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和方法
1.1供试虫源
褐飞虱成虫于2014年采自中国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周边水稻田,在室内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用TN1水稻饲养繁殖,饲养条件为:温度(25±1)℃,光照L∶D=(16∶8)h,相对湿度(70±5)%。试验以大小一致且活动能力强的3龄若虫作为供试虫源。
1.2无虫水稻的培育
先将TN1水稻种子在室内催芽,待发芽后移栽至直径35 cm、深25 cm的塑料桶内,置于以100目(0.15 mm) 纱网自制的防虫网内,以保证水稻无虫侵害。定期对水稻浇水和施肥,以保证水分充足及营养供给,培育至分蘖期待用。
1.3供试药剂
95.6%毒死蜱原药(有机磷类),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1.4实验器具
人工气候箱(4000lx,宁波江南仪器厂)、吸虫器(自制)、电子天平(0.0001 g,上海菁海仪器有限公司)、自制养虫笼(150 cm×150 cm×150 cm)、外罩100目(0.15 mm)自制防虫网,双通玻璃管(内径3 cm,长30 cm)、解剖镜(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纱布、脱脂棉、笔刷、植物灯、饲养笼、育苗盘、移液枪、200 ml烧杯、量筒等。
1.5试验方法
1.5.1毒死蜱对褐飞虱室内毒力测定
参照庄永林[20]、王召[21]报道的稻茎浸渍法,连根拔起分蘖期的水稻,每组3株洗净,晾干后待用;用丙酮将药剂先配成母液,再用等比法稀释成5个浓度,将3株一组的稻株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药液中浸泡处理30 s,以蒸馏水为对照。待自然晾干稻株后,用脱脂棉包裹住稻株根部,再将处理好的稻株移入两通玻璃管内;随后用吸虫器取20头3龄若虫,移入处理过的稻株中饲养,所有处理重复5次。处理后的褐飞虱一并移至人工气候箱中,饲养条件为:温度(25±1)℃,光照L∶D=(16∶8) h,相对湿度(70±5)%;24 h、48 h和72 h 后分别检查并记录死亡虫数;最后用SPSS 20.0软件的Probit模块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确定杀虫剂处理72 h后的亚致死浓度(LC10、LC25),用于后续实验。
1.5.2毒死蜱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
1.5.2.1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褐飞虱F0代的影响
根据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LC10、LC25、CK(蒸馏水)处理过的水稻饲养褐飞虱3龄若虫(每处理各200头);72 h后,将存活的褐飞虱移入到干净两通玻璃试管中以新鲜稻苗饲养,每管10头,每天观察一次,每两天更换一次新鲜稻苗,记录3龄到5龄的存活率、羽化率(饲养条件:温度(25±1)℃,光照(16∶8 h);待褐飞虱5龄若虫羽化后,收集成虫雌雄配对置于有健康稻苗的玻璃管中单对饲养,每处理10对(注:由于在褐飞虱自然种群中短翅型比例很大,故本实验中褐飞虱选用短翅型);雌雄成虫配对后,每2天换一次新鲜稻苗,记录雌虫单雌产卵量、孵化率、寿命并收集初孵若虫,重复5次。
1.5.2.2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对褐飞虱F1代的影响
收集经过亚致死浓度处理的F0代褐飞虱产生的初孵若虫各100头(N0),即F1代试虫,分别置于有新鲜稻苗的两通玻璃管中饲养,每管10头,即每处理各10管;每天对其进行观察,每2 d更换一次新鲜稻苗,并记录1龄到3龄成活率(Sr1)以及3龄到5龄的成活率(Sr2)及发育历期;5龄以后每天收集雌雄成虫,统计羽化率(Er)、雌虫比例(雌虫数与总成虫数的百分比);将收集到的初羽化雌雄成虫配对后置于有新鲜稻苗的试管中单对饲养,每2 d更换一次新鲜稻苗,从F2代初孵若虫出现起,每天记录初孵若虫数,10 d后解剖换出的稻苗,记录尚未孵化的卵,直至F1代雌成虫死亡,统计单雌产卵量(初孵若虫数与未孵化卵量之和)、孵化率(初孵若虫数与单雌产卵量之比)、雌雄虫寿命等。每组试验重复5次。参照杨航等[22]的方法构建褐飞虱经 LC10、LC25剂量处理后的生殖力生命表。
1.6生命表参数的计算
分别按照公式(1)至(3)计算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及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
N=N0×Sr1×Sr2×Er×Fr×Cr×Fd×Ha(1)
I=N/N0(2)
relative fitness=It/I(3)
式中,N0为初始种群个体数量,N为下一代種群个体数量,It为处理后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c为对照种群增长趋势指数。
1.7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整理,通过SPSS 20.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相关系数、致死中浓度(LC50)及其95%置信区间。百分数进行反正弦转换后再进行方差分析,当方差具有齐次性时,采用新复极差法(Duncan)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当方差不具有齐次性时,采用Tamhane’s T2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毒力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回归方程可看出,毒死蜱浓度与褐飞虱死亡数呈正相关,即随着毒死蜱浓度的增加,褐飞虱死亡数增加,本实验选择处理后72 h的结果,LC10、LC25、LC50值分别为0.599、1.130、2.287 mg/L,回归方程为y=2.203x-0.792。
2.2毒死蜱对褐飞虱F0代的亚致死效应
