来国内Web 3.0的研究轨迹和研究热点。
[关键词] Web 3.0;文献计量分析;现状分析;研究热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8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1- 0189- 04
0 引 言
随着Web 3.0理念逐步深入广大网民的思维,Web 3.0在Web 2.0的基础上将杂乱的微内容进行最小单位的继续拆分,进行词义标准化、结构化,实现了微信息之间的互动和微内容间基于语义的链接[1],实现了更加智能化的人人及人机之间的互动交流[2]。基于此,人们提出了Web 3.0的核心理念“个性、精准和智能”,Web 3.0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的相关信息进行交互,也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这就要求在Web 3.0中整合数据、应用、功能、服务、流程、信息、知识( 统称为数据) 来满足用户的需要和偏好[3]。
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我国Web 3.0发展和研究现状,对2007-2018年期间公开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论文进行了計量统计分析, 从论文时间分布、主题与研究热点分布、核心作者分布、期刊分布等方面来揭示Web 3.0的研究轨迹和研究热点。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CNKI作为文献源,收全率超过99%,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能为我们提供高度整合的数据,得到的结果基本能反映国内Web 3.0的研究状况。
1.2 文献计量方法
本文检索策略为主题和关键词均为“Web 3.0”,文献发表时间范围为“2007-2018”。检索获取文献357篇,舍去与Web 3.0不相关论文及非学术论文,最终获取315篇,采集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统计分析论文时间、主题、研究热点、核心作者、期刊等分布情况,以探究其发展轨迹和研究热点。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论文时间分布
2007-2018年间有关Web 3.0研究论文的总量为315篇,具体年代分布如表1所示。
2007-2008年我国针对Web 3.0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共23篇,占论文总量约7.3%,该阶段视为启蒙阶段(第一阶段);2009-2014年发文量为219篇(每年发文量大于等于30),占论文总量约69.5%,该阶段视为高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15-2018年发文量为73篇(2018年不完全统计),占论文总量约23.2%,该阶段视为成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
2.2 论文主题及研究热点分布
通过对以往文献[4-5]及论文关键字、中文摘要的统计分析,本文将Web 3.0的研究主题归纳为9类:概述、主要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影响分析以及在教育、图书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网络传播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前4类归为基础理论研究,后6类归为应用研究。其中,概述是针对Web 3.0的概念、思想、特征、发展过程等相关阐述;主要理论基础研究是对Web 3.0相关理论、模型的研究;技术体系研究是对Web 3.0基础技术、应用技术的研究;影响分析研究是对Web 3.0给某一领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的研究;应用研究主要分析了Web 3.0在教育、图书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网络传播营销及其他方面的研究。2007-2018年Web3.0研究主题分布如表2所示。
2.3核心作者分布
本文采用核心作者及其发文数量来研究Web 3.0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和作者研究的延续性,核心作者的评定依据普莱斯定律公式[6],其中Nmax为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第一作者集合所发表的论文总量,N为评定核心作者的下界限,在发表论文数量大于等于N的情况下方可评定为核心作者。经统计,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作者有陈宁、熊回香,均发表了4篇文章,则Nmax=8,N=2.12(保留两位小数),取整后N=3,发表论文数量大于等于3的核心作者有陈宁(4)、熊回香(4)、马振萍(3)、胡海波(3)。
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14,占总量的4.45%,该比例远低于文献计量学中核心作者发文量的下限(应占总发文量的20%),这说明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一支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2.4 期刊分布
据统计,共有135种期刊发表过Web 3.0领域论文,其中发文量在6篇以上(含6篇)的期刊有9种,占期刊总量的6.67%,发表论文量为64篇,占论文总量的20.32%,其余126种期刊共发表252篇论文,符合文献离散律。图1为发表6篇以上的期刊的发文量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探索》《图书馆学刊》《现代情报》《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图书馆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Web 3.0”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余126种期刊共发表252篇论文。
2.5 研究机构分布
经过分析, 共有176个院系、图书馆和其他科研机构(95%以上来源于大学)对Web 3.0进行了研究。如图2所示,发表4篇以上(包括4篇)的研究机构是华中师范大学(8)、中国人民大学(6)、清华大学(4)、武汉大学(4)、南开大学(4)、中山大学(4)、辽宁师范大学(4)和景德镇陶瓷学院(4),以上8个机构的总发文量为38篇,占论文总量的12.1%。
2.6 文献地理分布
在文献地理分布上,总共有29个省市发表了相关的文献,其中发表相对比较多的省市是湖北(33)、北京(29)、广东(25)、上海(22)、江苏(20)、河南(14)、浙江(12)、湖南(11)八省市,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这八个省市全部分布在中东部,共发表335篇论文,占论文总量的61.1%。而西部省市共发表65篇,占总论文数的13.7%。
3 基于文献分析结果的Web 3.0研究评析
通过以上文献计量法的具体分析,现对国内Web 3.0研究评析如下:
(1)由研究主题及热点分布可知,第一阶段研究的重点在概述、技术体系、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寥寥无几。第二阶段各类研究快速發展,尤其是概述、技术体系、应用于图书馆和应用于网络传播营销研究的发文量分别占该阶段论文总量的21.9%、23.2%、30.1%和12.8%。第三阶段明确了该领域研究发展的方向,概述、技术体系、应用于图书馆和应用于网络传播营销研究。
(2)由期刊分布可知,发文量排在前九名的期刊均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类,说明Web 3.0研究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学术热点。
(3)由核心作者分布可知,核心作者发文数量为14,占总量的4.45%,该比例远低于文献计量学中核心作者发文量的下限(应占总发文量的20%),该研究领域还未形成一支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4)由研究机构分布可知,高校是Web 3.0研究的主力。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机构中,各院校图书馆机构总和为36个,占20.5%;同时,各院校图书馆发表论文量占22.3%。由此可见,各院校图书馆在Web 3.0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由文献地理分布可知,西部省市共发表65篇,占总论文数的13.7%,可知国内对Web 3.0的研究集中分布在中东部部分省市,西部地区对Web 3.0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4 结论与展望
Web 3.0研究领域期刊论文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理论水平以及研究进展。总体来看,国内Web 3.0的研究始于2007年,相对国外研究起步较晚(国外2005年提出Web 3.0概念)。在2010年之前Web 3.0研究是基于互联网企业的探讨,未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关注。但2010年之后,国内Web 3.0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保持着快速推进的趋势,这是因为Web 3.0拥有了理念和技术支持,通过实践应用给某些互联网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和影响力,促进Web 3.0全面的发展和应用,并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未来研究中,理论研究重在技术体系,应用研究重在应用于图书馆、网络传播营销方面的研究,应用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熊回香,陈姗,许颖颖.基于Web 3.0的个性化信息聚合技术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8):95-99.
[2]陈宁,许润原.Web 3.0时代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4(1):22-24.
[3]吴胜,苏琴.Web 3.0数据整合流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24):112-115.
[4]吴胜,苏琴.基于元素组合的Web 3.0个性化服务[J].情报探索,2012(4):100-101.
[5]蔡焰.Web 3.0与信息职能获取研究综述[J].韶关学院学报.2015(2):15-18.
[6]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推荐访问: 热点 探析 现状 国内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