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城范文网>范文大全 > 征文 >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时间:2022-03-29 10:14:36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馞4<^{۞.7ۏڳ^tM4ii&zޖVy}+wrƫ鞺Yi9O4nMׯV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1.1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试验共设17个处理: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复配制剂类:(1)50%多菌灵WP(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1500 g/hm2;(2)40%戊唑·多菌灵SC(江苏剑牌农药化工有限公司)1500mL/hm2;(3)30%氟环·多菌灵SC(山东新势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800 mL/hm2;(4)59.7%咪鲜·多菌灵WP(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600 g/hm2;(5)40%多·酮WP(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1800 g/hm2。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复配制剂类:(6)25%嘧菌酯SC(浙江博仕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600 mL/hm2;(7)20%烯肟·戊唑醇(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900 mL/hm2;(8)15%氯啶·戊唑醇SC(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00mL/hm2;(9)75%肟菌·戊唑醇WDG(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300 g/hm2;(10)75%戊唑·嘧菌酯WDG(世科姆化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300 g/hm2咪唑类杀菌剂:(11)25%咪鲜胺EC(上海艾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1080 mL/hm2。三唑类杀菌剂及复配剂:(12)80%戊唑醇WP(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337.5 g/hm2;(13)45%戊唑·咪鲜胺EW(江苏锦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50mL/hm2。抗菌素类杀菌剂:(14)1%申嗪霉素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800 mL/hm2。其它类杀菌剂及复配制剂类:(15)25%氰烯菌酯E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1500 mL/hm2;(16)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900mL/hm2;(17)清水对照。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分2次施药,4月28日(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施药,5月5日(间隔7天)第2次施药。

1.1.2最佳施药时期试验设7个处理:(1)孕穗中后期施药(4月15日);(2)抽穗初期施药(4月23日);(3)抽穗盛期施药(4月26日);(4)扬花初期施药(4月28日);(5)扬花盛期施药(4月30日);(6)灌浆初期施药(5月5日);(7)清水对照。每一生育期用药1次,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种类为每公顷用25%氰烯菌酯EC 1500 mL。

1.1.3最佳施药次数试验设5个处理:(1)小麦扬花初期(4月28日)用药1次;(2)小麦扬花初期用第一次药,间隔5天(5月3日)再用第2次药;(3)小麦扬花初期用药一次,以后每隔5天(5月3、8日)用药1次,共用3次药;(4)小麦齐穗期(4月26日)、扬花初期(4月28日)、间隔5天(5月3日),连续用药3次;(5)空白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种类为每公顷用25%氰烯菌酯EC 1500 mL。

1.1.4最佳施药间隔期试验设4个处理:(1)小麦扬花初期(4月28日)用第1次药,间隔3天(5月1日)用第2次药;(2)小麦扬花初期用第一次药,间隔5天(5月3日)用第二次药;(3)小麦扬花初期用第1次药,间隔7天(5月5日)用第2次药;(4)清水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随机区组排列,用药种类为每公顷用25%氰烯菌酯EC 1500 mL。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龙街道跃马村三组进行,共2块相邻地块,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试验在一块地进行,其他3个试验在一块地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粘壤土、pH 7.1,肥力均匀、排灌方便、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长势均衡一致,施药前1个月内未使用杀菌剂。

1.3气象资料

4月28日(小麦扬花初期)晴间多云,西北风,3.9m/s,平均气温15.6℃,相对湿度79%。5月5日晴间多云,西南风,2.3 m/s,平均气温15.8℃,相对湿度51%。扬花初期前一周(4月22日—4月28日)平均气温17.0℃,最高气温23.1℃,最低气温11.2℃,平均相对湿度76.9%,降雨日3天,降雨量26.1 mm。扬花初期至灌浆初期(4月29日—5月5日)平均气温17.6℃,最高气温27.4℃,最低气温7.6℃,平均相对湿度60.6%,降雨日0天,降雨量0 mm。灌浆初期后(5月6日—5月30日)平均气温21.0℃,最高气温32.3℃,最低气温10.8℃,平均相对湿度68.2%,降雨日5天,降雨量62.0 mm。

