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择5种新型药剂开展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的防治效果优异,施药后14 d的保叶效果和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防效;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96-0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别名刮青虫,是水稻最主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影响水稻光合作用,从而引起水稻受害后空瘪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时田块颗粒无收[1]。自2003年来,上海市稻纵卷叶螟灾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均呈明显上升趋势[2-3]。由于稻纵卷叶螟迁入量大、迁入峰多,且世代重叠,防治难度很大。加上农药的大量重复使用,该害虫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耐药性,造成农户用药防治的效果不理想[4]。目前,针对卷叶螟的传统药剂如甲胺磷、杀虫双等已逐步退出市场,一批高效、低毒、持效的新型杀虫剂逐渐应用于稻纵卷叶螟防治。为科学评估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指导农户田间用药,该文选择了5种上海市常见的新型药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朝阳村的晚稻田中进行。该试验田的水稻稻纵卷叶螟的侵害严重,近3年卷叶率平均为18.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商品名康宽,美国杜邦公司)、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商品名稻腾,拜耳作物科学)、40%氯虫·噻虫(商品名抑螟,江苏丰山集团有限公司)、40%敌百虫·毒死蜱乳油(商品名半招净,郑州丰乐农化公司)、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商品名艾绿士,美国陶氏益农)。供试水稻品种:秀水134,栽培方式为抛秧,防治对象为第2代稻纵卷叶螟。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mL/hm2(A)、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60 mL/hm2(B)、40%氯虫·噻虫10 g/hm2(C)、40%敌百虫·毒死蜱乳油75 mL/hm2(D)、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50 mL/hm2(E),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采用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 m2,各小区间由田垄隔开。各处理区的土壤肥力均为中等,周边环境条件大致相同,并采用统一时间、同一方式栽培和施肥。
1.4 试验实施过程
于2012年9月12日7:00—8:00对水稻统一喷药处理,此时为4代纵卷叶螟低龄幼虫卵孵盛期。各处理均对水750 kg/hm2,采用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药,空白对照喷洒等量清水,试验期间不使用任何其他农药。施药时天气晴朗、微风,气温在32 ℃左右,药后48 h内未下雨。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保叶效果以处理B效果最佳,达到了91.33%,处理C、D相对较差,不足90%。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组间的保叶效果不完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N-K法对各组保叶效果两两比较发现,处理A、B、E之间相互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处理A、B、E与处理C、D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处理C和处理D之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统计结果表明,在保叶效果方面,处理A、B、E>处理C>处理D。
不同处理防治效果均表现优异,除处理C外,都在92%以上,但单因素方差分析证实各组的防治效果不完全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N-K法两两比较发现,处理A优于处理B、C、D,处理B、E优于处理C、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在防治效果方面,处理A、E>处理B>处理C、D。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检测的5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和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总体效果更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及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是新型的酰胺类杀虫剂,主要通过激活稻纵卷叶螟体内的鱼尼丁受体,刺激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失控性释放储存的Ga2+,导致肌无力、麻痹,最后引起昆虫死亡,是目前针对害虫抗性治理、轮换使用的最佳药剂,特别适用于防治现有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另外,这2类药剂在低剂量下即可发挥作用,药效持续时间长、环境残留量低,且对鸟类、蜜蜂和哺乳动物等的毒性低,适合大规模推广使用。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是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及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曾获“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乙基多杀菌素是刺糖菌素spinosyn类杀虫剂的一个新成员,与传统的拟除虫菊酯、灭多威等传统药剂相比,杀虫谱更广、防效更高,且药效独特、无交互抗性。同时,乙基多杀菌素在自然界中分解迅速、无残留,与土壤及有机质结合能力强,不会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特別适用于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6]。
总体来说,各类新型药剂普遍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毒理作用独特等特点,可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但是,为了避免稻纵卷叶螟产生抗药性,应尽量选择多种药剂轮换使用,避免同一药剂连续使用2个世代,药剂用量不得低于标签推荐的最低用量,并尽可能在卷叶螟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盛期使用。
4 参考文献
[1] SHOU JIN L.Occurrence of Rice Leaf Roller in China and Its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0,1(2):13-18.
[2] 2006年上海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发生趋势与防治策略[J].农化市场十日讯,2006(12):28-29.
[3] 上海市奉贤区水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上海农业学,2009,25(3):120-122.
[4]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GB/T 17980.101-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325-329.
[5] 吉用铨,陆晓峰,孙春来.4种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13,12(2):41-43.
[6] 向子钧.常用新农药实用手册[M].4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3-122.
推荐访问: 药效 药剂 防治 研究 稻纵卷叶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