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28 09:52:30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M|4T]{o-}׮_:M}]4N_	۲۲۲#]57'',m5MtM总结区域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针对种植业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种植业面源污染状况

种植业面源污染主要指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学投入品使用过量及其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包括水体污染、耕地土壤污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等,对种植业生产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一)种植业化学投入品使用

我国耕地复种指数较高,种植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量较大,使用强度较高。全国化肥施用量占世界化肥施用总量的35%,农药施用量占世界农药施用总量的1/3。我国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结构还不尽合理,技术含量较低,尚未推广先进的施肥施药机械。

1.化肥施用量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化肥施用量总体呈现增加态势。2016年化肥施用量达到5 984.1万吨,是1990年的2.31倍;施肥强度增至359.08千克/公顷,是1990年的2.06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安全施肥强度上限225千克/公顷,如图1所示。我国化肥利用率低于40%,而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达到50%,欧洲大多数国家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高达65%。

我国种植业肥料结构不均衡,化肥施用量占肥料施用总量的比例很高,有机肥施用量占肥料施用总量的比例很低。全国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平衡,其中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钾肥施用量较少。近年来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增速减缓,复合肥和钾肥施用量增速加快[2]。

2.农药使用量变化

我国农药施用过度,2016年农药施用量达到174万吨,是1990年的2.37倍。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高达10.44千克/公顷,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农药施用强度。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低于40%,而欧美发达国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农药利用率可达到50%~60%。我国农药施用技术落后,施药方法不科学,用药剂量和次数较多。农民缺乏关于农药施用的安全意识,将使用完的农药瓶及包装袋丢弃在沟渠边,水体极易遭受污染。未被利用的农药直接造成土壤污染,農药过量和不规范施用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3.农用薄膜使用量变化

随着设施农业发展,农用塑料薄膜使用总量快速增加,2016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260.3万吨,是1990年的5.4倍。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 840.12万公顷,是1995年的2.83倍,如图2所示。我国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不足50%,超薄农用塑料薄膜容易破损,其碎片残留于耕地中,非常不易回收。残膜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破坏耕作层结构,严重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农民将大多数地膜使用后直接丢弃在田间,不能及时回收,造成白色污染。

(二)农业废水污染物排放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监测结果,2015年全国农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1 068.58万吨,比2011年降低9.91%;农业氨氮排放量达到72.61万吨,比2011年降低12.15%,如图3所示。尽管农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呈降低的态势,但是农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仍然较高,2015年农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比达到48.06%,高于工业和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比;农业氨氮排放量占比达到31.58%,高于工业氨氮排放量占比,如表1所示。

(三)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包括:土壤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土壤酸化、水质下降、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大气环境污染等,以及由此导致的种植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下降,食品和人畜饮水安全风险加大,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等。

我国每年因过量和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化肥过量施用以及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合理,造成土壤板结,耕地生产力下降。同时,超过农田的养分负荷,化肥营养成分通过渗漏和地表径流而大量损失,引发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粗放的施药方式致使部分农药滞留在土壤与水体中,散发到空气里,随意处置废弃农药包装物将造成农药的二次污染[3]。

推荐访问: 种植业 防治 污染 对策研究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