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雪峰从小生长在重庆南部的南川县。1988年夏天,18岁的温雪峰揣着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离开家乡重庆,到达成都。
勤学好问,初担重任
1992年7月,温雪峰和他同级校友杨志荣一道,分配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的重庆重型铸锻厂。那时候,军工系统用人,还继承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优良传统,能够分配到国防军工单位,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
工厂有一个好传统,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刚分到厂里的大学生,都要下车间实习一年,转正后再从事专业工作。温雪峰分到601分厂即工模具分厂实习。这是工厂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强的一个分厂。
实习一段时间后,温雪峰发现,在大学学的知识不够扎实,早期学的好多都淡忘了。
温雪峰把大学学过的《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工差与配合》几门专业课本找出来,一边实习一边重新学习。“读书时学的纯理论,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学透;工作后,结合实际学,有参照有对比,生动形象,容易学进去。”
冷加工需要实习5个工种——刨、车、钳、铣、磨。温雪峰先在刨床组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工厂接到一个产品,需要制作前桥锻模,这个模具比较复杂,有5吨重。做这个模具需要仿型铣,温雪峰于是转学铣床。
温雪峰勤学好问,经常提些建议,解决了一些技术难题。分厂技术组组长王维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钳工还没实习完,王维就把温雪峰调到技术组,担任工艺员。
1994年初,由温雪峰接任技术组组长。短短半年时间,温雪峰就凭着他的好学上进,从一名实习工破格提升为分厂技术负责人。温雪峰迈出了立足岗位学习成才的第一步。
开发新产品,亲手做靠模
90年代中期,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国有企业普遍处于低谷,“三线”军工企业首当其冲,重铸厂这样的大厂老厂自然也不例外。为了摆脱困境,工厂主动出击市场,大力开发新产品,以求尽快扭亏脱困,步入发展快车道。
刚任技术组组长不久,温雪峰所在的分厂就接到厂里的新产品开发任务——开发澳商半自动锁。
“这个产品形状十分复杂,国外的原始图纸又相当简单,而且表述不清。”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初担重任的温雪峰横下一条心:豁出去了!
生产这种锁具,需要1:1的靠模,也就是要先期制作一个跟实物一模一样的模子,再用这个靠模去加工模具。
当时,厂里的模具加工手段还比较落后,一直沿用仿型制造。由于吃透图纸需要很强的理解分析能力,短时间很难给工人讲清楚,新产品研发的时间要求又很紧,为了节省时间,温雪峰决定:自己动手制作靠模!
他去原材料市场订购了专用塑料,按照图纸要求,仔细描绘图样,然后找来刀具,“依葫芦画瓢”进行加工。锁具形状很不规则,一会儿方,一会儿圆,一会儿凹,一会儿凸。为了保证靠模的精确度,温雪峰动手制作了十多把怪头怪脑的刀具。那段时间,一个大男人就那样弯着腰趴在工作台上,捏着那些刀具小心翼翼地切、挖、抠、铲。有时,一不小心,塑料边角出现了破损,只好推倒重来。
为了赶进度,他常常忘了吃饭,顾不上回家,白天黑夜接着干。正应了那句话:慢工出细活。温雪峰差不多“耗”了整整一个月,终于保质保量完成了靠模制作任务,为顺利铸造模具、成功生产新产品打下了基础。
1995年底,负责紧固件的主任工程师调走了。当时,工厂正在开发船用集装箱紧固件产品,该产品属出口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很好。
谁来接替这个岗位?经过考察,工厂认为温雪峰是合适人选。于是,他被调到工厂技术处,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计主任工程师,主管船用集装箱紧固件产品。
这一产品几乎涉及到铸、锻、焊、热处理、机加、表面处理等所有机械类专业。为了顺利完成开发任务,温雪峰既要重新学习,给大脑充电,又要思考设计方案,协调研发.的工作,真是八小时内外拉通用,一个人顶俩用。
就像埋藏已久的火山突然喷发一样,有一天晚上,他脑子忽然憋开窍了,灵光一闪,想出了解决的办法。他连夜画出了图纸。请来钳工和铣工,一个下料、组装,一个铣零件,只用了一天就加工出来,组装好。这个工装做出来后,很好用,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前了紧固件产品的交付期,受到工厂奖励。
专利产品,让“重型铸锻”名扬四方
1997年,铁道部推出“铁路用集装箱”,需要配备全自动锁。工厂获知信息后,决定研制这一新产品。由于有了半自动锁的研制经验,工厂把研制全自动锁的任务交给了温雪峰。
接到任务,温雪峰立即查阅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利用自己掌握的集装箱绑扎系统知识,全心投入研制之中。
在以温雪峰为首的技术攻关小组的努力下,经过半年的研制,试验,改善,铁路集装箱全自动锁研制成功,并先后获得“集装箱全自动锁”、“集装箱金属簧全自动锁”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多项技术进步奖,为工厂建设集装箱绑扎件基地,提升工厂在该领域的设计开发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自动锁的成功研制,不仅消除了火车一直以来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了列车运行安全,也为工厂获得铁道部认可,承接更多后续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此,铁道部在高速列车、提速货车以及集装箱平台上广泛推广使用全自动锁, 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市场认可。
做矢志创新的技术带头人
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春风, 吹进了21世纪。
中国船舶工业全面扭亏脱困, 走出低谷, 阔步进入改革创新大发展时期。有着四十年“ 三线” 建设辉煌历史的重庆船舶工业,也迎来了改革创新大发展的春天。重庆重型铸锻厂作为西南铸锻热加工基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1 年底, 铁路首次大提速。为了提高关重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铁道部要求:支撑座由铸件改为锻件。
工厂经过市场调研, 迅即作出决定: 上马锻钢支撑座项目。
锻钢支撑座是铁路货车支撑技术转向架的关键部件, 原有支撑座为铸钢产品, 由于制造工艺等原因, 经常产生铸造缺陷, 产品不能适应火车重载、提速的需要。而采用锻钢支撑座, 可以大大弥补铸件性能和质量的不足, 提高转向架的抗剪刚度, 控制蛇行失稳,提高车辆的临界速度。
