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方案,将素质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探求适合学生的最佳教育举措,对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在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数学以其独有的特色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之一,正如著名数学家克莱因(Klein,Christian Felix)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数学教学做一探讨。
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结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通过知识载体,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导引,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的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
一、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等都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今后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身正”。要认真学习,把握素质教育的脉络,明确素质教育的指向性,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完成自身角色转换(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等),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克服单纯业务思想,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
二、落实以人为本、发展为本思路
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念。重视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人们日益发现,数学不仅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且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不同程度地用到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对数学的需要更是与日俱增。世界各国为了提高本国公民素质,纷纷提出“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于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成为全球数学教育的的共同理念和追求。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教授指出:“在无论哪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数学都已成为强者的翅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在满足所有高中生的共同数学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分流后的不同发展需要,实施合理的分层次教学。
三、充实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用好数学教育这一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很有意义。
由于数学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介绍数学发展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例如在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特别是我國数学家在数学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吸取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在生活中,数学的思想教育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有一个草坪,长4米,宽3米,很多人喜欢斜着穿过草坪,只是感觉可以少走路,但用勾股定理算一下,斜边是5米,为了少走几步路就要践踏草地?如此提示应该能使唤醒学生保护花草的思想意识。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素,是数学教学的中心内容。
1.丰富数学“双基”教学。应试教育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课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素质教育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使教师这个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得以体现,为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提供平台。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它能使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而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精心设计,以知识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采用正确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看到数学冰冷美丽背后的火热思考,学会数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
3.发展数学能力。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使用数学素材进行训练和培养的.
(三)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高中生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1.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印刷出来的那些内容,不能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等。
缺少的。学生数学素质出现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情感(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的倾心投入和深切体验)、增强坚持学习数学的意志。此外,还要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并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自信。
(四)人文素质教育
数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数学是人类认识自认现象不可缺少的中介;数学是人的发展的必要食粮,《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严谨和美感,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完善心理结构。数学课程担负着传递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任。
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学的应用价值正在向一切领域渗透。正如华罗庚指出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对数学的需要更是与日俱增,如神舟七号的高技术、高精度、高自动、高质量、高效率,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来实现的。重大科学的决策,大多都是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定性加定量分析做出的。
新的課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展开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数学应用的情境,创造技术条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提高数学素质。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意味着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只有如此,才会给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才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从评价范围看,应采用多元化和开放性,要细化到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如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检测效果等等;从评价方法看,要开拓渠道,多领域开展,如采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互评、自评等,要尽量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如作业中的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从评价过程看,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再评价。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认真总结;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叶荛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
[2] 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 苏勇,龚海凌.谈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教育探索,2007(02).
作者简介:刘为竹(1982—),男,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九中学,研究方向:数学。
推荐访问: 素质教育 融入 高中数学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