采用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处理褐飞虱F0代3龄若虫后,试虫生物学特性变化情况见表2。其中,以LC10浓度处理后,5龄若虫发育历期及总历期显著缩短(P<0.05),但其4龄若虫发育历期及试虫孵化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经亚致死浓度处理后,各龄期试虫的发育历期、总历期及试虫孵化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表现为降低;此外,无论是LC10还是LC25浓度处理后,雌虫寿命、羽化率、存活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
2.3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褐飞虱F1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采用LC10的毒死蜱处理F0代褐飞虱3龄若虫后,其F1代发育总历期延长0.96 d,采用LC25浓度处理的F0代褐飞虱3龄若虫其F1代发育总历期则无明显延长。LC10浓度处理组F1代1~5龄历期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而LC25浓度处理后,F1代1 龄历期比对照缩短了0.52 d,且差异显著(P<0.05)。
2.4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F1代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根据褐飞虱F1代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繁殖力,组建了不同浓度处理后F1代的特定时间生命表(表4)。结果表明:经LC10和LC25浓度的毒死蜱处理后,褐飞虱F1代的存活率(Sr)、羽化率(Er)、雌虫比例(Fr)、交尾率(Cr)及繁殖力(Fd)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其孵化率(Ha)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81%和4.26%,从而导致其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低于对照组。此外,LC10和LC25浓度处理组褐飞虱的种群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86 和0.74。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可有效抑制褐飞虱种群的增长。
3结论与讨论
农药是影响害虫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剂量的农药对害虫的影响差异很大,表现为低浓度达不到抑制效果,高浓度易造成害虫的再猖獗和次要害虫大爆发,且高浓度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极大。亚致死浓度则是综合考虑上述情况选择的最好农药使用剂量。本文使用稻茎浸渍法对褐飞虱进行毒力测定,通过以LC10和LC25浓度的毒死蜱分别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其F0代的雌成虫产卵量比对照相比略有增加,这与顾中言[23]研究的毒死蜱处理灰飞虱后促进生殖和汤爱兵[24]以亚致死浓度的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其F0代单雌产卵量显著增加的结果相似,但与杨洪等[25-26]采用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胁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后,其F0代表现为产卵量均低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不同,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方面与杀虫剂本身的性质、杀虫效果及作用机理等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供试昆虫有关,室内扩繁后,仍具有一定的抗药性,且不同地区昆虫抗药性不同[19]。通过组建F1代生命表发现,处理后褐飞虱的存活率、繁殖力及孵化率均有下降趋势,且亚致死浓度处理后的褐飞虱,其F0代高龄若虫数明显降低,F1代种群数也有所降低,这与杨燕涛等[27]研究的毒死蜱、噻嗪酮能在短期内控制褐飞虱的结果相似。同时,亚致死浓度的毒死蜱对褐飞虱的总发育历期有明显延长,试虫的适合度明显下降,没有刺激靶标害虫繁殖引起再猖獗的潜在危险。故推测,将毒死蜱用于防治水稻害虫时,毒死蜱不但对褐飞虱有致死作用,其亚致死浓度胁迫能进一步抑制下一代褐飞虱的种群增长,因而对其种群增长具有持续控制的作用,可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大田防治褐飞虱时的用药参考。
此外,本研究通过建立种群生命表的方式,考察了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处理褐飞虱3龄若虫后对其F0及F1代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但有关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胁迫对褐飞虱体内生化体系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由于褐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因此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其F0及F1代成虫迁飞能力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韩丽敏.当前稻飞虱的防治误区与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7 (12):26.