1.4施药方法

采用利农牌HD-400型喷雾器(可调锥形喷头,工作压力45 MPa,喷射速率710mL/min,常规喷雾,每公顷喷药液50 kg。

1.5调查内容和方法

于5月25日(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期)调查1次。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每点调查0.11m2,调查总穗数、病穗数和发病级数,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5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7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1.6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根据试验调查结果,咪唑类杀菌剂中的25%咪鲜胺EC、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中的15%氯啶·戊唑醇SC、三唑类中的45%戊唑·咪鲜胺EW、其它类中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极显著优于苯并咪唑类中的50%多菌灵WP处理;苯并咪唑类复配剂中的40%戊唑.·多菌灵SC、59.7%咪鲜·多菌灵WP,三唑类中的80%戊唑醇WP,抗菌素类中的1%申嗪霉素SC,其他类中的25%氰烯菌酯EC 5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一般,防效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苯并咪唑类中的50%多菌灵WP处理;苯并咪唑类复配剂中的30%氟环·多菌灵SC、40%多·酮WP,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中的25%嘧菌酯SC、20%烯肟·戊唑醇SC、75%肟菌·戊唑醇WDG、75%戊唑醇·嘧菌酯WDG 6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较差,防效在70%以下,低于常规的苯并咪唑类的50%多菌灵WP处理(见表1)。

2.2最佳施药时期研究

根据试验调查,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有明显差异。不同施药时期的防病效果以扬花初期施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高,每公顷用25%氰烯菌酯EC 1500 mL平均防效为70.50%,其次为扬花盛期,平均防效为65.93%,抽穗盛期、抽穗初期、灌浆初期及孕穗中后期施药的防效依次下降,防效均在50%以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扬花初期和扬花盛期施药两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施药时期(见表2)。

2.3最佳施药次数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在3次用药处理中,以齐穗期、扬花初期、扬花初期后隔5天共用药3次处理的防效最好,平均防效为72.71%,扬花初期、间隔5、10天共用药3次处理的防效次之,平均防效为71.33%,扬花初期、间隔5天共用药2次的平均防效69.11%,方差分析结果,齐穗期、扬花初期、扬花初期后隔5天共用药3次处理处理防效略高于扬花初期、间隔5天、10天用药共用药3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扬花初期、间隔5天共用药2次处理,扬花初期、间隔5天、10天用药共用药3次处理和扬花初期、间隔5天共用药2次处理间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3处理均极显著高于扬花初期用药1次的防病效果(见表3)。

2.4最佳用药间隔期研究

从调查结果看,扬花初期、间隔5天用药2次处理和扬花初期、间隔7天用药2次处理的防病效果较好,分别为68.57%、70.49%,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均极显著高于扬花初期、隔3天用药2次处理(见表4)。

3讨论与结论

(1)本试验在2014年进行,小麦赤霉病中等流行,供试品种‘郑麦9023’为小麦赤霉病高感品种,在长江以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对大面积生产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咪唑类杀菌剂中的25%咪鲜胺EC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效最好,达85.65%,与崔晓萌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中的15%氯啶·戊唑醇SC、三唑类的45%戊唑·咪鲜胺EW,其他类中的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3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与姜海平等、刁亚梅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极显著高于常用药剂中的50%多菌灵WP处理,以上4种药剂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剂品种。苯并咪唑类中的40%戊唑·多菌灵WP、59.7%咪鲜·多菌灵WP,三唑类中的80%戊唑醇WP,抗菌素类中的1%申嗪霉素SC,其他类中的25%氰烯菌酯EC5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一般,防效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苯并咪唑类的50%多菌灵WP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品种,其中1%申嗪霉素SC作为抗菌素类,对减少化学药剂作用,减轻环境压力有重要意义。

(2)最佳施药期: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用药1次,以小麦扬花初期用药防控效果最好,扬花盛期次之,抽穗盛期、抽穗初期、灌浆初期及孕穗中后期施药的防效依次下降,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明显下降,这与孙俊铭等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和贲秀兰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贲秀兰研究认为小麦扬花37.5%时用药防效最好,与本试验的扬花初期一般为同一天,仅相差数小时时间。由于抽穗盛期(4月26日)施药后4 h前有降雨23.5 mm,次日降雨1.7 mm,对抽穗盛期施药处理的结果有一定影响,对抽穗盛期还是扬花盛期的防效较好,需进一步试验。

(3)最佳施药次数:以扬花初期、间隔5天用药2次的防病效果较好,明显好于扬花初期用药1次的防病效果,施药次数过多,防效提高不明显,这与孙俊铭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4)最佳用药间隔期:扬花初期后间隔5天和扬花初期后间隔7天2处理的防效相当,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优于间隔3天处理,与孙俊铭等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推荐访问: 赤霉病 施药 药剂 小麦 防治

版权所有:智城范文网 2010-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智城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智城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备20058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