为了攻克这个项目, 工厂从各部门抽调了100多名科研技术骨干人员,组成强大的科研攻关阵容。
温雪峰作为该项目机加负责人, 在项目开发中, 他除了出色地完成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任务外, 还充分利用自己知识面宽的特长, 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各专业讨论中,为产品的设计定型、总体工艺方案的确定、产品检测提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建议。为了设计专用检具, 温雪峰拿出了他在研制半自动锁靠模时的绝活,熬了几个通宵,设计出了形状各异的系列刀具,极大地
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完成样品的加工,温雪峰日夜坚守在生产一线,连续加班三天三夜,为该产品的试制成功并顺利通过铁道部部级鉴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全厂2000多名职工的奋力苦战,只用了半年时间,2002年夏天,锻钢支撑座顺利交付使用,效果良好,受到铁道部高度称赞。
对重型铸锻厂来说,锻钢支撑座的成功开发,好比改革创新战役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该产品为工厂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7亿多元,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并被原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为国家铁路运输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战告捷,喜讯频传。
工厂紧接着接到一系列新产品开发任务。“锻造钩尾筐”和“锻钢制动梁”就是其中重要的两项。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温雪峰看准了工厂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他认真钻研技术,苦练内功,另一方面,他主动请缨,参与新产品研发。
工厂成立“锻造钩尾筐”项目组后,任命温雪峰为组长。久经沙场的温雪峰信心十足地走马上任。
“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必须肯吃苦,有钻劲,不怕失败,耐得住寂寞。”这些特质温雪峰都具备,或者说他已在多次项目研发中锻炼出来了。
建言献策。制定方案。分工设计。协同攻关。
白天。夜晚。周末。节日。
温雪峰率领着攻关小分队,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向着目标前进。
2003年4月,完成方案设计。
2003年12月,生产出首批样品。
2004年5月,产品获得铁道部专家肯定。
战斗进入第二阶段。在工厂的大力支持下,温雪峰会同锻造、机加、热处理、焊接等专业的精兵强将,全力投入样品改良推进。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钩尾筐新型材料的研发,替代传统材料;整体加工方案定型,全面使用锻造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凝聚着温雪峰和他的同事们心血的锻造钩尾筐产品得到铁道部、铁路科研院专家的肯定,加工方案被铁道部作为部颁标准,全面推广。
2005年,铁道部全路推广、全面采用锻造钩尾筐。工厂认准该产品的市场前景,迅速启动项目。2006年8月产品立项,2007年5月通过部级鉴定。
苦练三维技术,提升设计手段
随着形势的发展,工厂领导认识到,要想抢占市场先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必须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更新设备手段,增强核心竞争力。
几十年来,工厂一直沿用传统的铸锻工艺,速度慢,时间长,精确度也不够,极大地制约了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和质量。1996年上半年,厂领导立足长远,下决心改善技术手段,投入40余万元资金,引进了美国EDS公司开发的UG三维软件。
为了学好用好这款高科技软件,工厂决定选派爱学习肯钻研的温雪峰和另外3人一起前往上海学习。
回到工厂,为了用好三维软件,温雪峰可是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整套软件只有一册翻译的中文资料,其余全是原版外文说明书。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看到题写在书本扉页上的这首不知吟咏过多少次的诗句,温雪峰心中升腾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念和激情!
如今,温雪峰已成为工厂最早掌握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称得上是工厂三维设计专家。在领导的重视和的温雪峰的带领下,工厂的三维技术突飞猛进,许多运用三维技术设计生产的新产品,为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工厂长期的技术工作中,温雪峰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知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001年,他报名参加重庆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研究方向是塑性成型。3年研究生课程,温雪峰没有落下一次。
温雪峰的苦干,实干加巧干,使自己从一个只有理论知识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工厂的优秀技术骨干和本行业较有影响的技术带头人。
领导看到了他的潜能,看到了他的长处。2003年,工厂转制,将原技术处、开发处、技术中心三个部门整合为两个部门,组建技术中心和工艺处,调任温雪峰为工艺处处长助理。2005年初,温雪峰任工艺处副处长。2006年初,温雪峰调任技术中心副主任,主管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等项工作。
谈到他连续三年获得重庆船舶工业公司、重庆市和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的事,温雪峰显得那么谦虚,那么实在:“我只是青年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只不过做了一点分内的工作。组织上把这么多荣誉给我,是对我的巨大鼓励。但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它是全体青年的荣誉,也是工厂的荣誉,是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的荣誉。”
推荐访问: 谱写 之歌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