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一套以网络为主要沟通平台、以德育工作覆盖每一名学生为目的、以真诚与每名学生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关注“长尾学生”的实践方法。她有厚厚的3本笔记本,每一名学生在笔记本上都有“一席之地”,与每一名学生的交流、对每一名学生的印象、与每一名学生的合影,她都会记录在这3本“长尾学生记录本”中。
从《物理学刊》到《科学·创新学刊》
2009年暑假,学生陈保鑫给赵昕发了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说他想创办《物理工程学院院报》,以此作为全院师生沟通思想、交流看法的平台。在邮件中,他甚至把办报理念、版面设计、报社部门设置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划,如此细心的设计让赵昕为之一振:这与她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在赵昕看来,学生若能办一份偏重于学术——甚至是纯学术的报纸或者杂志,它所能收到的效果或许更好。校园中并不缺少各种思想交流的报刊,但多立意于学生活动宣传、学生生活交流和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为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提供交流平台的媒介则很少。
开学后,赵昕找到了陈保鑫,发现他想办报纸的热情依然没有消退,但对很多实际问题的考虑还处于模糊的阶段。于是,赵昕把自己也想办一份学术报刊的想法告诉了陈保鑫。
陈保鑫考虑了很久,认识到了自己确实对很多现实问题考虑得还不成熟,最终决定先办一份班刊,积累经验。赵昕非常认同陈保鑫的想法,提出两点要求:第一,不要办班刊,要做就做面对全院的刊物,开头不要怕困难;第二,要侧重学术性,每期都要有一个学术主题。
在赵昕的支持下,陈保鑫组建了一个实力不俗的编辑部。赵昕给编辑部开了第一次编前会,初步给刊物定了调子:依托物理学实验班,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团队,以物理学为学术主题,创办一份专注于本科生学术研究的学术期刊。
一个月后,陈保鑫送来了首期样刊《郑州大学物理学报》。赵昕简单翻看了眼前这本还留有学生体温的样刊,发现无论是刊物名称、版面布局还是版式设计等,都存在很多问题。但她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赵昕对样刊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她认为,作为本科生办的一本学术交流杂志,叫“学报”显然不合适,暂定《物理学刊》。另外,参考文献的格式、征稿启事的行文、错别字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赵昕还拿着样刊向《郑州大学学报》的编辑请教,并在图书馆参考了很多专业学术期刊,最后列出了37条修改意见。当陈保鑫等人看到这么多修改意见时都有点懵了,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刊物有这么多不足。
事后,陈保鑫用“狂轰滥炸”来形容当天与赵昕交流的情形。但正是几次“狂轰滥炸”之后,第一期《物理学刊》要出版了。物理工程学院的领导对《物理学刊》的创办非常重视,河南省凝聚态物理学科特聘教授贾瑜还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创刊词》。
随着《物理学刊》不断受到各方的关注和认可,赵昕又带领学生制定了《〈物理学刊〉编辑部章程》,对刊物的运行进行了制度规范,为刊物科学有序地存续和发展提供了保证。
截至目前,《物理学刊》已发行12期,共刊发大学生原创科研论文88篇、翻译学科前沿文章12篇、整理科普论文36篇,其中有3篇论文还在国内外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
郑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苏伟对创办《物理学刊》的做法非常认同,他认为这是学生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并在提升学生专业思想和学术素养的基础上,建设积极向上的学风。
在学校的支持下,赵昕准备把《物理学刊》升格成全校学生共享的一个学术平台,并把刊物更名为《科学·创新学刊》。她知道,对她和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认可,但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压力很大。
做一个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辅导员
当记者问起有何成功经验可以供同行借鉴时,赵昕羞涩地笑了。她说,自己的资历尚浅,哪谈得上什么经验,但有两点体会对辅导员工作至关重要。
一是要重视调研。学生的年龄层次、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与辅导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辅导员不可能完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学生中开展一些调研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工作创新是必要的。创新不一定是某种理论或者工作方式的彻底变革,有可能对以前的工作方法进行一次小小的改良,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这叫模仿创新。
现在的赵昕在郑州大学也是小有名气了,记者问她如果辅导员工作做出名堂来了,会不会转岗做其他工作。赵昕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她给出的答案很实在。她说:“至少要带满两届学生(8年)才会考虑未来的规划。带第一届学生,由于个人的工作经验不足,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工作开展得并不好。很多时候我常常会反思,如果带下一届学生,我应该怎样怎样做……我认为,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积累,才能积淀出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是较为完备的工作经验。”
郑州大学学生处处长戴国立对赵昕十分欣赏。他说,赵昕在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不止这两项,年轻辅导员就应该像赵昕一样做个有心人,只有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辅导员。
“作为辅导员,您指引我们的未来与梦想/作为恩师,您教给我们感恩与自信/是您的谆谆教导鼓励着我们,让我们明辨是非/是您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是您认真负责的督促与引导,让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正确的规划/您是最可爱的人……”这是赵昕前不久收到的一封邮件里的内容,这群学理工科的学生做起了他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拿起笔,为亲爱的辅导员写诗。
责编:路 童
推荐访问: 提出者 概念 实践 学生 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