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选用与结构设计
出于特种用途考虑,船体材料一般采用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相对于铝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更好,可以满足USV定制化设计的需求;复合材料有较高的自振频率,可减低噪声和振动;复合材料的抗腐蚀、抗海生物附着能力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是铝合金的3倍以上,满足结构性能前提下重量更轻;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机械振动和电磁特征,使USV具有良好隐身性。
在结构设计中,复合材料夹芯结构是USV船体结构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一些尺度较大的USV上被广泛采用。夹芯式结构形式,其中间采用PP板、PVC板等作为结构芯材,内外表面包覆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复合材料。夹芯式结构的特点是重量轻、强度高[4],不仅可以增加USV的有效载荷,而且抗碰撞、耐摩擦能力强、减振吸能,具有良好的结构安全性。
3 USV动力驱动设计特点
在军用领域,航速高、操纵性好是USV能够用于灵活作战的基础,是其海上作战能力的关键。因此,应从船型设计、船机桨匹配两方面考虑:采用具有最佳排水量的船型主尺度参数,在确保载重需求的前提下力争减小船重;提高船体快速性,减小行进阻力;在保证其输出功率的同时,提高动力系统效率、降低能耗、提高USV有效载荷。
为了能够安全、高效地执行任务,并能在极限状态下顺利返航,USV必须具备可靠地续航能力。在燃油配置量已定的前提下,推进效率是决定续航力大小的关键。
从动力推进方式来看,小于5 m的USV主要采用电机作为动力,大于5 m的USV一般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来源。出于操纵性的考虑,目前在研的USV 40%以上采用的是喷水推进方式,尤其对于吃水浅、杂草泥沙多、水流紊乱的水域环境,螺旋桨推进方式并不合理,同时在水面漂浮物密布的浅水区,螺旋桨容易出现拖挂现象,采用隧道螺旋桨推进或者喷水推进装置是较好的解决方式[5]。与常规螺旋桨推进不同的是,喷水推进器内置的螺旋桨可以大大降低水域乱流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良好的推进效率;吸水口设有格栅,可以将水草以及其他漂浮物阻挡在船体之外,避免螺旋桨缠绕,并且喷水推进器具有更好的操纵性[6]。
4 USV总布置设计特点
总布置设计是USV功能设计的基础。USV不同于常规船艇,其平台和无人系统所包含的電气、机械、电子、武器、辅助系统不仅数量多、品种杂、新研制模块多,而且需要将这些系统模块安装在紧凑的空间内;指令的传达、执行和数据的采集、转换,不仅与无人控制模块本身有关,也极大地取决于安装布置方式,因此USV除了要考虑通用总布置需求外,还要考虑任务功能和无人装备对整船安全性的影响。
应从整体层面出发,结合船体性能与无人模块的安装进行总体设计,力求协调统一,同时又不以降低船体的快速性、稳性等船体性能为代价。总布置设计,要重点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整体布局的科学性:舱室设计、上层建筑设计、重量配置应统筹规划,并能兼顾后期加装、更换任务模块的需求;
(2)增强隐身性:将具有大反射面或者易被探测结构放置在船体内部,并尽量减少上层建筑的高度;
(3)兼顾外观:总布置必然涉及到外观,为了整体布局的美观性,尽量减少附属结构,使整体结构协调统一,也可以减少阻力和船重。
5 USV外观设计特点
USV的外观设计不仅为了美观,对于军用USV,先进的隐身技术是提高其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验研究都表明,外观造型是实现USV隐身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雷达散射截面而言,物体的形状远比尺寸重要。多棱角外形和融合外形是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的两个重要途径:前者是将USV外形设计成多棱面体,使得整个船身只呈现出几个有限的窄散射峰值;融合外形技术主要包括平面和空间的三维融合,通过对船艇截面形状进行合理设计,使其侧向的镜面散射变为劈形边缘绕射,从而大大降低船艇的侧向雷达散射截面[7]。因此,船体甲板等突出物,多采用倾斜式、圆弧式设计,上层建筑采用内倾式设计,整体外形采用多棱角设计,以减少雷达散射截面积。
实船验证表明,USV的各面与其甲板面垂直时,雷达散射面积最大,若各面倾斜10 °时则雷达散射面积将减小80%左右。如同样一个驾驶室,在不改变驾驶室的情况下,一个是做成平板形体,驾驶室两侧与甲板相垂直;一个则做球形体,那么二者的雷达散射面积相差可达上千倍。因此,合理设计无人水面艇的外形,使艇体的雷达散射面积减小,可以收到立杆见影的隐身效果。
6 结语
USV平台设计技术是以传统船舶设计为依托,但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有深入了解USV的使用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设计,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USV。在未来国家海洋战略中,成本低廉、智能高效的USV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展USV平台技术研究,是实现“USV+”战略的技术基础,对完善我国海上智能装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智能巅峰. 无人艇:国内外主要船型发展特点分析[M].2019.
[2] Campbell, S. , Naeem, W. , & Irwin, G. W. A review on improving the auton-omy of 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through intelligent collision avoidance ma-noeuvres. [J]Annual Reviews in Control,2012,36 (2), 267–283 .
[3]宋磊.国外海军无人水面艇发展及管件技术[J].军事史林,2014(9).
[4]石勇,刘宇等.夹层复合材料在潜艇声隐身结构中的应用及其相关技术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8(6).
[5]黄贤源,陆秀平等.无人水面测量艇技术研究(一):船型及推进方式设计[J]-海洋测绘,2016(2).
[6]李晓辉,朱玉泉等.喷水推进器的发展研究综述[J].液压与气动,2007(7).
[7]郑向阳.某三体舰船总体初步设计及隐身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推荐访问: 技术研究 水面 设计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