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敲定6 个省区
新华网北京4 月14 日电记者14 日从在京召开的“中国人保学习贯彻中央1 号文件精神工作会议”上获悉: 在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 今年中央财政决定拿出10 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试点省份已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 个省区,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 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
2004 年以来连续4 年的中央1 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出的政策更明确。不仅从承保环节要求各级财政对参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 扶持广大农民买得起保险; 而且从风险转移分摊环节要求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用市场化手段抵御和化解农业大灾风险。按照中央部署, 发展农业保险须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携手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4 月17 日,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在京签署“共同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 农业银行将大力支持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 拟在“十一五”期间向农业部重点建设的500 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100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 用于支持其升级改造和服务功能完善,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部定点市场支持面在70% 以上。
据了解, 目前, 我国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大约4 300 家。从1995年起, 农业部每年从中评出一批具规模、设施好、管理比较规范的市场作为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到2006 年末, 定点批发市场的数量已达615 家。此次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 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建设进行支持, 以提高批发市场建设的规范化程度, 提升农产品流通业态的现代化水平, 促进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合作支持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市场的升级改造等10 个方面, 包括市场地面硬化, 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 储藏保鲜设施, 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 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 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 质量安全检测系统, 卫生保洁设施建设等。通过支持基础设施改造, 促进市场在实行场地挂钩、开展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完善公共服务等10 个方面的全面拓展升级, 在全国形成一批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行业动态
加工番茄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以新鲜番茄加工制成的番茄酱等各种制品是全球性商品,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食用番茄制品的习惯。目前, 我国番茄酱及制品的加工主要定位于出口, 经过逾20 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番茄制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2006 年, 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6 家, 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酱产量名列全国第1、世界第2。其他主要生产企业有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巴彦淖尔富源实业集团、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泰顺兴业( 内蒙古) 食品有限公司、中化河北进出口公司等。全国年加工番茄酱生产能力超过100 万t, 年出口量超过60 万t, 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欧盟之后的第3 大生产地区和第1 大出口国, 在世界番茄酱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番茄加工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新疆地处北纬37°05′~47°55′, 光照强, 日夜温差大, 气候干燥, 沙质土地十分丰富, 加工番茄在新疆北疆沿天山一带和南疆焉耆盆地得到广泛种植, 所种番茄具有质量好、病虫害少、固形物和红色素含量高等特点, 适合进行番茄加工。2006 年, 新疆加工番茄种植面积达5.33 万hm2, 成为全国加工番茄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区。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加工番茄种植方面具有与新疆相同的资源环境优势, 部分地区出产的番茄固形物含量较高,十分适合加工。此外, 甘肃张掖、高台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也有加工番茄种植。
目前, 我国番茄的种植、加工和出口处于持续增长态势。2006 年, 我国加工新鲜番茄量430 万t, 生产番茄酱近70 万t。产品主要有番茄酱、去皮番茄或碎块、调味番茄酱、番茄粉、番茄红素等。
大包装番茄酱是最主要的产品形式, 固形物含量分为28%~30% 和36%~38% 2 种, 大多采用220 L 无菌袋包装。目前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6家, 日处理鲜番茄能力为13.07 万t, 其中新疆有40 家工厂, 占全国61.4%; 甘肃8 家工厂, 占全国9.2%; 内蒙古河套有19 家企业, 占全国29.4%。小包装番茄酱和番茄沙司的生产企业主要有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实业等。番茄粉以优质番茄酱为原料, 经喷雾干燥加工制成, 主要用于食品调味粉、速溶汤料、烹调用调味粉料、意大利面着色剂等。由于生产技术含量较高, 仅有少数企业掌握番茄粉生产工艺和技术, 中粮屯河已经通过国际一流采购商质量体系认证, 产品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番茄红素是番茄酱经化学方法提取制成, 主要用于制造番茄红素类保健品、食品色素等。番茄红素属高技术产品,目前中粮屯河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拥有3 项专利。
