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2P如果用英文来表示,那就是point to point(点对点技术)或peer to peer(即对等)的意思,这种技术主要依赖的是互联网络之中所有人员的计算机的性能和带宽的大小进行有效地工作,换句话说,使用的人越多速度越快,其本质就是让大家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地互动,取消中介的作用,不必通过服务器去进行浏览与下载,从而提高性能与速度。将P2P技术应用于局域网之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是P2P技术拥有很强的扩展力,通过较低的成本交互来达到整体的优势,在数据和资源的控制方面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受到大家的欢迎。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P2P;局域网;网络安全;流量
一、P2P技术的网络优势运用及结构特点概述
我们运用P2P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客户都能提供共享的资源,使整个系统的容量加大,节点的加入及增多,系统的请求增加,自然就增加了共享的数量和资本,因此,我们在现实中运用P2P技术,可以获得无可比拟的优势。
利用这种优势,我们进行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传输,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版权的作用,这种信手拈来的资源,比传统的电子制品有更大的优势。
P2P技术能通过较低成本来聚合资源,形成整体的优势,仅靠现存的基本设施,在传输数据和资源上有很大的自主性,不管是哪一种P2P结构的网络,都有很强的搜索效率,在处理能力上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二、P2P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
我们现在运用的一般都是混合的P2P网络结构,一般在现在局域网的应用之中,从事办公通訊占据了很大的比例,P2P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弱对中央处理器的依赖性,且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速度快,像我们应用的即时通讯软件等,双方就是直接的点对点交流,中央处理器只是起到了初步的协助作用。
传统的下载方式一般是FTP和HTTP,如果在局域网中采用P2P技术,每个人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做到信息的充分共享,将需要的资源上传,同时可以用到计算机P2P网络技术在局域网中的应用其他人员的办公资源,带来极大方便。
三、P2P局域网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P2P技术给局域网使用者带来高速下载、即时通讯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病毒的加速传播、网络带宽的大量占用等。
目前局域网采用共享固定带宽接入模式,P2P大量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如果没有严格的控制,P2P一般占用了网络60%以上的带宽,其次,P2P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因为它具有开放性,在C/S系统中,服务器是可靠的、可信赖的,而P2P系统无法确保各个节点都具有这些特征。
1.针对控制流量的问题,像我们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还有视频共享软件等,这些很容易占用大量资源,占用带宽,必须对流量加以控制,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协议,进行必要的连接限制和宽带限制,或者通过用户身份确认,有效的分配带宽。
2.另外由于TCP协议的突发特性,某些个别用户占用了大量资源,我们可以运用封锁IP来限制某些用户,各种P2P软件使用的端口不同,此种技术的运用也很有限,我们可以根据网络流量情况,限制其最大带宽。
针对P2P网络技术安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应用多种方法进行有效地应对,以保障网络安全的有序化。
首先是最重要的密码技术的保障,这在我们日常操作中接触最多,像密钥密码、对称密码等,对数据进行加密,对密码的算法保证机密性。比如在SKYPE系统之中,在其机密技术的通信过程中,就采用了对称算法中的AES算法对数据加密,保证会话密钥的安全。
其次,采用有效的身份认证技术,来鉴别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判断合法和非法用户的存在,其本质就是筛选可靠资源,如何保证认证节点的有效性是其关键,身份认证技术由于P2P网络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而变的略显困难。
除了上述两项安全技术之外,针对大量出现在P2P网络中的可变端口和伪装的端口,我们可用DPI扫描技术,通过扫描层数据所申报的关键字加以识别和区分。
此外,我们分析P2P网络安全隐患的本质就是缺乏可靠的信任机制进行有效地约束和控制,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P2P网络信任模型,使得对等节点能够在可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信任级别高的节点进行及时通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2P网络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P2P技术,为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在做好规则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优势,保障网络安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是P2P网络技术运用的根本目的,P2P网络具有强大的服务能力,但也面临安全威胁,对资源的可靠选择,建立节点的信誉问题,对网络病毒传播的阻断等等,都是P2P网络未来亟待研究的课题,为P2P网络安全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空军勤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管磊.P2P技术揭秘——P2P网络技术原理与典型系统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邢小良.P2P技术及其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张春红.P2P技术全面解析[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 网中 网络技术 计算机 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