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叶斑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一般在10~37℃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当环境温度低于10℃或高于37℃病菌均不能发育,适宜病害流行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花生重茬地块高于轮作地块,重茬时间越久,病害越重。地力贫瘠,花生长势差,偏施氮肥,叶斑病发病严重。二是品种特征特性。花生品种种类较多,品种之间感病抗病有显著差异,通常,直立型品种行间通风受光效果要好于蔓生型、半蔓生型品种,所以直立型品种相对发病较轻,同理,叶形大而浅绿的品种没有叶形小而深绿的品种抗病能力强。三是生育期。通常花生生长后期发病较前期重,老叶较幼嫩叶发病重。花生在收获前60~30天之间发病最重。
1.3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和危害
花生叶斑病从苗期一直到后期都会发生,病菌在适宜的环境下侵入到叶子内部,繁殖危害,在叶片上形成很多不规则的病斑,破坏绿色组织,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较早脱落,严重影响荚果饱满、成熟,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高达40%。
2 防治方法
花生病害防治應以预防为主,农业(深翻、倒茬等)、物理、生物(品种、天敌等)、化学等方法综合利用,把病害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1 选择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途径。合理选用抗病品种,要尽可能多个品种搭配与轮换种植,用以防止品种的抗病性退化或丧失。
2.2 农业防治
待花生收获后,要今早把田间病残体清除掉,可以把病残体沤肥或烧毁,可有效减少病原数量,并进行耕翻,将表土病菌翻入土壤耕作层底层,使病菌失去侵染能力,可减少初侵染源。通过与禾本科、薯类作物轮作,亦可有效减少田间菌源。适期适量播种,密度要结合品种特征、特性进行合理种植,底肥要充足,氮肥莫偏施,同时要注意有机无机相结合,氮磷钾合理搭配等。在花生生长期按时按需进行合理追肥,可促进花生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3 化学防治
2.3.1 喷施杀菌剂 应用杀菌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重要措施。在花生始花期(7月上旬),开始施药预防。每隔10~15天施药1次,如天气干旱,间隔期可适当延长,连续2~3次,防病增产效果显著。可喷施64%代森·苯醚甲800~1000倍液,或30%笨甲·丙环唑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不同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2.3.2 喷施叶面肥 对于肥力不足的沙壤性土地,当夏花生进入结荚后期,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可结合杀虫剂和杀菌剂混配施用。一般亩施尿素0.25千克或磷酸二氢钾0.15千克,加水30公斤喷施,每7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能起到保叶、保根,延长花生顶叶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饱果率的效果。
花生叶斑病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花生叶斑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特征,才能做到更好的防治,从而确保花生的丰产丰收。
(作者单位:457300河南省清丰县阳邵乡人民政府)
推荐访问: 叶斑病 老生常谈 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