2005 年, 我国出口番茄酱60.1 万t, 出口贸易额达到3 亿美元。2006 年,番茄酱出口再创新高, 全年出口62.98万t, 出口额3.56 亿美元, 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74% 和18.83%。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加纳、日本、意大利和中东地区。
方智远院士提出要促进园艺产业的科技创新
为交流总结近年来我国蔬菜、果树、花卉等园艺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 我国园艺界的150 名专家就如何运用生物技术快速提升我国园艺作物育种水平进行了热烈讨论。3 月18 日, 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研讨会。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在会上提出, 要把我国从园艺大国变成园艺强国, 要靠政策, 靠投入, 更要靠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园艺科技支撑。
我国在“十五”期间, 通过“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攻关等科技计划, 加大了园艺作物生物技
术研究的投入。抗黄瓜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番茄已经获得农业部的商品化生产许可; 各种先进的分子标记方法得到逐步应用; 我国自主开发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分子标记技术, 构建了主要蔬菜和果树作物的遗传图谱, 获得了一批园艺植物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
与会专家指出, 我国是园艺大国,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第1 位, 园艺作物的总产值已达到6 000 亿元, 园艺产品在我国农民增收、出口贸易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但是, 由于对园艺科技公益性的认识不足, 园艺科研体制不稳, 对园艺科技投入不足, 致使许多园艺作物育种明显滞后, 生物技术育种能够克服常规育种技术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育种效率。我国园艺作物生物技术虽已取得显著成绩, 但由于起步较晚, 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为迅速提高我国园艺作物育种水平, 必须大力开展细胞工程、分子标记和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研究。与会专家们说, 园艺产品是保障我国农民增收和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效的园艺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 必将在园艺作物育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抓住机遇, 促进园艺产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视窗
温室“氧吧”见效快
以前只听说过医院里有高压氧仓, 吸一吸高密度的氧气, 可以增强人体活力, 在河北省乐亭县, 许多温室大棚里也安装了类似的装置, 菜农们用1个时髦的词, 管它叫“氧吧”。大棚里的氧吧可不是补充氧气,因为棚菜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时, 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而温室属于全封闭的空间, 二氧化碳的存量有限, 所以就要人工制造二氧化碳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棚内缺少二氧化碳就如同人缺氧, 果菜易产生各类病害, 乐亭县的农民采用化学药剂产生二氧化碳, 给温室蔬菜造了1 个大“氧吧”, 蔬菜长得越发旺盛。
这种颗粒状的二氧化碳发生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将1~1.5 kg 的颗粒剂放入塑料容器, 再倒进2 倍的水, 与药剂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 每座温室中放置3~4 个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即可满足需要。
由于温室“氧吧”内生长环境较好, 棚菜秧苗明显粗壮, 叶片黑绿, 病害减少, 蔬菜成熟期大大缩短, 增产率在20% 以上。
据菜农反映, 凡使用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的温室, 黄瓜、番茄等蔬菜的品质有较大的改善, 其口味与露地产品十分接近, 因而这些蔬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市场价格也提升了许多。该县西石碑村生产的温室水果黄瓜、白黄瓜等采用了这项技术, 去年村里每座温室平均收入2.5 万元, 667 m2 增效3 000 元。
•实用技术
慎用除草剂有对应措施
1 正确选择除草剂
应用除草剂的效果与施用药剂的品种关系极大。如大田中单子叶杂草较多, 而施用的以杀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除草剂, 就杀不死单子叶杂草。反之,如大田中双子叶杂草较多, 而施用的以杀单子叶杂草为主的除草剂, 同样也杀不死双子叶杂草。除草剂中, 有酰胺类除草剂、磺酰脲类除草剂、硝基苯类除草剂等众多的类别与品种, 有的宜于在播种前处理, 有的在播后苗前施药,有的在苗后处理。如果将不同期处理的除草剂颠倒施用, 不但杀草效果不明显, 甚至还会出现负面效应。因此, 要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杂草类别, 准确选择除草剂。
2 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生产应用上, 虽然选准了除草剂,但若不注意生态条件, 随意施用除草剂, 效果往往也不理想。如对光照条件很敏感的除草剂氟乐灵、地乐胺等, 在播前作土壤处理时, 必须边施药边用耙齿盖土, 否则易被光解挥发, 影响杀草功能。而果尔等除草剂, 光化性能好,越是光照强时应用效果越好。有些除草剂对温度的要求也很严格, 高温和低温都会产生药害,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杀草效果最佳。除水田除草剂外, 旱地除草剂对湿度和土壤墒情也很苛求, 墒情不足效果不好。生产上要抢在雨后墒情足时施用, 杀草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3 提高施用技术水平要区别情况掌握除草剂的施用量, 如同是草甘膦, 防旱地作物中的芦苇时, 每667 m2 用有效成分200~300g, 防治大豆田中的菟丝子时, 每667 m2只需有效成分4 g; 要因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用药, 如同是2, 4—滴丁酯, 在水稻分蘖前施用易产生药害, 在水稻分蘖盛期施用, 能有效地防治阔叶杂草和莎草; 要因杂草的不同生育进程施用不同除草剂, 如施用同一种除草剂效果就有很大差别; 要讲究施用方法, 要视不同作物和杂草分别采用面施、点施或者定向施药等方法; 要密切注意气候环境的变化, 根据温、光、墒情趋利避害灵活应用除草剂; 对下茬作物有影响的除草剂, 后茬作物以种植水稻为宜。
摘编自《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河北科技报》、《福建农产品信息网》等媒体。
推荐访问: 快报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