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呢?下面我就“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内驱力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
二、因势利导,开辟新思路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发散思维的气氛。当学生思考一般性问题之后,教师要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对同类问题开辟新思路、寻找新角度、发表新见解、做出创造性的解答,鼓励学生对教材与教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地对教师没有直接讲解或课本没有直接写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例如,在复习“地球运动”一节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自转不是自西向东而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会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读死书是难以解决的,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它涉及的知识跨度大,需要进行思维的发散,搜索已学过的许多和地球有关的地理现象,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积极的发散思维得出了以下几种自然现象的变化:(1)日月星辰有东升西落变为西升东落;(2)太阳日比恒星日短;(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由北半球向右偏变为向左偏,从而导致全球风带的风向和洋流的流向发生重大变化;(4)全球气候、自然景观、动植物分布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西欧的气候不再是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是变得干燥少雨;我国北京将有温带季风气候变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等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打开学生的心灵之扉,促使他们动脑筋的一把钥匙,能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这就是开拓思路,启发多想、深思、探索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启发方式
1、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① 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我在教学“锋面天气系统”,分析到冷锋过境时的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阴雨、刮风等)时,自然引导学生纵向联想推析到:冷风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冷风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暖气团的位置而受暖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② 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联想。例如我在讲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之后,针对国外的“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的特点,引导学生联想我国北方牧区的畜牧业生产,启发他们对比思索“国外畜牧业有哪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参考分析:建人工草场或种植饲料作物缓解天然草场的不足;加强草场管理、合理放牧;培育良种,开展病害研究;改善交通与供水条件;实施政策的优惠与倾斜,促进生产方式的改革加强牧区与经济发达区的联系……
2、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能源资源”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为什么首先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我先让学生从正面思索“为什么建设核电站”即从核能的优点以及建核电站的有条件考虑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再从问题的反面逆向思索“为什么不建火电站”即从建火电站不利因素考虑问题,最后归纳总结:我国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而在东南沿海极为缺乏;我国东南沿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能源消费量大;核能量巨大,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东南沿海人才众多、经济基础雄厚,有发展核电站所需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故而缓解了东南沿海的能源供应与需求建的矛盾,促进了沿海经济发展,说明在东南沿海建核电站是科学的英明的。
四、培养学生演绎发散、归纳法散的能力
演绎发散思维是有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象的分布和发展。演绎发展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是科学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例如:南北纬40度——60度大路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和暖流影响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季比较温暖,夏季比较凉爽,降水丰富而季节分配均匀,这是一般情况。我们从英国伦敦所在的地理位置,即可推知它所属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这是个别情况。运用演绎发散思维,根据已知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能够推到出新的地理知识;根据经济地理生产配置的一般原理,可以推断或评价某地某个经济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归纳发散思维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或由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例如秦岭——淮河附近是我国一月零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是亚热带湿润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分界线北面的河流有结冰期,分界线南面的河流无结冰期;分界线北面是旱地为主的耕作区,南面是水田为主的耕作区等等。由以上许多个别判断,经过归纳法散思维,可得出一般判断: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在课堂上,我根据地理教学的有关内容,经常开展如此归纳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和中心。而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内容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常启发学生多思、深思、善思,以改善学生的智慧品质,使学生的智慧具有一定的判断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快地培养开拓性创造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访问: 发散 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地理 教学中