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加强突发事件管理,提高中小学校园应急能力

加强突发事件管理,提高中小学校园应急能力

时间:2022-03-25 10:35:05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简介:张裕岭(1963—),男,安徽淮北人,中共濉溪县委党校教务科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小学校园,是未成年人聚集的场所,也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的薄弱环节。中小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认识尚不完整,对自然规律掌握不足,缺乏基本的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高中小学校园应急能力,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要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具有规划性、纲领性和指导性,是应急理念的载体。但目前许多中小学校无应急预案,即使有也是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校领导对突发事件管理认识不清楚,存在侥幸心理,编写应急预案敷衍塞责,走形式的较多;二是编写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模拟国家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的基本框架,制作太宏观、太笼统,凸显“粗”和“大”;三是预案体系不健全,相关协调性不强等。因此中小学校应急预案编制应从以下方面加强:

(1)应急预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制。编制小组应详查校园的每个细节,进行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找出校园安全短板,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分类要细致,只写能做得到的,要让青少年看得懂、记得住。

(2)要具有可操作性。应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每一步,每一个环节,做什么、如何做、谁去做。要具体,特别是具体操作步骤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专家的作用,利用公共安全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科技设施,提高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等。

(4)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应急预案的最终目的是要贯彻和实施,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培训,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预演、预练。并在管理和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每一次演练和应急响应后,应认真进行评审和总结,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预案中所暴露的缺陷,进行更新升级。

二、要加强中小学校教师的应急能力建设

(1)要掌握有关安全知识和预防常识。如在自然灾害方面要掌握关于洪水灾害、泥石流、塌方、滑坡灾害、地震灾害的预防知识;在事故灾难方面,要掌握关于楼堂馆所的火灾、拥挤踩踏事件、溺水事故等方面的预防知识;在卫生事件中,要掌握关于食堂食物中毒、传染病预防方面的预防知识;在社会安全方面,要掌握关于校园暴力,劫持人质等事件的安全常识。

(2)要提高教师的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危机决策表现出时间紧迫、信息不足、情况复杂等特点,教师应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抓住问题主要矛盾,收集信息,迅速决定,切忌犹豫,贻误战机。应变能力提高要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扩大平时交往范围,参加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锻炼。在校园中,突发事件到来时,教师要敢于承担责任,及时决策,随机应变,指挥学生规避灾难,化解突发事件。

(3)中小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突发公共危机面前,老师要表现得沉着、冷静、坚强,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高度责任心。这种健康的心态,往往能规避突发事件带来的灾害。否则,可能导致更大的突发事件。

三、要加强中小学校园应急日常管理,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

中小学校要加强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开展教育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普及公共安全应急防护知识,建立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学校的应急管理机构、应急救援队伍要职责分明,确定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和社会动员体系的作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建立由学校负责人和本校教职工组成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培训、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上好开学第一课及期末最后一课安全教育,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多媒体、挂图、团队活动等校园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的重视与资金投入

加强学校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并给予相应的资金保障,逐步配足、配齐校园应急物质与设备,并时常进行检查督导。健全应急管理组织系统,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等。

中小学校园应急管理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安全牵涉千家万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我们要打牢这块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石。

推荐访问: 中小学 突发事件 应急 能力 提高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