[2]王召,杨洪,金道超,等.贵州道真县褐飞虱发生规律[J]. 植物保护,2014,40(4):135-139.
[3]孙梦秋.湖南省褐飞虱迁飞轨迹及其高度变化成因[D]. 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66-74
[4]王彦华,王鸣华.近年来我国水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28(2):49-54.
[5]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等.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环境昆虫学报,2008,30(2):176-182.
[6]王彦华,陈进,沈晋良,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19- 526.
[7]余华洋.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及对氟啶虫胺腈的抗性风险评估[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1-2.
[8]Perveen F.Sublethal effects of chlorfluazuron on reproductivity and viability of Spodoptera litura (F.) (Lep.Noctuidae)[J].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10,124(5-6):223-231.
[9]James D G,Price T S.Fecundity inTwospotted Spider Mite (Acari:Tetranychidae) is Increased by Direct and Systemic Exposure to Imidacloprid[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02,95(4):729-732.
[10]谢桂英,孙淑君,赵艳芹,等.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缢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J]. 农药学学报,2014,16(6):681-686.
[11]段辛乐,乔宪凤,陈茂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和异丙威对禾谷缢管蚜试验种群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03):329-336.
[12]高君晓,梁沛,宋敦伦,等.高效氯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大豆蚜实验种群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2008,35(4):379-380.
[13]段辛樂.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的抗性机理及两种药剂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29-38.
[14]何恒果.桔全爪螨对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的抗性及其酯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2010:22-26.
[15]李锦钰,肖达,曲焱焱,等.马拉硫磷亚致死浓度对大豆蚜虫实验种群生理特征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J]. 农药学学报,2014,16(2):119-124.
[16]杨保军,江云珠,刘淑华,等.几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对褐飞虱繁殖力影响[C]. 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2009:1.
[17]蔡美艳,冯永斌,陈海波,等.5%毒死蜱颗粒剂防治水稻不同生态位稻飞虱药效试验[J]. 湖北植保,2010(2):48-49.
[18]赵兴华.褐飞虱对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抗性风险评估及交互抗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1-3.
[19]万秀秀.粘质沙雷氏菌对褐飞虱的亚致死效应[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5:1-5.
[20]庄永林,沈晋良.稻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的检测技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3):114-117.
[21]王召,杨洪,金道超.两种方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的毒性[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34(5):86-88.
[22]杨航,杨洪,金道超,等.噻虫嗪对白背飞虱试验种群繁殖力的亚致死效应[J]. 植物保护学报,2017,44(3):509-514.
[23]顾中言,徐德进,徐广春,等.稻田用杀虫剂对灰飞虱种群数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4,30(6):1328-1335.
[24]汤爱兵.溴氰菊酯对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J]. 江西植保,2007,30(2):70-71.
[25]杨洪,王召,金道超.氯虫苯甲酰胺对白背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J]. 昆虫学报,2012,55(10):1161-1167.
[26]杨洪,王召,金道超.氯虫苯甲酰胺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2):549-555.
[27]杨燕涛,杨凌峰.毒死蜱、噻嗪酮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析[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8):24-27.
推荐访问: 致死 效应 研究 毒死蜱 褐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