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理论;实践
一、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概念
绩效(performance)是“结果”“过程”以及“未来目标”的总体策略,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组织目标或承担的职能;二是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和行为;三是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结果、工作成绩和工作效果;四是提供的条件,尤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工作结果,即胜任能力。绩效评估是将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通过可以度量的指标量化出来的过程,以客观表达组织职能完成状况。疾控工作绩效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从事疾控工作的机构和组织落实疾病预防控制7项职能(卫生部第40号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第二章第十一条)的过程、工作的成绩和效果。疾控绩效评估是建立并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这些条件、职能落实过程、工作成绩和效果量化表达。
二、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理论体系
1.疾控工作绩效考核内容疾控绩效
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5个层次:区域、机构、科室、项目和岗位。前2者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后3者是疾控机构内部管理的重点。区域指标评估反映某一特定区域内疾控工作的总体水平,代表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卫生主体、社会参与”这一机制下疾控工作的整体效果,以及为达成相关目标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条件。考核机构指标反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公共职能的条件、能力、过程、结果等。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区域指标体系区域指标按其职能归属分为6个类别17项指标,分别为①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能力;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④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能力;⑤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⑥运行保障能力等。17个指标涵盖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不同方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基础、工作过程、工作的直接结果(系统结果)和最终结果(健康结果)。体现了结构-过程-结果的系统论观念:“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结构),通过管理和工作过程(过程),产出了相应的结果(结果)”。考核重点放在了工作过程(6个指标)和工作结果(6个指标),而社会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基础,分别只有1个和4个指标表达,体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公共产品,其基础是政府的重视以及需要良好的工作条件,两者结合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运行保障能力。
3.考核流程分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全员培训,指标分解)、考核阶段(收集资料,验证核实,综合分析,录入数据)、报告阶段(综合评判,报告反馈,后续指导)。
三、讨论
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是卫生部课题组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论证逐渐建立起来的,从2011年起,各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将纳入常态管理。按照卫生部工作部署2010年底前要完成第一轮绩效考核工作。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工作
应形成绩效考核氛围 公共卫生服务既要追求效率,又要兼顾公平。同时,民众要求政府行政公开透明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些都迫使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必须从既往较大的随意性、“暗箱操作”向着循证实践的模式转变,以便改善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等,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正处于“开端”和“试行”状态。因此,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要充分认识国家实施“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的现实意义,积极调动各级人员的参与意识。
2.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工作机制制定
《实施方案》,并组建与《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技术骨干小组》(协作小组),成员可以包括传染病控制,规划免疫,信息管理,财会,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等科室的业务骨干。《绩效考核技术骨干小组》(协作小组)成员根据“领导小组”指示,长期从事培训、指导、考核等工作。在绩效考核准备阶段还应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和督办机制,把信息报告、材料核实、问题反馈等工作分阶段实施,并通过督办机制来监控每个阶段工作完成情况。在指标分解阶段应建立责任制和奖惩机制。分解指标时应把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到科室和人,实现“人跟着业务走、业务跟着指标走”,并强调“平时工作留痕迹”。
3.技术工作
考核标准的制定要实际疾控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是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的,很多指标是短时期内无法达到或开展不了的。因此,“考核主体”在确定考核标准时应注意考虑下级疾控机构现有实际工作情况,避免忽略和削弱现有工作业绩。
上级要做好技术环节的指导工作目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对绩效考核理论体系的理解参差不齐。在这样情形下,上级部门对下级的正确指导显得非常重要。上级要尽量按照统一口径指导下级,下级要与上级加强沟通,积极改进自己工作方式。必要时上级要制定统一的文本模板(二级表,自评报告等)发到下级,让下级“少走弯路”。同时,统一考核方式和内容,以显公平。
推荐访问: 绩效考核 探讨 实践 理论 疾病预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